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最火的电影是《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石头》里面最出彩的角色是三个蟊贼之一的黑皮。这个演员叫黄渤,是地道的青岛人,片中所说的也是正宗的青岛话。在一部正式发行的电影里,如此大规模地使用青岛话,这应该是第一次。许多对方言不了解的南方朋友问我,那个黑皮讲的话好搞笑啊,这是山东话还是河南话?我严肃地告诉他们:嫩给我听明贝了,这是青岛话。
托《疯狂的石头》的福,它让全国人民发现了,也让青岛人民醒悟了,青岛话的搞笑价值。我想,如果黄渤日后火了,他就成了下一个范伟。全国人民都喜欢学习青岛腔相互调侃,正如我们经常盗用范伟的语气说:谢谢啊。
我不是青岛人。刚来青岛时,领教青岛话的魅力,是从两位大妈那里,她们如同超女一样,竞赛嗓门,在台东的夜市上进行热情奔放的PK。看样子她们不似同性恋,但向对方的母亲都表达了殷切的爱慕和占有之意。说实在的,话里的含义虽然不甚雅驯,但语音铿锵,富于节奏感,听起来十分有趣。我欣赏了一会儿,因为有事情,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去。我想起了王小波是这么形容京片子的:“我曾在美国华文报纸上读到一篇华裔教授的大陆游记,说到他遭服务小姐数落的情形:只听得一串京片子,又急又快,字字清楚,就想起了《老残游记》里大明湖上黑妞说书,不禁目瞪口呆,连人家说什么都没有去想——我们北京人的语音就有如此的魅力。当然,教授愣完了,开始想那些话,就臊得老脸通红。过去,我们北京的某些小姐在粗话的词汇量方面,确实不亚于门头沟的老矿工——这不要紧,语音还是我们高贵。”
青岛话的语音不宜用高贵来形容,但比较京片子,更有搞笑效果。我写过一篇文章:《千万不要用青岛话说我爱你》,主要原因是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个青岛小哥和小嫚说情话。那个小嫚肯定看多了《还珠格格》,那个小哥也颇有马景涛的风范,两人念的都是很有文艺腔的对白,使用的偏偏是青岛话。你知道的,但凡是说青岛话,那分贝便低不了,我就算不想听,它也要往你的耳朵里钻。亲爱的读者,能免费看搞笑的言情剧,当然很不错,惟一不爽的是,虽然我心里乐得不行,但只能保持高贵的沉默。我不能笑出声来,毕竟我是坐在他们的后排,打扰了人家谈恋爱,是多么失礼的事啊。
因此,远在《疯狂的石头》之前,我就认识到了青岛方言的搞笑价值。可惜我不是导演,没办法用到电影里去。看到《疯狂的石头》之后,真是倍感欣慰。我好想让全国人民知道,山东话一点也不傻,好玩着呢。无数外地人以为,春晚小品里出现的山东话,才是最正宗的。典型代表就是魏积安的那口烟台腔,大着嗓门喊:“伙计——”说实在的,听到这个,我就脸红,为自己是个山东人。我恨不能上台踢他两脚。估计一个上海男人,看到巩汉林在舞台上用一口上海普通话哼哼唧唧,也会有同样的感想。
如今提倡讲普通话,但发掘方言的搞笑价值也并非逆潮流而动。有些事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譬如说,我的一个女同事普通话是一级甲等,青岛话因为从娘胎里就听,想必也是非常地道。她的神奇在于能够在两种语言之间实行神速的转换。工作时用标准的普通话:“亲爱的听众朋友,你好。”骂人时用青岛话:“你说些劈柴?你待死?”未曾观摩过她的恋爱表演,她到底用何种语言谈恋爱委实是个难解之谜。我便采访了她一下。她犹豫了半天,小心地透露:“心情好时,和他说普通话,不好时,便讲青岛话了。”我很赞赏这种审时度势的态度。
身在青岛,我自然也学会了几句方言,通常在光顾地摊上买东西时运用,以防被宰。另外,在与别人对骂时也运用过几次,的确是比较有力量,一点都不吃亏。用方言骂人时,你会感觉和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用普通话呢,就感觉非常孤立、缥缈、微弱,说不响嘴。
由此可见,方言还是宝贵的,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搞笑而已。
附录:
黑皮的经典台词
嫩娘----
嫩马了个比你---
你说这鞋会不会有决气呀?
牌子的,班尼路!
跟个真的是的。
你这纯属道德问题,我都不稀说你。
你费那些事干什么,你直接上不就行了!



托《疯狂的石头》的福,它让全国人民发现了,也让青岛人民醒悟了,青岛话的搞笑价值。我想,如果黄渤日后火了,他就成了下一个范伟。全国人民都喜欢学习青岛腔相互调侃,正如我们经常盗用范伟的语气说:谢谢啊。
我不是青岛人。刚来青岛时,领教青岛话的魅力,是从两位大妈那里,她们如同超女一样,竞赛嗓门,在台东的夜市上进行热情奔放的PK。看样子她们不似同性恋,但向对方的母亲都表达了殷切的爱慕和占有之意。说实在的,话里的含义虽然不甚雅驯,但语音铿锵,富于节奏感,听起来十分有趣。我欣赏了一会儿,因为有事情,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去。我想起了王小波是这么形容京片子的:“我曾在美国华文报纸上读到一篇华裔教授的大陆游记,说到他遭服务小姐数落的情形:只听得一串京片子,又急又快,字字清楚,就想起了《老残游记》里大明湖上黑妞说书,不禁目瞪口呆,连人家说什么都没有去想——我们北京人的语音就有如此的魅力。当然,教授愣完了,开始想那些话,就臊得老脸通红。过去,我们北京的某些小姐在粗话的词汇量方面,确实不亚于门头沟的老矿工——这不要紧,语音还是我们高贵。”
青岛话的语音不宜用高贵来形容,但比较京片子,更有搞笑效果。我写过一篇文章:《千万不要用青岛话说我爱你》,主要原因是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个青岛小哥和小嫚说情话。那个小嫚肯定看多了《还珠格格》,那个小哥也颇有马景涛的风范,两人念的都是很有文艺腔的对白,使用的偏偏是青岛话。你知道的,但凡是说青岛话,那分贝便低不了,我就算不想听,它也要往你的耳朵里钻。亲爱的读者,能免费看搞笑的言情剧,当然很不错,惟一不爽的是,虽然我心里乐得不行,但只能保持高贵的沉默。我不能笑出声来,毕竟我是坐在他们的后排,打扰了人家谈恋爱,是多么失礼的事啊。
因此,远在《疯狂的石头》之前,我就认识到了青岛方言的搞笑价值。可惜我不是导演,没办法用到电影里去。看到《疯狂的石头》之后,真是倍感欣慰。我好想让全国人民知道,山东话一点也不傻,好玩着呢。无数外地人以为,春晚小品里出现的山东话,才是最正宗的。典型代表就是魏积安的那口烟台腔,大着嗓门喊:“伙计——”说实在的,听到这个,我就脸红,为自己是个山东人。我恨不能上台踢他两脚。估计一个上海男人,看到巩汉林在舞台上用一口上海普通话哼哼唧唧,也会有同样的感想。
如今提倡讲普通话,但发掘方言的搞笑价值也并非逆潮流而动。有些事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譬如说,我的一个女同事普通话是一级甲等,青岛话因为从娘胎里就听,想必也是非常地道。她的神奇在于能够在两种语言之间实行神速的转换。工作时用标准的普通话:“亲爱的听众朋友,你好。”骂人时用青岛话:“你说些劈柴?你待死?”未曾观摩过她的恋爱表演,她到底用何种语言谈恋爱委实是个难解之谜。我便采访了她一下。她犹豫了半天,小心地透露:“心情好时,和他说普通话,不好时,便讲青岛话了。”我很赞赏这种审时度势的态度。
身在青岛,我自然也学会了几句方言,通常在光顾地摊上买东西时运用,以防被宰。另外,在与别人对骂时也运用过几次,的确是比较有力量,一点都不吃亏。用方言骂人时,你会感觉和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用普通话呢,就感觉非常孤立、缥缈、微弱,说不响嘴。
由此可见,方言还是宝贵的,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搞笑而已。
附录:
黑皮的经典台词
嫩娘----
嫩马了个比你---
你说这鞋会不会有决气呀?
牌子的,班尼路!
跟个真的是的。
你这纯属道德问题,我都不稀说你。
你费那些事干什么,你直接上不就行了!



前一篇:纪念生命里的一次惊艳
后一篇:征集加菲猫玩偶拍摄情色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