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在半年前在青岛大学参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与中国青岛大学的汉语项目时做的一份考察报告。第一次对外发表。
现在较为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学习中国文化必须学好中文.因为汉语的变化实在是太丰富了.中国的典故,中国的传说,中国的成语等等,都会对中国的建筑,中国的艺术造成影响.
根据孔子庙,孟子庙,泰山这三个地方的建筑的临摹,从周到清,结构越来越复杂,但是建筑风格,艺术特色没有本质的变化,属于一脉相呈.比如在岱庙出现的宋朝年间的龟趺碑,只是从乌龟发展成玳瑁—乌龟的脑袋变成了龙的脑袋,再比如牌坊,统一的中间高两边低的箭头模式,再比如庙宇的红色砖墙,没有杂色.我调查了大多数外国同学,问他们孔庙与孟庙有什么区别,所有人都认为—都一样.只是一个规模大一点,一个规模小一点.在玉皇顶的玉皇殿临摹时,我故意抛弃掉了玉皇顶下面陡峭的山石与阶梯.单独画了那个小小的庙宇,发现单独看那个庙宇仅仅就是一个由四合院发展而成的很小的道教庙宇.还不如青岛太平路上的小马祖庙.但它的历史地位却是那么地高,这又是为什么?
艺术的变化,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可以不通过知识积累而直观辨认出来的.那在中国的这些古代庙宇,古代建筑,古代遗迹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在记录建筑风格的同时,我尝试记录下了孔子庙与孟子庙的各种”匾”.当旅行结束我回过头来进行比较时,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变化方式—用文字来区分建筑的功能,用文字来区分阶级,也就是所谓形由意生,无意无形,中国文化里变化最多的就是文字的变化.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孔庙与孟庙都有”棂星门”.棂星就是”文曲星”,也就是天上主管教育的官员—天上的”教育部长”,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所以在中国地位很高.在中国的文化里,科举考试是人进入社会上层的重要手段,所以人们对文曲星特别重视.在繁体中文里,棂=欞,孔子的思想,是不崇拜巫术的,所以欞被写成 去掉了中间的“巫”字。又因为文曲星是从天上而来,所以在牌坊的上面加入了祥云和华盖。上面的这些是在孔子庙的标志物。但是在孟子庙的“棂星门”除了欞写成这一点外,却在棂星门上面加了一个明清时期的牌坊箭头顶。按照我的理解,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设计者认为孟子的地位不如孔子高,所以没有祥云与牌坊。但是在孟子庙的第二门“亚圣门”也出现了祥云,所以地位不同的设想无法站住。不可能棂星的地位不如孟子。从而有了第二个结论。在设计孟子庙或者在修复孟子庙的时候,没有注意门的内涵——一个门代表一个神位。虽然好看,却失去了“棂星门”本身的意义与内涵。
当然,这是一件小事,但体现出我们的问题。美丽的艺术品,如果没有内涵,那他便没有什么价值。同样,建设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美丽的内涵,那劳民伤财的做足了景观工程,也是不会创造出其价值的。先造城市景观再寻找商业机会的方法,违反的城市发展的原则。不去研究城市如何发展,不去研究城市发展的规律。那就会像孟子庙的“棂星门”,重要的内涵被遗忘。用一句中文讲,就是“泯然众人也”。所以,在泰安,马天龙问的问题,特别好:“为什么要到你们这里投资呢?”没有内涵,为什么要来呢?!
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