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良工笔下开生面

(2022-05-15 13:06:39)
标签:

炭画

姚林宝

梁美林

娄志勇

分类: 乡愁记忆

良工笔下开生面

——湖城炭画艺人往事

卢明龙

 

人物肖像画,在我国自古有之:汉代“忍把蛾眉逐虏行,嫌他一叹解倾城”故意把王昭君画丑的毛延寿,唐代“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的曹霸,清代为乾隆以及妃嫔画像的郎世宁等,都是个中高手。而在清末民初,一种逼真传神的人物肖像画逐渐在民间流行,那就是炭画。

炭画,是中国炭精画的别称,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炭画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早年相片制作的技术没有现在这般先进与方便,旧照无法放大,根据旧照画成炭画加以放大,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且炭画往往比照片更加立体生动,别具神韵。照片年久易“泛”,而炭画由于碳元素的稳定性,不会褪色。所以,能够请人“裱一副人像”,成了旧时许多人留存念想的良好途径。

炭画艺人,百年来在湖州民间不乏高手。

德清县戈亭娄家角民间画师娄志勇,就是一位炭画高手。他曾任杭州王星记折扇厂、德清县工艺美术厂美术师。由于时代原因,他中途也曾在戈亭从事油漆工作,帮乡民油漆家具,并在家具上用油漆画一些花鸟鱼虫之类,当地人习惯称他“漆匠阿信”。娄志勇心地善良、技艺高超,他收徒时经常选择一些家庭贫苦之人,不单教他们技艺,还照顾他们生活。戈亭著名农民画家、中国美协会员、原德清县美协主席陈学璋先生少年时期即曾跟随娄志勇学习炭画。北舍头(现属东林镇泉庆村)的姚林宝,两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娄志勇将他收为徒弟,使他掌握一门赖以谋生的技艺,不致生活无着。所以,画炭画成了姚林宝终生从事的行当。他19岁即外出到远近各地找画像的活做,虽然时常居无定所,在钱家谭、澉山、新市、德清、塘栖等地拖着残疾之身随处漂泊,也能勉强糊口。在“十年”期间,他还画过舞台背景,原因是画像遇上了“破四旧”,画像这碗饭暂时没有了,那时样板戏盛行,也只能改为画舞台背景了。直到“十年”结束才重新画人像。

良工笔下开生面
(姚林宝,照片提供人:梁美林)

1980年的某一天,姚林宝来到澉山给人画像,他那娴熟的技法,逼真的效果吸引了当时方是13岁少年的梁美林。梁美林完全为这种传神的笔法倾倒,他甚至开玩笑似的跟这位残疾画师说:“我家里很艰难,以后日子过不下去就跟着你算了。”当时两人都没有多在意。转眼到了梁美林17岁的年底,家境十分艰难,书是没法念了,父母也无甚主见。有一日,他偶然听表兄弟说:新市来了一位画人像的师傅,是残疾人,画的人像实在是好,逼真鲜活,远比照片更为传神。梁美林一听,马上独自去新市寻找,一找,还真是姚林宝。他马上问林宝:“你还认得我吗?13岁长到17岁,变化肯定是大的。梁美林又提醒他:“你前几年到我们澉山来,我说以后跟着你画人像的。”林宝也似乎记起来了:“哦,是你。”“我以后真的跟你画画好吗?”“好吧。”就这样,第二年一开年,18岁的梁美林就跟着43岁的师傅开始了漂泊的生涯。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师傅一词换成师父似乎更为贴切。姚林宝于梁美林,亦师亦父;梁美林于姚林宝,亦子亦徒。姚林宝没有子女,徒弟更像是儿子。从1985年起,师徒二人便相依为命。林宝行动不便,进出都是梁美林抱进抱出。1986年,他们来到塘栖,请木工师傅做了一只轮椅,轮胎是拆下来的旧自行车胎,每天推着轮椅的是梁美林。这只轮椅一直伴随着林宝直到他去世。

良工笔下开生面
(姚林宝,照片提供人:梁美林)

原先,林宝在德清老县城停场过较长时间(城关镇小马山脚下德清县老汽车站的对面,有两间小平房,一间为卧室,一间为画室),他师傅娄志勇经常去看他,有时候一聊就是几个小时。1986年底,林宝和梁美林打听到湖州衣裳街一家锦山某单位租的房子要退租,他们就想去转过来。于是在1987225号,两人正式到湖州落脚。由于申请营业执照等手续需要时间,延至当年43日正式出摊。画摊放在平安巷口别人的店面门口,租住的旧房是在馆驿巷19号,每月房租250元。他们早上7点半不到出摊,晚上擦黑收摊。画炭画是比较费时的,一张人像基本要画一天。他们的收费并不贵,刚到湖州时,12吋画像6元一张,14吋画像8元一张。后来随着物价上涨,逐渐变成20元、50元,到1996年,达到160元。由于纸质画像经折叠、擦拭、沾湿等因素容易遭到损坏,他们后来直接为顾客提供镜框。2002-2003年左右,一幅肖像配上镜框为280元。生意好的时候他们每人各摆一个摊位,但这样也只能勉强维持他们的生计。1995年左右,娄志勇还特地带了大儿子从德清来湖州看望他们,别人是徒弟看师傅,他们却倒过来,师傅看徒弟。

1987年来到湖州,梁美林一直和师父住在馆驿巷19号的租屋中,直到1996年结婚后搬到华丰才与师父分开住,但是他每天还是一如既往照顾师父的生活。几十年中,林宝也陆续收过其他几位徒弟,但是画炭画没有多少收入,只能勉强度日,家庭压力大的徒弟只能中途放弃。而梁美林除了自己肯吃苦,家中父母也没有干涉,最初几年一分钱都没有拿回家也不计较,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良工笔下开生面
(当年正在作画的梁美林)

事情总是不会一成不变的。随着高科技的兴起,照相技术越来越普及,水平越来越高,就从客观上不断挤压炭画这样的手工技艺的生存空间。2008年,衣裳街改造启动,330日,师徒的画摊由于衣裳街拆迁而只能终止。林宝年纪大了,想落叶归根,于是在411日由弟弟接回了舍头墩老家。但是在城里住惯了,回到乡下必然是不习惯的,20088月底,梁美林又将师父接到湖州华丰的家中。华丰的房子也只有46平方,梁美林一家住着已经很拥挤,林宝住了19个月以后,觉得拖累了徒弟,自己对不住他。年老体衰,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病也一直困扰着他。他自知来日无多,于是在20103月下旬又回到了舍头墩。

林宝在舍头墩的老宅年久失修,多处漏风。20117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从漏风处飘进了屋内,将生活难以自理的林宝身上全部打湿。他当晚发起了高烧,后经当地医生诊断肺部发炎,挂盐水也不见效,病情日沉一日。梁美林78日接到师父病重的消息,次日马上赶到舍头墩,陪伴了奄奄一息的师父9天,最后林宝由他抱持着安详去世。

姚林宝,生于1943127日,卒于20110718日,享年虚岁69

衣裳街拆迁,姚林宝去世,炭画这碗饭越来越不好吃了。虽然还是有许多人慕名找到梁美林家中,请他画像,但是这样断断续续的生意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炭精等原料也已基本停产,行当难以为继。他曾受邀到萧山的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终究因为没法照顾到湖州的家庭,只能回来。目前他在湖州某大酒店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良工笔下开生面

(左起:姚赟娟、梁美林、卢明龙,514日)

在这初夏时节,我和陈家墩的同乡姚赟娟拜访了梁美林的新家。他现在终于在湖州新建的高层小区内有了一套大房子,日子过得比较舒心,但是一提起与师父一起走过的风雨历程,又不禁热泪盈眶。自己付出了半生心血的行当眼看着就要消失在大众的眼前,心酸、遗憾都有,感慨系之。去衣裳街、勤劳街、小西街、朝阳街找找当年常见的手工老行当,现在被称为“非遗”的炭画、箍桶、钉秤等等,还剩下多少?在泛市场化面前,一些老的行当都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冲刷,没有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寂寞的背影只会越走越远。身处时代的激流中,坚守更需要勇气。

式微,式微,胡不归?曰归,曰归,归向何处?

 

202205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折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