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民与电影?

(2009-07-10 15:03:27)
标签:

杂谈

农民拍电影文化觉醒还是自娱自乐?
·2009-07-10 04:28:19·来源:河北青年报

 

“一部拿得出手的都没有”

在采访中李建民谈到,这次农民影展收到了几十部作品,但质量都很差,“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自己的发展,一方面是文学修养不够,大多数农民导演都是初中高中毕业,文化水平都不高,拿个DV就来拍,剧本的深度不够,台词比较粗糙;另一方面是演员水平不高。单凭一种激情,别人拍,我也拍,结果拍出来没有很好的平台播出”。他提到邢台有位教师也曾用DV拍了一部电影,但后来放弃了,因为“伤心”了,“花了很多钱,没有回报,家里人也不理解”。

“一部分农民导演最终是会走出来,就像大浪淘沙,有的沉了,有的做出来了。”李建民说现在农民所拍摄的电影中一部拿得出手的都没有,必须提高质量。“农民电影的瓶颈在于缺乏思想,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上。”李建民认为因为水平有限,再加上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农民电影的发展可以说举步维艰。“石家庄的一位农民导演拍了部电影,大家看了都说挺好的,但是没有播放平台,得不到影视专业机构的首肯,现在还背负着几十万的债务,真是太悲哀了。”李建民说他和大家做农民影展,就是要倡导一个理念:农民也能做出好作品,他自己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让农民电影也进入影院播放。■文/本报记者赵丽肖

 

农民的表达渠道越来越多了

对于农民拍电影这种现象,文化圈的人是怎么看的呢?记者采访了集传媒人士、作家和文化学者于一身的师永刚。

■记者:有人将农民拍影视剧视为农民文化意识的觉醒,是这样吗?

■师永刚:我个人觉得不能这么说,这不是电影界一种新电影产生的可能性,而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现象。但我是觉得他们还不足以对影视圈产生什么冲击。

农民拍电影是一种业余爱好。以前拍个片子很贵,因为摄像机不是人人买得起,现在这个技术上的难题解决了,谁想拍都可以,农民中的文化人获得了一部分钱,然后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

■记者:我们怎么看待农民扎堆拍电影?

■师永刚:农民拍电影也许可以叫一个现象,农民的表达渠道越来越多了,只不过农民在拍摄过程中更多地拍出了农民的特色。实际上农民拍摄的电影是个人理想的延伸,对自己比对观众的意义更重要,我们应该抱着赞赏的态度。

很多时候,农民拍电影就是个新鲜事儿,是一类新闻事件,就好比农民上太空了似的。在大家的概念里农民不能拍电影,所以对他好奇。事件本身刚开始是新闻事件,后来成了娱乐事件,最后演变为商业事件,农民作品成了一个噱头,你比如说《不是闹着玩的》,到从演员到导演再到制作公司都是专业人士,只是因为以农民导演为原型,就用了这个噱头,农民反而被中国电影利用了。

■记者:最近农民导演们还开了个首届农民电影展,这又是一种什么心态?

■师永刚:你拍过一个片子,偶然有人说好,拍得不错。但你是圈外的人,就想得到圈内的认可。一百个农民拍出两百部好片子是不正常的,这是一个农民自发的,弄着玩儿的事情,他们需要得到承认,自己组织一个电影节,评个奖,也是农民文化以及表达方法多样化的体现,是一种进步。

■记者:农民电影从技术角度看,有没有可取的?

■师永刚:我听说一些电影里穿帮镜头到处都是,抗日战争的片子里还有铺瓷砖的二层小楼,我觉得这是一种娱乐行为,有点像是恶搞。

技术上,农民拍电影跟前两年大学生拍DV,凤凰卫视搞DV大赛是一样的,有的确实拍出来,拍出来的东西其实是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自己的方法,尤其是技术上的拥有者。客观上讲,几十个上百个农民拍影视作品,我不认为是一个趋势。现在有农民造飞机,那就是自己的一个爱好,就像中国有一万个农民写诗,你不能说农民写诗是个趋势。

不排除有几个拍得不错的,十个农民里可能有一个。

■文/本报记者赵丽肖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作者:赵丽肖  网络编辑:孙毅 8
相关新闻
请您评论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