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戈亭诗派中的三位埭溪人

(2022-05-06 23:12:49)
标签:

戈亭

埭溪

分类: 乡愁记忆

戈亭诗派中的三位埭溪人

 卢明龙

埭溪,古称上彊(现通作“上强”),又称施渚。称上强是因上强山,称施渚是因施渚溪。而方言则复称其为“埭地”。上世纪80年代,因为家中曾做过一段时间收购鸡蛋的小生意,我随着大人到过埭溪镇上,那时街面上连甍比户多是哺坊,即孵化鸡鸭一类的作坊。2019530日,江西杨晓苍先生特来寻访蔡起兴出生地,我与姚子芳先生陪他到埭溪,童年印象中的模样已经几乎荡然无存。

埭溪自古亦是吴兴重镇,文化要地。唐代白乐天有《寄题上强山精舍寺》一诗:“惯游山水住南州,行尽天台及虎丘。惟有上强精舍寺,最堪游处未曾游。”据载,精舍寺建于南朝陈永定年间,至今已有将近一千五百年历史,为青州刺史管聚舍宅而建,至唐大中元年(847年)改为禅院,其旧址就在埭溪莫家栅。至明末清初,在葫芦中藏诗的夏古丹和抗清失败的吕留良都来此山中隐居。清末民初,当时“四大词人”之一的朱祖谋(1857年—1931年,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又从这里出发,把影响力扩展到了全国。他所刻《彊村丛书》、所辑《湖州词徵》、所著《彊村词》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到了抗战时期,又有三位诗人从这里走出,成为抗日爱国诗人团体戈亭诗派的成员,为宣传抗日、救亡图存做出了积极贡献。

戈亭诗派中的三位埭溪人

(照片提供人:杨晓苍)

三位戈亭诗派的诗人中,其中一位与朱彊村有亲戚关系,他就是蔡起兴。蔡起兴,1920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据万年历,公历为19201228日)出生于埭溪,1991年农历正月二十(公历36日)在江西成兴农场去世,原名蔡岫青,字乐中,别字心素,晚号卷施老人。初中就读于湖州中学,高中入杭高,1935年考入清华国学专修院,抗日时期曾在嘉兴县政府、德清县党部、洛舍区分部等地工作,从事抗日斗争。抗战后曾先后从教及行医,1954年入缧绁,1955年到东台农场劳动,1960年转江西,1961年到高安渡埠农场,1968年调南昌成新农场。1979年恢复公民权,调成新中学任教,晚年在成新度过。身后被誉为“新江西诗派的宗师”,有名句“生抛裘马能长乐,死有文章不算空”。1944年版《戈亭风雨集》收录34位诗人的302首诗作,入选数量最多者为蔡起兴表兄冯京,3344首,其次则是蔡起兴3441首。下面摘录部分蔡起兴生前自订年谱,他在埭溪的一些人生轨迹依稀可见:

庚申(1920)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子时,诞生于浙江吴兴埭溪镇之王氏廉让山庄。

辛酉(1921)雇黎发贞为乳媪,梅英、吉桂二婢专侍。

壬戌(1922)九月,回宝恕堂。冬,除夕父丧。

癸亥(1923)母教识字,大病几死。

甲子(1924)识一千字,能写描红。

乙丑(1925)十月八日,请六龙叔祖发蒙,背《三字经》八行。

丙寅(1926)家授国文教科书第一、二册毕,读《论语》及唐诗,至湖州一行。

丁卯(1927)入学就读,插三年级。中秋前二日,埭溪遭盗劫,避居杭州两月。

戊辰(1928)能辨四声、对课、作文,亲友刮目。

己巳(1929)以成绩优异越上六年级。

庚午(1930)小学毕业,作文是“读书乐”。秋,表叔祖朱彊村词人客我家。

辛未(1931)喜弈。师曰:“玩物不可丧志。”终身不忘。冬,舅父自燕京归,以踏雪寻梅命题,成五绝一首:“独步荒郊外,凌寒未肯回。踏来三寸雪,寻得一枝梅。”舅喜,以示表兄,盖愧之也。

壬申(1932)在湖州中学越级初三。“一·二八”事变后,朱希庵夫子命作“悼阵亡将士文”,获全校第一。

癸酉(1933)初中毕业作文是《宋高宗论》。秋,考入杭高。

甲戌(1934)暇,常游西湖,诗大进。做《欧洲文艺复兴论》得奖,越级读高三。

乙亥(1935)考入清华国学专修院,文题是《论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成败之原因》。冬,听朴学大师太炎先生讲学。

丙子(1936)春,听史学权威顾颉刚先生讲学。秋,听文史前辈唐文治先生讲学。

丁丑(1937)“七七”,抗日战争起。十一月十九日埭溪沦陷,日寇毁我家,国破家亡,景况大变,然未辍学。

戊寅(1938)蒙宿学曹砺金夫子悉心教诲,及益友冯默存、朱渭深切磋,学大进,不期然而然。

己卯(1939)毕业论文是《论人治与法治》,面对国仇家恨,亟思投笔从戎。

庚辰(1940)在洛舍执教,作《弱冠初度》诗言志。深爱姚菡芳。成诗四首。

辛巳(1941)参加敌后斗争,赴嘉兴县政府任职,成诗六首。

壬午(1942)调任德清县党部工作。八月,被敌俘48小时。词一首。

癸未(1943)二月,娶沈松英。洛舍沦陷,兼任洛舍区分部书记(地下工作)。诗二首。

甲申(1944)元宵,松英病逝。夏,赴莫干山武康县政府任职。诗五首,词一首。

乙酉(1945)八月,抗战胜利,回吴兴县工作。《戈亭风雨集》问世。诗二首,词一首。

以上是蔡起兴从出生到抗战胜利的人生经历。埭溪在民国时期是京杭国道(现104国道)沿线要冲,日军长驱直入,此为必争之地,可怜昔日繁华,日寇一至,归于瓦砾焦土。蔡氏为埭溪望族,但是1937年以后,埭溪却成了蔡起兴回不去的故土,因为家宅已经毁于兵燹。他曾在丙戌除夕(1947年初)宿埭溪时写过一首《清平乐》:

沉沉腊鼓,断续声如诉。眼底残年催梦过,梦里谁分今古?

十年烽火天涯,归来我已无家。消失童心何处?笑人寂寞灯花。

蔡起兴的抗战诗亦很有特色,如1941年所作《乌镇》:

三叠阳关听未终,忽惊乌镇系孤篷。

地当七县交加处,人在千家黯淡中。

万古闲情随逝水,一腔热血战秋风。

只今塔影斜阳里,犹作亭亭昔日红

可以说,蔡起兴的一生,是历经坎坷磨难的一生,也是诗词作伴的一生,他在《七十初度有序》的其中一首诗中为自己总结:

高唱冈陵韵未终,渊明自挽太匆匆。

生抛裘马能长乐,死有文章不算空。

栗里青山留野鹤,苕溪黄菊盼秋风。

天涯何处无知己,只在相逢一笑中。

蔡起兴现存诗词三百多首,在戈亭诗派诸位诗人中是留下作品较多的一位。这应该感谢他生前好友、同事杨晓苍先生,他不计得失、不辞劳苦,将蔡起兴留在烟壳皂标上的诗词都整理出来,编成了《乐中集》。后又由郑伯权先生捐资,杨晓苍和龚联寿、王令策、库佳合编《蔡起兴诗文校笺》,让这位在埭溪出生、在德清抗日、在江西终老,身后被冠以“新江西诗派的宗师”之名的孤独老人的作品得以流传于世,真乃敦厚义士。身为蔡起兴家乡之人,除了对杨晓苍先生感激、敬佩,更多还应是汗颜。

戈亭诗派中的另一位埭溪人是盛楚清。

    据吴以群编《埭溪镇志》介绍:盛楚卿(1918-1997),字于(於)闻,埭溪镇人,抗战后举家迁居德清县洛舍镇,时任洛舍区区事指导员。解放后,先后在洛舍、澉山等卫生院工作,“文革”期间,陈景超先生流寓澉山,两人共勘《饮水词》。喜诗词,作品散见《戈亭风雨集》及《洛钟》。盛楚卿即盛楚清。据姚达人先生回忆,盛楚清与其父亲姚维新(亦是戈亭诗派成员)交好,常有走动。他并回忆:“盛楚清是1993年逝世的,他儿子盛智烦来告诉我父亲的。”盛氏后人多居于德清,然我尚无缘得识,未知是否有其生平更多资料。

盛楚清诗作入选《戈亭风雨集》二题二首,转录如下:

秋心

秋风秋雨作秋声,永夜征人百感生。

已是心伤飘泊客,那堪肠断别离情。

残灯半灭魂无据,冷簟三更梦不成。

底事年年长作嫁,天涯何处是归程?

秋夜

雨雨风风夜,虫声著意啾。

无端思往事,遂尔动离愁。

惆怅故人远,悽凉旅客秋。

想思空似水,何处觅温柔?

还有一位埭溪人是蔡继贤,因为同姓蔡,不知是否为蔡起兴同宗或同族。

蔡继贤,据陈景超《戈亭风雨集校注》:(1909-),字尚强,浙江吴兴埭溪人,浙江大学毕业,时任浙江省党部办事处秘书。另据河南大学及河南农业大学校史记载:蔡继贤(1908-?),浙江吴兴县人,美国意利诺大学农科硕士。194810月到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兼任教员,讲授畜牧。50年代任华中农大家畜饲养学教研组组长,但不知是否同一人。湖州中学有蔡继贤捐献书籍,当是湖州中学校友。另,抗战期间浙西行署视察室视察员亦有蔡继贤之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杭州六中有教师蔡继贤教古诗词,亦不知是否同一人。我曾发信息去杭州六中,然迄今无回音。

蔡继贤入选《戈亭风雨集》的有三题四首,特录如下:

移家

劫后无长物,空江只渡舟。

萧萧风送别,迎我是沙鸥。

红叶

满野皆红叶,闲情赛牡丹。

连朝绛雪落,拄杖犹来看。

山居

朱陀岭上度残年,不解荷戈不种田。

白发频添为底事?灯花笑我不成眠。

茅庐一角胜凌烟,万壑无声叫杜鹃。

闻道五洲争战甚,书生愧未著先鞭。

戈亭诗派中,就生平籍贯可考的成员而言,埭溪人就是以上三位。另有几人生平籍贯不甚详,未知是否有遗漏,当留待以后考证。这三十多位诗人没有一人出生在戈亭,只有一位孙凤冈出生于菱湖,后入赘戈亭曲溪。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一时风云际会,来到了戈亭,在水乡村落从事抗日斗争;还有一部分人,当时并没有来到戈亭,而是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与戈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来,出版了诗集,形成了诗派,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后面,仿佛在无形中又多了一条备注:戈亭诗派成员,这是他们与戈亭的不解之缘。现在,戈亭已经被认定为革命老区,戈亭诗派和《戈亭风雨集》成为当地的一张金灿灿的特色名片,诗人们若泉下有知,料亦当欣慰。而与戈亭诗派有关的一些地点,除了戈亭,省内尚有杭州、嘉兴、嘉善、严墓(桃源)、乌镇、南浔、钟家墩、阳塔、洛舍、埭溪、巉水坞,省外有麻城、成新等等,是否可以把一些节点串联起来,互进互助,互通有无,将历史事件研究和诗人生平研究等各方面结合起来,整理出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料?

有了设想,还要去做。路在脚下!

 

202205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