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扯故我在 |
许多年以后,我的母亲回忆高考,会记起那些充满着沙沙声响和古怪气味的夜晚。
那是1977年,青岛郊区的一个乡村,我的母亲是小学教师,面对生命中的第二次高考。1966年,作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她曾经面对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做好了一切准备,离预定的考期只有10天时,接到了延期考试的通知,就地搞文化革命。谁也没想到,这考期一延就延到了11年之后。
历史上民族的复兴,多数是从教育开始。恢复高考,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标志。当然,我的母亲并未想这么多,她的目的很简单:上大学,摆脱掉民办教师的身份。她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自己温习。在一群蚊子的嗡嗡监督下,一盏马灯的黯淡光辉里,每天温习到深夜。熬到困得不行了,就去蚕室——那可不是司马迁惨遭阉割的地方,而是实实在在养蚕的房间——睡觉。那里有一张破烂的乒乓球桌,她就在那上面,呼吸着古怪的气味,缓慢地沉入了睡眠。蚕宝宝们在无休无止地进食,那沙沙的声响像风雨急骤,侵略着她的梦境。在那张乒乓球桌上睡了两个月,她的健康因为过度透支精力差点毁掉。然而,她还是挺过来了,以32岁高龄考上了大学,成为那里最老的学生,比老师还大1岁。
母亲就是传说中的“老三届”。提起高考,他们的感触绝对超出常人。那是大时代里的一个小波折。对于个人,这个小波折却是十年光阴的白白蹉跎,甚至会是笼罩一生的的噩梦。
今天,是2006年高考的第一天,窗外是阴沉沉的天空,似乎暴雨将至。高考期间多雨水天气。似乎许多人回忆中的高考,都笼罩着淫雨霏霏。我记得自己高考的那一天中午,透过窗户,看着暴雨冲刷着大地,无心温习功课。我早就知道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上学时,我不是个好学生。因为我理科实在太差。不瞒您说,我数学考过28分。高三时,我担心自己的数学成绩会闹笑话,就留了一级。我到了高二某个班。我祈祷会找个数学好的同桌,可以帮我一把。我注意观察,发现他真是非常了得。数学题目做的飞快。我连题目还没看懂的时候,他已经有了答案。我暗自高兴。
过了几天,和新同学熟了。有个哥们告诉我,我同桌的数学在期中考试考了2分。注意,我们的分数机制不是5分制,而是百分制。我瞪大了眼睛——为什么我的眼睛比较大呢,因为我经常碰到不可思议的事情——这还不算完,哥们告诉我,照着我同桌抄袭的那位同学反而得了8分。他很纳闷地问我同桌:我是完全照搬你的,怎么你的分数会比我低?同桌不好意思地说:快要交卷时,我觉得有3道选择题做得不太对,就改了,没来得及通知你。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可以想象,我的数学成绩会怎样。我还要透露给你一个秘密,我那28分的数学成绩也是抄袭来的。请不要瞪眼睛,再瞪也没我大。我一直在作弊,除了高考之外。但我从来没有被抓住过。最保险的方式是这样的,请另一考场的同学在做完大部分题目后,出去上一次厕所,把答案塞在某个隐秘位置。我计算好时间,晚些去,把答案取回来。因为高考禁止出去尿尿,我的作弊计划落空。那年我的数学成绩是一个传奇,恕我不能向任何人透露。
我还记得,那个暴雨过后的下午,一位女同学在考场上因过度紧张而晕倒。那是她第4次参加高考。这还不是最高纪录。据说,邻校有位仁兄,复读了5次,最后考上了人民大学。女同学落榜后,死心嫁人。从前她美丽而沉默,去年我又看到她,和女儿在一起。女儿背着大书包,低着头,女同学正在絮絮叨叨地呵斥她,面容异常苍老。
落榜后,我拒绝了复读的机会,回避了母亲的命运之路。高考是一座山,我爬不过它,但我可以绕过。我想,它不是唯一的通道。我的老师有一个笨拙的比喻:高考如同农村的“扬场”。刮风时,将麦子高高地扬起来,饱满的麦粒落在近处,干壳和瘪子就落在远处,前者会做成白面馒头,上得了台面,后者就只配用来喂猪。我对这个比喻很反感。从麦子的角度出发,喂猪或者喂人没什么区别。 还有另一个杀气腾腾的比喻: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那时侯的大学录取比例非常之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有足够骄傲的资本,他们是通过了独木桥的少数胜利者,人们喜欢称大学生为“天之骄子”。一进大学,如同进了保险箱,前途似锦,笃定有一个铁饭碗,一座好房子,一个体面对象……自从大学扩招之后,骄子成了饺子,不再是稀罕物,上大学不再是难事,它变成了多数孩子生命中的一个必须的驿站。命运之神不再通过高考充分展示它的温情或者残暴,一考定终身的岁月就这么过去了,或者即将过去。
高考,高考,你曾是多少人的光荣,又曾是多少人的隐痛。而所有的光荣与隐痛,都隐藏在我们回望流金岁月时那灰色的眼眸里。
那是1977年,青岛郊区的一个乡村,我的母亲是小学教师,面对生命中的第二次高考。1966年,作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她曾经面对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做好了一切准备,离预定的考期只有10天时,接到了延期考试的通知,就地搞文化革命。谁也没想到,这考期一延就延到了11年之后。
历史上民族的复兴,多数是从教育开始。恢复高考,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标志。当然,我的母亲并未想这么多,她的目的很简单:上大学,摆脱掉民办教师的身份。她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自己温习。在一群蚊子的嗡嗡监督下,一盏马灯的黯淡光辉里,每天温习到深夜。熬到困得不行了,就去蚕室——那可不是司马迁惨遭阉割的地方,而是实实在在养蚕的房间——睡觉。那里有一张破烂的乒乓球桌,她就在那上面,呼吸着古怪的气味,缓慢地沉入了睡眠。蚕宝宝们在无休无止地进食,那沙沙的声响像风雨急骤,侵略着她的梦境。在那张乒乓球桌上睡了两个月,她的健康因为过度透支精力差点毁掉。然而,她还是挺过来了,以32岁高龄考上了大学,成为那里最老的学生,比老师还大1岁。
母亲就是传说中的“老三届”。提起高考,他们的感触绝对超出常人。那是大时代里的一个小波折。对于个人,这个小波折却是十年光阴的白白蹉跎,甚至会是笼罩一生的的噩梦。
今天,是2006年高考的第一天,窗外是阴沉沉的天空,似乎暴雨将至。高考期间多雨水天气。似乎许多人回忆中的高考,都笼罩着淫雨霏霏。我记得自己高考的那一天中午,透过窗户,看着暴雨冲刷着大地,无心温习功课。我早就知道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上学时,我不是个好学生。因为我理科实在太差。不瞒您说,我数学考过28分。高三时,我担心自己的数学成绩会闹笑话,就留了一级。我到了高二某个班。我祈祷会找个数学好的同桌,可以帮我一把。我注意观察,发现他真是非常了得。数学题目做的飞快。我连题目还没看懂的时候,他已经有了答案。我暗自高兴。
过了几天,和新同学熟了。有个哥们告诉我,我同桌的数学在期中考试考了2分。注意,我们的分数机制不是5分制,而是百分制。我瞪大了眼睛——为什么我的眼睛比较大呢,因为我经常碰到不可思议的事情——这还不算完,哥们告诉我,照着我同桌抄袭的那位同学反而得了8分。他很纳闷地问我同桌:我是完全照搬你的,怎么你的分数会比我低?同桌不好意思地说:快要交卷时,我觉得有3道选择题做得不太对,就改了,没来得及通知你。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可以想象,我的数学成绩会怎样。我还要透露给你一个秘密,我那28分的数学成绩也是抄袭来的。请不要瞪眼睛,再瞪也没我大。我一直在作弊,除了高考之外。但我从来没有被抓住过。最保险的方式是这样的,请另一考场的同学在做完大部分题目后,出去上一次厕所,把答案塞在某个隐秘位置。我计算好时间,晚些去,把答案取回来。因为高考禁止出去尿尿,我的作弊计划落空。那年我的数学成绩是一个传奇,恕我不能向任何人透露。
我还记得,那个暴雨过后的下午,一位女同学在考场上因过度紧张而晕倒。那是她第4次参加高考。这还不是最高纪录。据说,邻校有位仁兄,复读了5次,最后考上了人民大学。女同学落榜后,死心嫁人。从前她美丽而沉默,去年我又看到她,和女儿在一起。女儿背着大书包,低着头,女同学正在絮絮叨叨地呵斥她,面容异常苍老。
落榜后,我拒绝了复读的机会,回避了母亲的命运之路。高考是一座山,我爬不过它,但我可以绕过。我想,它不是唯一的通道。我的老师有一个笨拙的比喻:高考如同农村的“扬场”。刮风时,将麦子高高地扬起来,饱满的麦粒落在近处,干壳和瘪子就落在远处,前者会做成白面馒头,上得了台面,后者就只配用来喂猪。我对这个比喻很反感。从麦子的角度出发,喂猪或者喂人没什么区别。 还有另一个杀气腾腾的比喻: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那时侯的大学录取比例非常之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有足够骄傲的资本,他们是通过了独木桥的少数胜利者,人们喜欢称大学生为“天之骄子”。一进大学,如同进了保险箱,前途似锦,笃定有一个铁饭碗,一座好房子,一个体面对象……自从大学扩招之后,骄子成了饺子,不再是稀罕物,上大学不再是难事,它变成了多数孩子生命中的一个必须的驿站。命运之神不再通过高考充分展示它的温情或者残暴,一考定终身的岁月就这么过去了,或者即将过去。
高考,高考,你曾是多少人的光荣,又曾是多少人的隐痛。而所有的光荣与隐痛,都隐藏在我们回望流金岁月时那灰色的眼眸里。
后一篇:绿茵法则:漂亮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