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春节,是从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
山东民俗是除夕放鞭,元宵放花,意思是元宵节应该放不带响的东西,但是显然在青岛没这个讲究,基本上从小年到大年初一再到正月十五,放的东西都很杂,什么爆竹,礼花之类还算是文明的,有些叫法就有点战争贩子味道了,比如导弹,火箭,迫击炮,竟然还有叫原子弹的.真不知道这些设计人员是在驱鬼迎新还是在给战争招魂.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去追究,但就春节我们该去做什么,我想应该认真地计较一下.如何才能把这个春节办地更有文化呢?
山东民俗是除夕放鞭,元宵放花,意思是元宵节应该放不带响的东西,但是显然在青岛没这个讲究,基本上从小年到大年初一再到正月十五,放的东西都很杂,什么爆竹,礼花之类还算是文明的,有些叫法就有点战争贩子味道了,比如导弹,火箭,迫击炮,竟然还有叫原子弹的.真不知道这些设计人员是在驱鬼迎新还是在给战争招魂.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去追究,但就春节我们该去做什么,我想应该认真地计较一下.如何才能把这个春节办地更有文化呢?首先,是春节晚会,这个节日由于这20年电视的普及,几乎成了现在中国的民俗.印象中,在民俗学教科书中说,民俗有的时候很难形成,需要百年千年的祭奠,但从春节晚会这一现象,我个人来看,几乎形成了一个民俗,无论大家是在吃饺子还是在看焰火,各家各户基本都能把电视机打开来看看春节晚会,但基本上焦点都集中在语言类节目,因为春节嘛,图个乐,一笑解千仇.既然这是民俗了,为什么不去顺应民意呢?(虽然这可能永远不可实现,因为春晚还蕴涵着许多政治文化因素和宣传方式在其中,比如利用春晚树立典型,比如利用春晚造星.)既然大家关注的是小品,是相声,那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以这个为中心呢?我注意到有些老人会把春晚节目单(印刷在电视报上的那种)上有关小品相声的栏目划下来,在聚餐吃饭时,到了这样的节目就一起看,到了其他节目时继续喝酒吃饭.既然如此,不如就顺着来,把歌舞,乐曲等等都融会到幽默和深思之中,真正达到与民同乐的目的,这样不是更有说服力?而现在,赵本山几乎约等于春晚,这种人气取代文化内涵的状态,说明社会舆论已经给这个晚会下了定义.要不让他与民同乐,要不就别胡折腾些似乎除了专业人能看懂外,外人都感觉像是广告一样的东西,好吗!
其次,超女已经够了,别再来超男超老太太了吧.我虽然给自己的网名叫"梦想超人"那只是一个我感觉梦想是一种超越了人的能力限制的梦幻游戏.但在05年开始的超级女生,就有点媚俗了.超级女生的标准是煽情,鼓动者的聚会,是一些带有不同目的者共同角逐的名利场,一个超级女生的出现,最成功的是商业策划和猛牛集团,超级女生不如说是超级牛奶!花了不多的广告费,包装一个地方台,然后把这个地方台包装地中国疯狂.简直是太厉害了!但是,再出现超级男生,超级老太太,超级宝宝就不应该了,人家吃剩下的东西,再抄,也是很滑稽的.您想啊,超级后面是什么?女生还是女士,男生还是女生,女生还是太太?答案肯定是女生,因为这种广告的创造,策划的创造力,是给开拓者的,而不是给跟进者的.而我们现在缺少的,是那些创新的人,而那些跟进的人,却真是有很多啊.看看现在的图书市场,当年流行<狼>的时候,满柜台都是<狼XX>,流行<红楼梦>的时候,红学简直流行到曹雪芹估计在地下能被怨活过来,流行<藏敖>的时候,我的天啊,<哈巴狗>都伟大了起来,但是,可读性越来越小,真正买的人也越来越少!到最后,去图书菜市场,或者去打折书店,1元一本,11元一斤的买回家,还是给作者面子事呢.所以真的好希望那些反复跟风的策划们,求求你们,超级老太太不美,大部分老太太还很腼腆,如果搞,也别搞成超级老太太,我特担心蹦着跳着闹出心脏病,那可得了?!
所以,好希望能有一些新的电视形式出现在我们的媒体中,通俗而不是恶俗,告诉大家这个活动是商业的还是慈善的,是政治的还是草根的,混杂在一起的,只会搅和成一锅刷锅水,还被放了两天,又臭又脏,又恶心,即使他把锅刷干净了,留给我们的,也往往是些无奈与荒唐纠结在一起的起身离去的背影.
后一篇:新事物让我兴奋,我们一起讨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