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那个站点,是我在大三时,风尘仆仆去西北考察,回学校之后留给学校的一个小小的礼物,弹指间,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记得当年推着整个考察团最重的箱子,里面还有电脑,走了一路,拍摄了一路,制作了一路,回到济南后又没日没夜地做了一个星期才完成了着个当时的我的最高水平的作品。现在看来,却成了我大学记忆中最美的一页书签。http://211.64.104.4/ssyd/
当年把这个作品交给学校,不是任何的行政指令,也不是为了评奖。我在大学里,没有参加任何一次网页评奖,不是因为没实力,只是因为自己认为这是一种个人爱好,不必要为了奖励而坏了自己的心情。但却出于看过一篇文章,(文章题目忘记了,文章内容却记地很深)上面说,每一个学生,都该为自己母校的发展做点什么,学校的出身某种意义上代表自己的某种阅历。所以,我找到了当时的网络教育中心主任李政,给他看了我做的站点。他说很好。但要收取费用,我问他多少钱?他说10块吧。呵呵,后来,估计是这家伙不好意思问我要这个钱,毕竟我也是为了学校,不是为了自己。http://211.64.104.4/ssyd/
后来,因为我的“西行考察”教育中心特别为我制作了一个栏目,名字叫“师生园地”本来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同学拥有这种理念,记录所学的知识,发展之,创造之,为了学校的发展,也为了自己的未来。http://211.64.104.4/ssyd/
但可惜,从那个站点放在学校的主页上那天起,一直到现在,有三年的时间了,日访问量54人,总共也有三万多人次去过那里,但却没有任何人想再做一个新的,把那个“more…”补充地更加丰富。我等不了很久,在我毕业后,离开了学校。但李政老师还在等,因为那个栏目至今没有消失。还是那么坚持着挂在主页上,我常常想起那个小灵通的龄声是“机器猫序曲”的李老师,他常常在激动时带出一口的济南腔,我为他主办的只有9个人参加的网络知识讲座,以及他的红红的充满激情的小猪脸:)我猜,他也一直在等待着.
每年,都会收到几封电子邮件,是通过那个栏目指引下的EMAIL地址找到我的男孩女孩。有的是考我所学的专业的后生,有的是我的师弟师妹,还有一封是学院的一个教授发给我的。师弟师妹们的问安,另我感动,教授告诉我,你的站点里,一共有四个错别字。显然,我已经没有权限改动我的站点了,但我依然感恩,因为,也许,会有这样认真的老师,突然理解了我当时的想法。http://211.64.104.4/ssyd/
昨天晚上,大学同学L给我在MSN上留言:每当看到当年一起出去考察的照片,想起那些同学,就会想去看看你做的那个小站,然后再去浏览一下学校的站点,看看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http://211.64.104.4/ssyd/
我不禁再次打开那个小站,点开学校的主页,虽然现在能看到技术上的一些明显瑕疵,但我依然庆幸当时的决定,因为,这是给我开了一扇可以回访大学记忆的窗,打开那扇窗,我的那些同学们,从山东到甘肃,风餐露宿地点点滴滴,现在却如甘泉一般,甜美,温馨。http://211.64.104.4/ssyd/
这个小站,是我大学的延续。http://211.64.104.4/ss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