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洼樽亭

标签:
岘山洼樽亭 |
分类: 谈事论道 |
岘山洼樽亭
卢明龙
当然,从湖北来湖州的人也很多,比如唐代的陆羽,他有几个特别牛的头衔,“茶圣”、“茶仙”、“茶神”。陆羽本来是湖北竟陵人,来到湖州之后,喜欢上了这里的山水风光和人文环境,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并且完成了著名的《茶经》。他在湖州期间,参加过许多当地的文化活动,其中就有那场由颜真卿组织的岘山雅集。唐大历八年(773)春夏,湖州刺史颜真卿率诗友、门生、子侄共29人,乘舟携壶游岘山,观左相石樽,他们在岘山上饮酒联句,成为与王羲之“兰亭修禊”曲水流觞齐名的一场文化盛事。岘山联句的全诗如下:
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尊。—颜真卿
人事岁年改,岘山今古存。—刘全白
榛芜掩前迹,苔藓馀旧痕。——裴循
叔子尚遗德,山公此回轩。——张荐
维舟陪高兴,感昔情弥敦。——吴筠
蔼蔼贤哲事,依依离别言。——强蒙
岖嶔横道周,迢递连山根。——范缙
馀烈暧林野,众芳揖兰荪。——王纯
德晖映岩足,胜赏延高原。——魏理
远水明匹练,因晴见吴门。—王修甫
陪游追盛美,揆德欣讨论。——颜岘
器有成形用,功资造化元。—左辅元
流霞方泔淡,别鹤遽翩翻。——刘茂
旧规倾逸赏,新兴丽初暾。——颜浑
醉后接倒,归时驺骑喧。—杨德元
迟回向遗迹,离别益伤魂。——韦介
览事古兴属,送人归思繁。——皎然
怀贤久徂谢,赠远空攀援。——崔弘
八座钦懿躅,高名播乾坤。—史仲宣
松深引闲步,葛弱供险扪。——陆羽
花气酒中馥,云华衣上屯。——权器
森沈列湖树,牢落望效园。—陆士修
白日半岩岫,清风满丘樊。—裴幼清
旌麾间翠幄,箫鼓来朱轓。——柳淡
闲路蹑云影,清心澄水源。—释尘外
萍连浦中屿,竹绕山下村。——颜颛
景落全溪暗,烟凝半岭昏。——颜须
去日往如复,换年凉代温。——颜顼
登临继风骚,义激旧府恩。——李崿
颜真卿和陆羽等人登的这座岘山,原名“显山”,因为避唐中宗李显的名讳,才改为“岘山”,在南宋《嘉泰吴兴志》中这样记载:“岘山在县南二里,本名‘显山’。晋太守殷康筑亭其上,名‘显亭’。唐以庙讳改也。天宝刺史韦景先创‘五花亭’,又有李适之石樽,山顶有塔。”
为什么命名为岘山?同治《湖州府志》记载:“岘者见也,山之首见曰岘。一出定安门即见此山,故名。”
这李适之在唐朝也算是凤子龙孙。同治《湖州府志》载“李适之,恒山王孙。为刑部时决事,案无留辞。开元中,为湖州別驾。岘山有石觞,员可贮斗酒。适之每挈所亲登山酣饮,望帝乡,时时以醉。土民呼为‘李相石尊’。天宝元年进左相,累封清和县公。”
恒山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废太子李承乾。李氏一脉在武则天时期多遭屠戮,人才凋零,所以一些以前受到冷落的宗室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也受到了重视。李适之到湖州来当个副市长,充实了一下履历之后,很快就升迁了。且不管这石樽到底能贮“五斗酒”还是“斗酒”,这“洼樽”之名也被他从湖州带到了长安,后来才有了颜真卿等人慕名而来,饮酒联诗这样的雅事。
前人对李适之评价:“性情简率,不务苛细,人吏便之。适之雅好宾友,饮酒一斗不乱,夜则宴赏,昼决公务,庭无留事。”贪酒却不误事,也是难得,可见能力还是不错的。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最后一句是化用了李适之自己的《罢相作》:“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古代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这“避贤”和“乐圣”表明了自己耽爱美酒,同时也甘愿让位的态度。无独有偶,同时代的张九龄罢相时写了首《归燕诗》,其中两句:“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他们在当时都没斗过奸相李林甫。不过,千载以下,李适之和张九龄留下了美名,李林甫留下的只有“口蜜腹剑”的骂名了。
回到岘山,据记载南宋时建洼樽亭于石樽之上。元代亭废,明万历二年(1574)、清同治十一年(1872)又先后重建。清初,亭边又立一2米高的“洼樽亭”三字石碑。清末民国时洼樽亭还在,但已破败。在民国时期,湖州著名诗人朱渭深登岘山,看到“漥尊亭”破败的样子,有感而发,写了《洼樽亭》一诗:
漥尊亭圮馀横柱,大字苏书剩仆碑。
几度登临一留恋,共谁携酒赋新诗?
2012年,洼尊亭得以重建,不过,宣传力度有点不够,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2019年6月初,江西学者杨晓苍来湖州寻访“新江西诗派的宗师”、湖州人蔡起兴先生遗迹,接着,诗人熊盛元、刘红霞也到湖州参加有关“戈亭诗派”的研讨活动。在接待中,嵇发根、朱辉与他们谈到了湖州洼樽亭的故事,让他们也产生了“心向往之”的感觉。由于杨晓苍先生有事先回江西,第二天早上,我陪熊盛元、刘红霞两位一同前往。
洼樽亭其实就在许多湖州人以前就去过多次的“湖州市革命烈士陵园”内,只是多不知道里面还能“曲径通幽处”。在陵园内拾级而上,到纪念碑处,然后向东过一小门,在狭窄的山路上稍微走上一段路程就到了。岘山只能算是一小山包,不过,当年在这里北望名城,南接道场,东眺碧浪,西望天目,亦风景绝佳处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榴花如火,沙朴青青,亦清凉闲适之地也。
现在的洼樽,其实只是积水潭了,谁还会往里面注酒?其上,一亭翼然,形制尚可,唯字与联似有欠妥。
亭之正面,字全为电脑体,为何不请名家题写?正面额自左至右为“洼樽亭”,柱联用颜真卿《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起句“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樽。”却是先右后左。按楹联与亭额之旧俗,应该都是从右往左。现今流行新式,那么先左后右也未为不可,但额与联方向不一致,似乎有碍观瞻。而且起句不对仗,按理不能用作柱联。
亭之反面,额同样为自左往右“洼樽亭”三字,柱联则是《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刘全白句:“人事岁年改,岘山今古存。”同样是电脑体,方向倒是一致了。
个人感觉,搞有点文化内涵的事物,一定要慎重细致,不能粗糙马虎了事。本来是可以作为美谈的事,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成为笑谈。
漥尊亭残碑尚存,字迹依稀,却看不清是谁人的手笔。岁月将顽石都消磨如是,何况凡人,一生能看得几个春秋!
从洼樽亭归来,各人都有诗作,也算是对此次探访之旅的一种纪念吧:
湖州洼樽亭怀古•熊盛元
当年绿酒漾洼尊,醉里谁招左相魂。
鸟啭枝头花簌簌,霾堆亭角眼昏昏。
寻幽梦被苍苔掩,亘古愁和涩泪吞。
苕霅无言流恨去,夕阳红照劫边痕。
访湖州岘山窪樽亭·刘红霞
诗人意气荡乾坤,挹露成酤石作樽。
吟啸传觞拼一醉,风云过眼不深论。
今来幽径苔犹湿,遥听太湖潮欲奔。
鸥鹭相鸣端午近,榴花似火漫招魂。
洼樽亭·卢明龙
拂拭残碑叹劫风,联吟不复小亭中。
昔人携酒登临处,积水盈潭对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