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菰蒲舊人
菰蒲舊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90
  • 关注人气:2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律诗别体举要

(2020-02-17 16:09:29)
标签:

格律诗

别体

分类: 谈事论道

 

格律诗别体举要

 

卢明龙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指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发端,到盛唐时期成熟定型的诗体。其篇幅、句式有一定规格,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粘对。格律诗的主要形式分为四种: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律绝、七言律绝。除此四种以外,尚有一些特殊的格式。有些与这四种同源异路,有些是这四种未定型时的“毛坯”,有些是在这四种基础上变化而来。这些别体,有些较常见,有些不常见,现罗列如下:

 

.按照形制的不同,尚有六言、九言、三韵等。

 

1.六言

 

六言律诗和绝句与五言、七言一样,也分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四种。

 

如刘长卿《谪仙怨》,原被认为是唐代六言律诗,后来《谪仙怨》成为词牌,将此类诗也归入词类。全诗如下: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其它如鱼玄机的六言律诗也较为有名,其《寓言》如下:

 

红桃处处春色,碧柳家家月明。

 

楼上新装待月,闺中独坐含情。

 

芙蓉月下鱼戏,螮蝀天边雀声。

 

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六言绝句举例:

 

刘长卿《发越州赴润州使院留别鲍侍卿》

 

对水看山别离,孤舟日暮行迟。

 

江南江北春早,独向金陵去时。

 

2.九言

 

九言就是在七言基础上的扩展,也很好理解,其同样可以按照律诗的平仄、对仗、粘对、押韵。九言诗据说最早由三国时期曹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创制,属于古体诗。到了唐代格律形成以后,也有人对九言诗进行了格律化的尝试,但是作品极少。

 

举例如下:

 

·杨慎《梅花诗》

 

玄冬小春十月微阳回,绿萼梅蕊早傍南枝开。

 

折赠未寄陆凯陇头去,相思忽到卢仝窗下来。

 

歌残水调沉珠明月浦,舞破山香碎玉凌风台。

 

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似乎也未完全合律。

 

另外,亦有三言诗、四言诗、八言诗,但几乎都是古体诗。三言四言较多,八言较少。举例如下:

 

·卢群《吴少诚席上作》

 

祥瑞不在凤凰麒麟,太平须得边将忠臣。

 

但得百僚师长肝胆,不用三军罗绮金银。

 

    (此诗又作“祥瑞不在凤凰麒麟,太平须得边将忠臣。卫霍真诚奉主,貔虎十万一身。江河潜注息浪,蛮貊款塞无尘。但得百寮师长肝胆,不用三军罗绮金银。”是四句八言中间夹了四句六言。)

 

3.三韵

 

三韵律诗又称小律,这种律诗每首不管五言、六言还是七言,都是只有六句,共有三联,要求遵从律诗的平仄、对仗、粘对、押韵规则,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首联可以对仗),但中间一联则必须对仗。如果首联出句入韵,全诗共有四韵;首句不入韵,共有三韵。

 

三韵诗举例如下:

 

五言

 

·杜牧《池州废林泉寺》

 

废寺林溪上,颓垣倚乱峰。

 

看栖归树鸟,犹想过山钟。

 

石路寻僧去,此生应不逢。

 

七言

 

·李商隐《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4.排律

 

排律又称长律,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律诗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即为排律。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粘对、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相反,与之可以形成对照的是属于古体诗范畴的“歌行体”,因为句式灵动,叙事从容,铺陈有序,长篇更容易出彩,如杜甫《丽人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都是名篇。

 

排律的一般规则相当于在原有一首律诗的颈联后面重复加上若干组颔联和颈联,最后补上尾联成篇,即以四句(颔联与颈联)为一单位进行增加。但也有少数排律,去掉了最后一个颈联,然后将尾联的平仄调整为原颈联的平仄,最后两句依旧不用对仗,简单来说,即将本为偶数联的排律减去最后一个颈联,调整为奇数联。

 

排律比较多见,既可单个诗人独自创作,也可以两位或多位诗人集体联句。如湖州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联句,由颜真卿带领当时在湖州的官佐、名士还有颜氏子侄共29人完成,全诗如下:

 

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尊。—颜真卿

 

人事岁年改,岘山今古存。—刘全白

 

榛芜掩前迹,苔藓馀旧痕。——裴循

 

叔子尚遗德,山公此回轩。——张荐

 

维舟陪高兴,感昔情弥敦。——吴筠

 

蔼蔼贤哲事,依依离别言。——强蒙

 

岖嶔横道周,迢递连山根。——范缙

 

馀烈暧林野,众芳揖兰荪。——王纯

 

德晖映岩足,胜赏延高原。——魏理

 

远水明匹练,因晴见吴门。—王修甫

 

陪游追盛美,揆德欣讨论。——颜岘

 

器有成形用,功资造化元。—左辅元

 

流霞方泔淡,别鹤遽翩翻。——刘茂

 

旧规倾逸赏,新兴丽初暾。——颜浑

 

醉后接䍠倒,归时驺骑喧。—杨德元

 

迟回向遗迹,离别益伤魂。——韦介

 

览事古兴属,送人归思繁。——皎然

 

怀贤久徂谢,赠远空攀援。——崔弘

 

八座钦懿躅,高名播乾坤。—史仲宣

 

松深引闲步,葛弱供险扪。——陆羽

 

花气酒中馥,云华衣上屯。——权器

 

森沈列湖树,牢落望效园。—陆士修

 

白日半岩岫,清风满丘樊。—裴幼清

 

旌麾间翠幄,箫鼓来朱轓。——柳淡

 

闲路蹑云影,清心澄水源。—释尘外

 

萍连浦中屿,竹绕山下村。——颜颛

 

景落全溪暗,烟凝半岭昏。——颜须

 

去日往如复,换年凉代温。——颜顼

 

登临继风骚,义激旧府恩。——李崿

 

在清代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中也是几次开诗社联句,其中水平较高的是林黛玉与史湘云两人完成的: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

 

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

 

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

 

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

 

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媛。

 

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

 

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

 

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

 

骰彩红成点,传花鼓滥喧。

 

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

 

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

 

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

 

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

 

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

 

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

 

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

 

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排律基本上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按照平仄不同,有拗体诗、折腰体、顺风体、入律古风、仄韵诗等。

 

1.拗体诗

 

拗体诗,是指打破固定的格律、用拗句写成的格律诗。它是格律诗的一种变体。有些诗句中出现“孤平”、“三平调”、“三仄尾”等等,都可以认为是拗句。而像“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其实也是拗句,由于太过常见,已基本被视为常格。而“仄仄平平仄”如果写成“仄仄仄仄仄”,或者“仄仄平仄仄”则通常用“平平仄平”来救,比较常见。如所谓“丁卯体”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丁卯体”由唐代诗人许浑所创,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桥,故而得名。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经常有意写一些拗体诗,他在《愁》诗题下自注:“强戏为吴体。”吴体,也有人称为“吴均体”,一般认为就是拗体诗。杜甫拗体诗举例如下:

 

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这首诗押韵、对仗都有,就是平仄未全部按照律句,还有几处失粘。

 

2.折腰体

 

折腰体诗,平仄都按律句,也讲究对仗、押韵,特点是“中失粘而意不断”。绝句和律诗都有折腰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律诗除了失粘处,其它地方仍需要粘。

 

绝句举例如下:

 

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律诗举例如下:

 

杜甫《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这是首联和颔联失粘。下面一首是颈联和尾联失粘: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3.顺风体

 

全诗各联重复使用相同的平仄对立句型,比如每联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顺风吹过一样,故名顺风格,又称顺风调。如:岑参《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全诗如下:

 

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杯映翠眉。

 

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

 

寄声报尔山翁道,今日河南胜昔时。

 

4.入律古风

 

入律古风,也可以认为是古风式的律诗。入律古风很多时候与拗体诗难以区别,有把拗体看作是入律古风的,也有把入律古风看作拗体的。当然,个人认为,拗体一般是常见的、规律性出现与常格有别的拗句的诗作,如拗救、孤平、三平调、三仄尾等,形式相对固定。拗体一般对仗比较工整。而入律古风是不规律的、经常性的出律。当然,将拗体和入律古风合并起来也未为不可。

 

入律古风比较多见,如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颔联没有对仗,其平仄如下: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而王勃的《滕王阁诗》同样可以看作是入律古风: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与崔颢《黄鹤楼》可以作对比的有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其平仄如下: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人将这首诗看成是“顺风调”的变体,因为前面六句平仄大体类似顺风调。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两首绝句:前面四句可以看作是“折腰体”的绝句,因为上下两联失粘;而后面四句则是标准的律绝了。

 

5.仄韵诗

 

仄韵格律诗少见,所以历来包括王力等名家都少提及。但是既然律诗既然可以押平声韵,自然也可以押仄声韵,在格律上是没有问题的。仄韵,其实就是平仄的次序变动引起的。

 

我们可以试着推一下仄韵七律的几种平仄:

 

首句平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首句平起入韵:只须将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即可。

 

首句仄起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入韵:只须将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即可。

 

七律推导出来了,五律和绝句就更没有问题了。

 

 

 

.按照押韵不同,有独木桥体、葫芦格、辘轳格、进退格、孤雁入群格、孤雁出群格等。

 

1.独木桥体。

 

独木桥体,又称为独韵诗,是指诗词中整首用同一个字作韵脚,也称福唐体。独韵诗少见,独韵词比较常见。

 

2.葫芦格

 

葫芦格又称“葫芦韵”。黄朝英《湘素杂记》:“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关于葫芦韵的解释或许有误,一首律诗,如果首句入韵,只有五处用韵;如果首句不入韵,只有四处用韵。“今体”指的应该就是律诗,所谓“先二后四”,则或者是“先二后三”。即诗中使用两个邻韵,前面两处使用甲韵,后面三处使用乙韵。

 

3.辘轳格

 

辘轳格又称“辘轳韵”,用韵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甲的邻韵乙,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进双出,前面一韵,后面一韵,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例:

 

·黄庭坚《谢送宣城笔》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

 

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

 

漫投墨客摹科斗,胜与朱门饱蠹鱼。

 

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

 

    此诗中,须、无属“虞”韵,鱼、书属“鱼”韵。

 

4.进退格

 

进退格又称“进退韵”。一首诗采用两个邻韵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名。

 

例:

 

·李师中《送唐介》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舟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此诗中,难、寒属“寒”韵,山、还属“删”韵。

 

5.孤雁入群格

 

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韵的,称为“孤雁入群格”,或者“孤雁混群格”。

 

:

 

鲁迅《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此诗中,时、丝、旗、诗是“支”韵,衣是“微”韵。

 

6.孤雁出群格

 

格律诗的首句借用邻韵的,称为“孤雁出群格”,或者“孤雁带群格”。

 

例:

 

 

 

·林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按照对仗不同,有散行格、蜂腰格、偷春格、藏春格、借对格、交股对格、隔句遥对格、八句全对格等别格。

 

1.散行格

 

散行格是指一首律诗平仄、粘对、押韵都基本按照格律,但是没有按照要求对仗。有的就只有颔联对仗(或颔联与首联对仗)、有的甚至全诗都不对仗,这种就称之为散行格。

 

例:

 

·孟浩然《舟中晓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2.蜂腰格

 

全诗仅有颈联对仗的律诗称之为蜂腰格。

 

例: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偷春格

 

偷春格,指的是本该对仗的颔联没有对仗,而是首联和颈联对仗的律诗。宋沈括《梦溪笔谈》云:“次联不拘对偶,疑非律诗,然起二句明系对举,谓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如: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颔联对仗不工整。

 

4.藏春格

 

藏春格,即律诗的一、二联不对仗,三四联才对仗。藏春格与偷春格相反,似乎把春天藏起来了,到最后的尾联才对仗。

 

例:

 

唐•杜甫《早花》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

 

5.借对格

 

借对,也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的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如杜甫《曲江》诗中写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诗中意为平常,却又假借长度单位的“寻常”来对“七十”。李商隐《春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珠借了“朱”的音来对红字。

 

6.交股对格

 

交股对就是对仗时字词位置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如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7.隔句遥对格

 

律诗二联中词类含义相对位置交叉不合正格,又称为“隔扇对格”。如唐代郑谷《吊僧诗》之前半首云:“几思闻静语,夜雨对禅床。未得重相见,秋灯照影堂。”第四句与第二句遥对。但是这类平仄并不完全相对,只能算是“对偶”。

 

8.八句全对格

 

一首律诗八句全部对仗。

 

例:

 

·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景龙三年二月十一日)》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按照表现形式来看,还有一些有趣的诗体,如鱼含尾体、回文诗、十字回文诗、卷帘体、辘轳体等。这些诗形式别致,有些是古体,也有的是完全符合格律的。或是锻炼技巧,文字游戏;或是藏有深意,排遣解闷。不一而足。

 

1.鱼含尾体

 

上句尾字为下句头字,有如后鱼含前鱼尾,故名。元人杂剧称作顶针续麻,又可称为“顶针格”。

 

例:

 

·万树的《渔父辞》

 

芦花菖叶满平湖,湖月泾风一钓徒。

 

徒有严陵匡世略,略无唐宪访贤图。

 

图书鸡犬闻歌棹,棹桨鸥静伴晚晡。

 

晡日欲斜聊作咏,咏成依样画葫芦。

 

2.回文诗

 

回文诗,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环复回文”是指先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

 

例:

 

·李禺《夫妻互忆回文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此诗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

 

3.十字回文诗

 

十字回文诗由十字利用卷帘式的读法,即成一首七绝,又称连理回文诗、十字辘轳回文诗。

 

例:

 

清代·吴绛雪《四季回文诗》

 

《春》: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4.辘轳体

 

“辘轳”是指北方用的一种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起起落落,提取井水。“辘轳体”作为近体诗的一种体裁格式,因其形式上有辘轳一般层层往下传动的效果而得名。辘轳体有绝句和律诗。

 

绝句:可以写一组三首,同一句分别出现在各诗的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如果写四首,则此句放在第三句时需要略作调整以适应平仄。

 

律诗:可以写一组五首,同一句分别出现在各诗的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

 

辘轳体押韵可以选用固定几个韵字,也可以在公用韵字以外选同一韵部的韵字。

 

5.卷帘体

 

卷帘体名据传出自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与辘轳体一样,都是组诗,一般都是绝句。写作时先是完成一首绝句,然后依次以第一首诗的四句为首句,分别再写四首绝句。因为卷帘体与辘轳体相似,有的直接将其视为辘轳体。

 

 

 

以上就是一些近体诗的“别体”,除了最后一种所列的鱼含尾体、回文体、辘轳体、卷帘体等只是表现形式上比较特殊而不牵涉到格律外,其他的都是在格律“正格”之外的,有些常见,有些少见。合理与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尽量按照格律要求比较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夜半
后一篇:岘山洼樽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