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时巷陌

(2022-06-21 09:45:21)
标签:

情感

前几日,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花巷到南营》,香台里、中军后、七转弯巷……这些熟悉的地名在脑海里闪过,随着城市的变迁,这些小巷已经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旧时巷陌,常于长夜出现在我的梦中,那伸手可及却转瞬即逝的时光啊,宛若一缕乡愁就这么流走了……
今日南营巷,在军门社区里显得古朴清幽,社区还挖掘出宋井等古迹,而这些以前可能都深藏在某个大院里。《花巷到南营》一文中说“南营多名士”,从我的角度看,是否多名士不知,但总是在传说中知道些八卦,印证着文中的故事。
香台里路口有一幢小洋楼,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的青砖小楼自是不同凡响,据说是某背景神秘的华侨产业,常年大门紧闭,只有高大的白玉兰树探出院墙。往石井巷方向,石井小学(今鼓二小)的后门处有一大院,小学有个同学住在里面,她上到三年级出国去了,我曾到过那个院子,依稀记得有一面大湖,湖水澄碧,湖边砌着石墩,后来我常恍惚那面湖是否真实存在。南营巷尾连接着石井巷,石井巷朝东的尽头是邮政局,我曾经被邮政局子弟带到今天妙巷的一个院子,第一次见到了雕梁画栋、假山亭台、花厅鱼池,在那个很多东西都被砸烂的年代里,那样的处所也让我至今无法确定是我的想象还是真的进去过。
当年上小学从南营过东泰路,半途有个巷子,唤七转弯巷,小巷中有几户大户人家,门面宽而气派,小巷铺的是青石板,一到下雨,湿漉漉的滑。快到学校的最后一弯有个小平台,长宽约三米多,有个长辈住在平台上方搭盖的小楼里,那个弯拐得很大,近九十度。冬天若遇放学迟,天就黑了,走上进小巷的台阶时,心中总是惴惴。常有调皮的同学躲在拐弯处吓人,吓人的和被吓的一起大喊,然后一起穿过小巷奔跑回家。现在的网红七转弯巷在原来七转弯巷的对面,只三道弯,背临大觉寺,粉墙黛瓦,倒也古意盎然,只是此巷非彼巷而已。
旧时巷陌

东泰路原是沙石地,放学时大家一起在地上滑着,细碎的沙石磨着鞋底,发出沙沙的声音。走几步到了当年附近最大的单位省防疫站,拐进南营巷,离家不远是皮革厂,中午时分,常见到工人拿着饭盒、带着袖套纷拥出来吃饭,皮革厂的上方可能是为了遮阳蒙着一层沙网,走过去颇有一种穿过时光隧道的感觉。
过皮革厂不到五十米就到家了。门牌只有一个,却有三户人家。门面房租给母子俩,进我家需通过他们房间外的小弄,每次经过我总是快速跑进去,偶尔听到母子俩争吵,后来这儿子不知为何坐了牢,不久老板嫂就过世了,儿子出狱后独居于此,直到拆迁。另一户人家的大门在小弄的尽头,户主当年从南洋做生意回来向外公买了这处宅子,其妻育有一女,与其母一样眉眼弯弯,大学毕业后与同学医的丈夫在永安工作,有一儿一女跟着外婆生活,女儿比我大两三岁,我叫她隔壁依姐,我们常在我家的院子里做布贴娃娃、画画,她宽厚且寡言,后来也学了医。随着年岁渐长和老屋拆迁,我们各自散落在岁月中。她的哥哥比我们大几岁,也是医学生,很年轻就因为肝癌去世。这处宅子后来搬进他们的亲戚,看着颇有权势,这家人有三儿一女,老大在永安当老师,大儿媳教过我高中语文,她讲述的荷塘月色是我听过的最美课文,但两人后来离了婚。二儿子最受父母宠爱,从外地调回福州后在靠我家院墙处盖起了二层楼,挡住一些光线,也影响私秘,两家起了些争执,但最后也不了了之。三儿子是个工人,媳妇是售货员,拆迁后与我们还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联络。弄子的右边是我家,准确地说是我外公家,虽然《花巷到南营》中没提到他,但在《福州人名志》中还是能找到他的名字。
旧时巷陌
家对面的小巷叫香台里。曲曲弯弯,住着几户人家,除了巷口的小楼给人深宅大院的感觉,其他人家似乎多为贩夫走卒。巷子铺着青条石,总是湿漉漉地映着天光,条石间有着一指宽的间隙,可以看到底下的流水。幼儿园的一个打杂的阿姨住在香台里,没什么文化,但人很热心,遇上家务事常到家里来哭诉,印象中她总是穿着白衬衫,裤脚卷得老高。
从南营到花巷,花巷给我留下印象是基督教堂和幼儿园。外婆每个周末都要去花巷教堂做礼拜,教堂边上就是花巷幼儿园(现已搬到宫巷)。小学同学的妈妈是幼儿园的园长,干练泼辣,让人敬畏。花巷幼儿园是省级园,我那时跟着外婆上的是南营幼儿园,在今天的东泰路上。园子里的米兰香气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幽深的后园有高大的树木,落花时节地上满是象绒球的残花。外婆在幼儿园教音乐,为小朋友唱歌伴奏。托外婆的福,我上了一次幼儿园汇演的舞台,化着浓妆,黑眉大眼,撅着红红的嘴唇。别的小朋友演工人、农民、医生、科学家,而我演了一个类似厨子的角色,从舞台后面迈着碎步跑出来,右手高举着虚无的盘子亮相,嘴里喊着:“红烧肉来了!”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因为表演老师要照顾外婆面子而临时安排的角色,在别的小朋友自豪地扮演国家栋梁的时候需要一个能引人发笑的场景,由此很自卑了一段时间。
在今天满满民国风的南街靠东街口的地方,有一座粉红色的建筑,是重建的花巷基督教堂,多了许多现代的设计感,与原先的旧堂截然不同,令人耳目一新。院内有一老榕,树根虬然有劲竟深入院墙,老榕下立有一碑,刻有“辛亥革命福建革命军总指挥部旧址”字样。小时跟外婆来过教堂,倒从未见过此碑,想来以前都被湮没在教堂园墙角落,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花巷到南营》写了许多名人轶事,于我是陌生的世界。从南营到花巷,我熟悉的泥土气息、花草树木、人情风物,那些二十岁之前的事,深刻而难以忘却。那么,就让已经忘记、尚能言说或只余一鳞半爪的记忆,作为过客留存,待时光继续老去时,重新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芳菲
后一篇:过客(歪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