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德艺双馨治癌名医 郝春志

标签:
杂谈 |
分类: 医生札记 |
“我的唯一目的,为病人谋利益;无一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无一不是含辛茹苦,孜孜以求,锋出磨砺,香自苦寒;无一不是品德高尚,为人师表,堪称医界楷模。”———希波克拉底名言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癌症患者和家属,不论富有的、贫穷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总能听到这异口同声的问话:得了癌症,还能活多久?如今再有人问‘得了癌症还能够活多久’,我想这个答案写在患者的体内,主动权也在患者手中。癌症不能治的观念已经过去,癌症不等于死亡已是共识。生命有多久?全靠自己去追求。”———郝春志妙答
今年75岁的郝春志教授用高超医术延长了众多肝癌患者的生命,用高尚的医德激励肝癌患者顽强与癌症抗争到底!郝春志教授常说:一个癌症患者要战胜病魔,一定要坚持五个“一定”:精神一定不能垮,一定要听医生话,一定要定
郝教授讲故事1
杨雨莲,女,今年52岁,广东博罗县农民,据悉,她是广东省术后生存时间最长的原发性巨型肝癌患者(20年)。
1985年年底,刚过30岁的杨雨莲,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巨型肝癌晚期,认为其最多只能活三个月,甚至广州好几大家医院认为没有治疗价值都拒绝收其入院。时年,杨雨莲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家里还有4个年迈的老人,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全家老少都得她一人照顾。所以得知杨雨莲病重后,家里有如天塌下来。几番周折,杨雨莲的家人经人介绍终于找到郝春志教授。郝教授详细了解杨雨莲的情况后,安慰她并告戒她一定不要别病魔吓倒,甚至为了给病人信心,拍板有绝对的把握能把她的病治好。杨雨莲住院期间,正值春节前后,为了减轻病人及家属的心理负担,郝教授亲自到医院陪着杨雨莲和她的丈夫在医院过年。1986年1月27日,郝教授冒着很大风险为杨雨莲施行肝右三叶切除,肝脏切除80%,已经到了肝脏肿瘤手术切除的极限值,手术难度非常大,在国内类似的手术很少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出院时杨雨莲欠下医院4000多块钱,郝教授毅然为其做了担保,后因无力偿还,郝教授拿出当时为数不多的积蓄为其垫付了2000多元。杨雨莲手术非常成功,术后一个多月,她神奇般地开始下地干活了。为了尽可能减轻杨雨莲家的经济负担,郝教授让她利用在农村生活的优势,采集一种叫做“白蛇舌花草”的抗癌中草药坚持长期自己在家煲药服用。20多年过去了,杨雨莲的病情没有复发,在最近一次的身体全面检查中发现杨雨莲的身体健康,肝功能正常,并且还出现了代偿。如今20多年过去,杨雨莲已将四个孩子拉扯大了,除了小儿子还在念大学,其他三个孩子都已在广州工作,2002年家里也盖上了小洋楼,在郝教授的治疗下,她开始了崭新生活。
郝教授讲故事2
曾会义,男,现龄59岁,广东省汕头市农民,1992年,被诊断为肝硬化。当时,病人及其家属强烈要求保留肝脏,不接受肝脏切除手术,并且根据病人当时的情况,手术切除的风险非常大,术后复发的几率非常大。同年,郝春志教授为曾会义施行其国际首创的DSA检控肝动脉、门静脉双置管栓塞化疗
名医写照
郝春志教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现为广州现代医院肿瘤治疗中心首席专家。著名肿瘤、普外科、介入治疗专家。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原主任,广东省肝癌防治研究会原副会长,广州市抗癌协会原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对中晚期肝癌的诊治建树颇多。郝老行医近半个世纪,是我国肝胆外科学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最早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肿瘤的专家之一,是我国外科专家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人。自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肝癌研究领域,共治疗800多例肝癌病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存活10年以上的达26例,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其开创的DSA监控下肝动脉门静脉双置管栓塞化疗技术属国际首创。
离休后郝老是退而不休,孤身一人奔赴贫困山技术扶贫长达6年之久,传授技艺,救死扶伤,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爱戴表彰。如今他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身体健康情况良好,思维敏捷,动作灵活。如今郝老仍心系患者,孜孜不倦抗癌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潜心构思创办一个具有一流人才、一流设备、一流技术的专业肿瘤治疗中心。郝老心愿与现代医院的宗旨不谋而合,一个以新理念、新技术,微创靶向治疗为特色的肿瘤治疗中心应运而生,为郝老展现精彩人生提供新的舞台。
郝春志教授是我认识多年的良师益友,大概从1992年至今有17个年头了。现在来到我们深圳恒生医院肿瘤治疗中心,担任首席医学顾问。与我并肩作战!郝春志教授医生为癌症病人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郝教授视病人为亲人的医德,是我永远学习的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