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医生通俗讲基因—(十二)胃癌的基因治疗

(2009-12-02 00:00:06)
标签:

杂谈

分类: 癌症新技术

王医生通俗讲基因—(十二)胃癌的基因治疗

   

     小峰向王医生几次请求,希望能得到关于胃癌的相关知识。小峰是一个很仗义的帅小伙儿,他的同学父亲刚刚发现胃癌已经是晚期了,在北京某大医院开始了所谓的正规治疗流程。很可惜,由于病期比较晚,已经无法手术,所以,开始进入了第二步骤—全身化疗!今天,腾出时间,专门聊聊胃癌吧。

    胃癌的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老大。那么胃癌是怎么发生的呢?很多医生认为是因为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种类、环境因素、遗传素质、精神因素等等好多原因,也有人说:慢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异形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手术后残胃 ,以及长期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也会转成胃癌。其实,胃癌如果其他癌症一样,是一种全身性基因性慢性病的一种局部表现。如果,一旦发现胃癌,即刻大刀一挥,不一定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因为,胃癌至今未被手术所征服,每年有将近20万人死于胃癌,占全部癌症死亡率的四分之一。

 

胃癌的传统医学治疗

    胃癌所谓的正规医学治疗,至今早期仍以手术为主,术后根据不同的病理检查结果,辅以药物治疗,但中晚期胃癌,那些大医院的医生则只能无奈的建议病人去做中医保守治疗,减轻病人痛苦,延缓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有人统计国内11734例胃癌病人,有81.8%的都做了手术,其中,将近50%都把胃全给干净利落的切除了。结果呢,胃癌的死亡率没有任何的改变!

    如果不能下刀的胃癌病人,往往想到了放疗。胃癌的放射并发症很多,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伴随很多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部分功能丧失。那个难受劲比患癌还难受!对于晚期胃癌,体质较差,年龄偏大的患者,放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

        手术、放疗做不成,那么医生只能建议去做化疗。搞得病人头发掉光光,整天萎靡不振,原本的胃口不好,更加不思饮食,活受罪!

 

王医生给您讲讲基因治疗胃癌吧

    俗话说: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此话足以可见“胃”对人的生存何等重要!您不管不顾的把人家的胃那么着急的切除,或者放疗、化疗可着劲的猛造,搞得人家本来就是伤痕累累的胃,更无法进食。不但没有给人家只好病,反而添了更多的病。您说病人能不烦吗?胃癌,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都必须要设计好治疗路线,进行以基因治疗为本质的综合治疗。才能有效的提高生存期,达到真正治疗的目的。

    胃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多基因病,其发病涉及多阶段的基因事件,最终导致正常细胞转变成肿瘤细胞。肿瘤的基因治疗是通过转入核苷酸序列进入正常细胞或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细胞直接死亡,改变针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或纠正某些基因的异常,逆转肿瘤的恶性进程,增强肿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提高正常组织细胞对放、化疗毒副反应的耐受力,最终达到缩小和消灭肿瘤的目的。

    基因治疗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选择目的基因?怎么才能把基因高效地导入载体与靶细胞,并在其中表达。最关键的是如何有效地回输到病人的体内,并发挥基因治疗作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因改变近年来受到重视,如何用基因方法或以基因作为靶点来防治胃癌亦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研究应用最多的是基因置换基因治疗。

    基因置换就是转移外源正常基因或超常活化的基因取代异常有缺陷的肿瘤抑制基因。目前在胃癌基因治疗研究中最多的是p53和GCF两个抑癌基因。研究较深入的是p53基因置换治疗。Steele等报告有大约60%胃癌患者的肿瘤细胞有p53基因的点突变,由于p53基因表达的核蛋白被认为在细胞DNA损伤后的细胞调控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应用野生型p53基因进行基因置换治疗胃癌极具吸引力。Ohashi等研究了重组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转染治疗胃癌细胞株MKN1、MKN7、MKN28、MKN45、TMK-1在体外和动物体内的作用,结果表明,导入了野生型P53基因的人胃癌细胞株生长明显受抑制,而未导入的表现为p53基因的细胞株则无此现象;流式细胞仪和DNA检测表明,AdCA p53对胃癌细胞的机制是导致细胞凋亡。此外,野生型p53基因置换后的肿瘤细胞能恢复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因此,p53基因置换治疗胃癌是一种可行的有效方法。

 

最为神奇的是自杀基因治疗。

    人们将正常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称为细胞自杀(cell suicide),随着对细胞自杀机制的研究,发现某些来自病毒或细菌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可将原先对哺乳动物细胞无毒性或极低毒性的药物转换成毒性产物,从而导致这些细胞的死亡。因此,将这类基因转入某一靶细胞,使之对某些药物有特别的敏感性,利用这些药物使其死亡,这类基因被称为“自杀基因”。由于自杀基因的表达产物大多为将无毒性前体转换为毒性产物的酶类,故又称为“前药转换酶基因”。这种治疗称为肿瘤的“自杀基因”治疗。目前,已发现和克隆的“自杀基因”有多种,如单纯疱疹病毒的tk基因(HSV-tk)、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D)、细胞色素P-450基因等,其中HSV-tk和CD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基因。

 

克服放化疗缺点的耐药基因治疗。   

    胃癌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耐药性及大剂量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是目前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肿瘤的多耐药表现为对结构、作用机制及作用部位各不相同的化疗药的交叉耐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P-糖蛋白和编码其多耐药基因MDR1。P-糖蛋白是分布在细胞膜上的正常糖蛋白。暴露于多种毒物环境的组织细胞,如消化系组织细胞,在生理条件下就含有较多的P-糖蛋白。P-糖蛋白是一种能量依赖药物外排泵,以ATP作为能源,将某些化学药物泵出细胞外。目前发现与P-糖蛋白有类似作用的尚有多种耐药相关蛋白(MRP)及肺耐药相关蛋白(LRP)。肿瘤细胞过度表达,P-糖蛋白或MRP能减少细胞内药物聚积或可变药物在细胞内的分布而降低化疗效果。对MDR的特性尽可能地保护骨髓组织免受化疗药物的抑制。将MDR转入造血干细胞中可以保护荷瘤宿主抵抗大剂量化疗所致的损伤。这种基因治疗方法可以很好的增加肿瘤化疗的效果。

 

胃癌的基因治疗将来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一部分,可以提高化疗、放疗的敏感性,对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起一定作用,甚至是明显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