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黄沙直上白云间”与“黄河远上白云间”
标签:
“黄沙直上白云间”与 |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出塞》(《涼州词》),在唐代就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了,被后人评为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宋代的《文苑英华》卷一九七、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二“横吹曲辞二”录作: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二十六,只末句变异作“春光不过玉门关”,这大概是过录者的无意疏忽而造成的异文。
http://www.gujiushu.com/attachment/thumb/Mon_1808/14_13506_6bc6af68a34b9d6.jpg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二十六,只末句变异作“春光不过玉门关”,这大概是过录者的无意疏忽而造成的异文。
刻于清康熙年间的《全唐诗》(据中华书局排印本),卷十八“横吹曲辞”同《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只是在“黄沙直上”下注:“直上,集作‘河远’。”“集”,有专家考证为清初季振宜辑的《全唐诗集》,而事实上刻于明洪武年间的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八,首句已作“黄河远上”了;《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三“王之涣”却又录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下注:“一本次句为第一句,‘黄河远上’作‘黄沙直上’。”王之涣的同一首诗,《全唐诗》的编者自己跟自己也已说不清楚了,而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版的《乐府诗集》第二十二卷“横吹曲辞二”,在王之涣《出塞》诗的校记中却说:“沙直”,《全唐诗》作“河远”。这也说明中华书局的编辑以偏概全,而典籍就是这样被以讹传讹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下注:“一本次句为第一句,‘黄河远上’作‘黄沙直上’。”王之涣的同一首诗,《全唐诗》的编者自己跟自己也已说不清楚了,而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版的《乐府诗集》第二十二卷“横吹曲辞二”,在王之涣《出塞》诗的校记中却说:“沙直”,《全唐诗》作“河远”。这也说明中华书局的编辑以偏概全,而典籍就是这样被以讹传讹了。
学术界曾围绕“黄沙直上”与“黄河远上”有两种不同的见解:有专家认为,王之涣的这首《出塞》(《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而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有1000公里之遥,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岂非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而有的专家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取舍,把“黄河远上白云间”与“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相提并论:“黄河入海流”是从高处俯看黄河之水,滚滚东流入海;“黄河远上白云间”是从低处仰望黄河,黄河滔滔不绝,一直延伸到白云里,这是两者看黄河的高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造成的不同艺术效果。
然二者都没有从版本在传承的过程中所以产生变异的原因去剖析。其实,典籍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会出现变异现象的,这大都由于过录者的不严谨而产生的词组联想错误所致。如乾隆年间奉旨纂修的《四库全书》:
《五峯集》内,“南宫空说晋诸陵”句,“陵”讹“侯”,“诸陵”变异成“诸侯”了;
《物理小识》内,“锐其升高”句,“高”讹“堂”,“升高”变异成“升堂”了;
《文章辨体汇选》内,“落魄远游兮赋子虚”句,“虚”讹“都”,“子虚”变异成“子都”了;
《东坡诗集注》内,“孟郊字东野”句,“郊”讹“郭”,“孟郊”变异成“孟郭”了。
类似的错讹,在《四库全书》中可谓屡见不鲜,当时虽经覆校、分校、总校、总阅、总裁等纂修官员层层把关,最终还成“漏网之鱼”。这也说明典籍版本在传承的过程中,很多都是这样在无形之中被发生了变异。
然二者都没有从版本在传承的过程中所以产生变异的原因去剖析。其实,典籍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会出现变异现象的,这大都由于过录者的不严谨而产生的词组联想错误所致。如乾隆年间奉旨纂修的《四库全书》:
《五峯集》内,“南宫空说晋诸陵”句,“陵”讹“侯”,“诸陵”变异成“诸侯”了;
《物理小识》内,“锐其升高”句,“高”讹“堂”,“升高”变异成“升堂”了;
《文章辨体汇选》内,“落魄远游兮赋子虚”句,“虚”讹“都”,“子虚”变异成“子都”了;
《东坡诗集注》内,“孟郊字东野”句,“郊”讹“郭”,“孟郊”变异成“孟郭”了。
类似的错讹,在《四库全书》中可谓屡见不鲜,当时虽经覆校、分校、总校、总阅、总裁等纂修官员层层把关,最终还成“漏网之鱼”。这也说明典籍版本在传承的过程中,很多都是这样在无形之中被发生了变异。
王之涣这首诗的“黄沙直上”之所以变异成“黄河远上”,“幺蛾子”应源于唐代薛用弱所著的《集异记》,本人校阅了几种整理本: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涣之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貰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霑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为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人,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涣之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的“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重点图书”,由陈伯海主编的《唐诗汇评》所录《集异记》,上面红色的文字为删句、删字,其中“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不知是原母本因“曰”字重出夺漏了,还是编者的马大哈夺漏了,不得而知,结果变成“适则引手画壁。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王昌龄的《长信怨》变成由高适讴而非伶者讴了;另“王涣之”、“涣之”作“王之涣”、“之涣”;“乐人”作“乐官”;“次至”讹作“次玉”。
《四库全书》(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影印本)“子部十二”所录《集异记》,上面蓝色的文字,“隈映”作“偎映”,“乐人”作“乐官”,“下俚”作“下里”,“黄沙远上”作“黄河远上”。
《全唐诗》卷二五三“王之涣”所辑《集异记》
开元中,之涣与诗人王昌龄、高适齐名。共诣旗亭,貰酒小饮。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人因避席隈映,拥炉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奏乐,皆当时名部。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为优。”初讴昌龄诗,次讴适诗,又次复讴昌龄诗。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次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云云,因大谐笑。诸伶诣问,语其事。乃竞拜乞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版由朱东润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王之涣诗”所辑《集异记》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三人共诣旗亭饮酒。座中有伶人十数会宴,三诗订约说:“我辈各擅诗名,今观诸伶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为优。”一伶唱:“寒雨连江夜入吴”,昌龄引手画壁曰:“一绝句。”接着一伶唱:“开箧泪霑臆”,高适引手画壁曰:“一绝句。”接着又一伶唱:“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又画壁曰:“二绝句。”之涣指诸妓中最美的一人说:“此子所唱,如非我诗,终身不敢与争衡矣。”须臾,双鬟发声,果然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三人大笑,饮醉竟日。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唐诗鉴赏辞典》所辑《集异记》
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涣之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貰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霑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为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人,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涣之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的“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重点图书”,由陈伯海主编的《唐诗汇评》所录《集异记》,上面红色的文字为删句、删字,其中“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不知是原母本因“曰”字重出夺漏了,还是编者的马大哈夺漏了,不得而知,结果变成“适则引手画壁。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王昌龄的《长信怨》变成由高适讴而非伶者讴了;另“王涣之”、“涣之”作“王之涣”、“之涣”;“乐人”作“乐官”;“次至”讹作“次玉”。
《四库全书》(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影印本)“子部十二”所录《集异记》,上面蓝色的文字,“隈映”作“偎映”,“乐人”作“乐官”,“下俚”作“下里”,“黄沙远上”作“黄河远上”。
《全唐诗》卷二五三“王之涣”所辑《集异记》
开元中,之涣与诗人王昌龄、高适齐名。共诣旗亭,貰酒小饮。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人因避席隈映,拥炉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奏乐,皆当时名部。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为优。”初讴昌龄诗,次讴适诗,又次复讴昌龄诗。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次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云云,因大谐笑。诸伶诣问,语其事。乃竞拜乞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版由朱东润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王之涣诗”所辑《集异记》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三人共诣旗亭饮酒。座中有伶人十数会宴,三诗订约说:“我辈各擅诗名,今观诸伶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为优。”一伶唱:“寒雨连江夜入吴”,昌龄引手画壁曰:“一绝句。”接着一伶唱:“开箧泪霑臆”,高适引手画壁曰:“一绝句。”接着又一伶唱:“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又画壁曰:“二绝句。”之涣指诸妓中最美的一人说:“此子所唱,如非我诗,终身不敢与争衡矣。”须臾,双鬟发声,果然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三人大笑,饮醉竟日。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唐诗鉴赏辞典》所辑《集异记》
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正如宋代的苏轼在《题跋•书诸集改字》中所说:“近世人轻以意改书,鄙浅之人,好恶多同,故从而和之者众,遂使古书日就讹舛。”宋代的《诗话》,所过录的唐人及宋人之著,几乎每一则都不相同,不但随意删削,而且还有改窜之现象,而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当下。如《集异记》,或许是薛用弱为制造话题而编造出来的故事而已,《四库全书》可谓直接过录的,而“黄沙远上”直接变成“黄河远上”了;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唐诗汇评》也是直接过录的,不但有删句,而且还有明显的漏句(造成叙述不清)、形讹字;《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则完全按各自的语法修辞,任意的删繁就简重新编写了一番,不但面目全非,而且“黄沙”都变“黄河”了。
变异的症结应由“黄沙直上”变异成“黄沙远上”而产生的。把“春光”直接迳改作“春风”,后人几乎都忽略了,因为这都无关宏旨;而“黄沙直上”与“黄河远上”则相去十万八千里矣!岂可不介意?另有一种唐代芮挺章编选的唐诗选本《国秀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据汲古阁刻本排印出版的首句作“黄河直上白云间”,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的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却引作“唐人选唐诗《国秀集》作‘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典籍在辗转引用的过程中也是会发生变异的,至于这其间版本是否有被辗转翻刻的过录者将“黄沙”形讹成“黄河”了,还是被有意改窜了,那就不得而知了。正如脂砚斋所说:“事之所无,理所必有。”“黄河直上白云间”这岂止是事之所无,亦理所必无之事!作者这首《出塞》与《登鹳雀楼》,均为对景抒怀的“寓意于物,寓情于景”: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鹳雀楼》时说,“下瞰大河”,也就是说登楼就能看到“黄河入海流”;而距黄河还有一千公里之遥的“黄沙漫漫阳关道,戈壁茫茫玉门关”,所能见到的恐怕只有一阵狂风吹起的“黄沙直上”而已,作者又怎么能对一千公里之外的黄河即景抒怀?
然近现代所有的出版物均清一色录作“黄河远上白云间”,虽相较于“黄沙直上白云间”,美则美矣,却又何异于“戴嵩画牛”?这还是唐代王之涣之诗么?
学术原从严谨出,而学术界享有公权力的专家、大师、博导、硕导,他们的治学态度,就如汉代的汲黯因不满汉武帝用人之不凭资历,怼汉武帝所说的“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这不正说明那些学术的引导者太过“严谨”了!
变异的症结应由“黄沙直上”变异成“黄沙远上”而产生的。把“春光”直接迳改作“春风”,后人几乎都忽略了,因为这都无关宏旨;而“黄沙直上”与“黄河远上”则相去十万八千里矣!岂可不介意?另有一种唐代芮挺章编选的唐诗选本《国秀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据汲古阁刻本排印出版的首句作“黄河直上白云间”,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的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却引作“唐人选唐诗《国秀集》作‘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典籍在辗转引用的过程中也是会发生变异的,至于这其间版本是否有被辗转翻刻的过录者将“黄沙”形讹成“黄河”了,还是被有意改窜了,那就不得而知了。正如脂砚斋所说:“事之所无,理所必有。”“黄河直上白云间”这岂止是事之所无,亦理所必无之事!作者这首《出塞》与《登鹳雀楼》,均为对景抒怀的“寓意于物,寓情于景”: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鹳雀楼》时说,“下瞰大河”,也就是说登楼就能看到“黄河入海流”;而距黄河还有一千公里之遥的“黄沙漫漫阳关道,戈壁茫茫玉门关”,所能见到的恐怕只有一阵狂风吹起的“黄沙直上”而已,作者又怎么能对一千公里之外的黄河即景抒怀?
然近现代所有的出版物均清一色录作“黄河远上白云间”,虽相较于“黄沙直上白云间”,美则美矣,却又何异于“戴嵩画牛”?这还是唐代王之涣之诗么?
学术原从严谨出,而学术界享有公权力的专家、大师、博导、硕导,他们的治学态度,就如汉代的汲黯因不满汉武帝用人之不凭资历,怼汉武帝所说的“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这不正说明那些学术的引导者太过“严谨”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