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肿瘤靶向治疗

标签:
健康保健癌症靶标霍奇金文化 |
分类: 医生札记 |
几乎所有的大医院的肿瘤专家都在向病人推荐肿瘤靶向治疗,很多病人又把肿瘤治疗的希望寄托于靶向治疗。一时间,各种形形色色昂贵的海外“舶来品”涌进中国医疗市场。且不说那些医药代表口若悬河的天桥把式,就是一些我平常很崇敬的肿瘤治疗老前辈,也像“药托”一样,喋喋不休的向病人推荐这样那样的“靶向药物”。什么是靶向治疗?真的那么有效吗?我不是肿瘤专家,更不是什么“权威”。随便聊聊这个话题吧。
靶向抗肿瘤治疗模式逐渐成为临床“新宠”,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可以大幅度减低患者发生副作用的风险。然而进入20世纪后半叶,生物学发生了革命性的进展。分子生物学的出现如同20世纪前半叶的物理学方面的发展导致影像学、同位素、核能和激光的应用一样,必然导致临床医学包括肿瘤学的重大变革。靶向治疗正是这一变革的产物,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和良好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肿瘤治疗的未来趋势。
靶向治疗是专门针对肿瘤细胞的,是否所有的靶向治疗对所有肿瘤细胞都有效? 其实,靶向治疗是指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地与肿瘤的不同特异性位点(靶标)发生作用从而杀死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模式。但不同阶段、不同种类肿瘤的靶向治疗是不同的。
靶向治疗是建立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基础之上的。随着对肿瘤的发生、发展的研究深入,肿瘤的诊断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器官部位阶段,而是逐渐向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标记乃至基因组学分类诊断方向纵深发展。最初的诊断是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胃癌等,之后逐步深入到癌细胞组织类型的诊断,如肺癌中的腺癌、鳞癌等,随后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指标方面的诊断,如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具有特定免疫标志物的肿瘤,以及从基因表达的差异来进行肿瘤分类诊断,如癌基因Her阳性(过度表达)乳腺癌等。针对各阶段分类性诊断指标可以研发不同的靶向治疗药物,从而避免药物对靶标以外的正常细胞产生损伤,大大降低了以往治疗模式常出现的正常细胞、组织损伤的副作用。同时,这也将促进肿瘤疾病分类学方面的发展。另外,血管生成在肿瘤形成、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导致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模型的建立,并由此研发各种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这种针对肿瘤血管生成各个环节来开发的靶向治疗研究正成为当前抗肿瘤领域最热门的研究之一。
靶向治疗是随着肿瘤特异性位点的发现和鉴别研究而发展的。因此,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及其不同的研究深度,可发展出不同的靶向治疗模式。最先用于靶向治疗的药物希罗达(卡培他滨)是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口服化疗药物。在肿瘤细胞内通过其特有的胸苷嘧啶磷酸化酶(TD酶)活化,转变成细胞毒药物5-FU,从而起到杀死肿瘤的作用。而利妥昔单抗是通过肿瘤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来鉴别靶标,从而最大程度地靶向性消灭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曲妥珠单抗则是针对过度表达癌基因Her2的细胞进行靶向治疗。对于这种以基因表达差异为治疗靶标的药物应用来说,先寻找治疗的靶标即筛选、诊断出her2过度表达的病人是关键。因此,肿瘤诊断学发展与肿瘤的靶向治疗是密切关联的。
靶向治疗也不是万能的!首先要有真正明确的标靶,然后,还要有好的射击手。当然啦,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了啦(最贵的靶向药物每支达27000元)!对于中晚期癌症,什么靶向都不如我们的物美价廉的“土枪土炮”综合治疗来的实际一些。我见过那些有钱有势的癌症病人,不管什么靶向药物,不惜花多少钱(也许是太有钱了,一年下来花费几百万元),最后,还是没有得到理想的疗效。
如同当年美国使用世界上最精确制导(误差不超过几十厘米)的现代化武器,占领了伊拉克。但是,并没有取得这场战争的真正胜利。真正受益者却是那些武器制造者和军火商人!
还是打一场人民战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