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静-新智元
杨静-新智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80
  • 关注人气: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50年,我们都是机器人

(2013-12-29 22:15:33)
标签:

杂谈

2013年就剩最后一个月了,我们正翘首企盼玉兔在月亮上的奇闻, “玉兔“其实是个机器人。而IT界也有一些权威做出关于人类未来的新预言。例如软银的董事长孙正义就预言,2018年,电脑会超过人脑:他断言烦恼、想象、创造不是人类的特权,电脑也将拥有自学能力,电脑自我编程的时代也将到来,大脑构造的计算机一定会诞生。搭载这种电脑的机器人将比人类更加聪明,不与其共存就没有未来。

而谷歌的专家雷.库兹韦尔则更是大胆预言,最迟到2019年,一台价值1000美元的电脑将达到一个人脑的计算能力。到2030年,价值1000美元的电脑将拥有相当于1000个人的大脑智能总和; 到2050年,一台普通的电脑将拥有相当于10亿个人的大脑能量;到2060年其智能则将超越整个人类。

http://s7/mw690/001DiJkIty6Fnz0sK46b6

图片1:谷歌专家雷.库兹韦尔对未来计算机智能增长曲线的预测图

人们会想,到了2050年,一台高端笔记本就顶10亿人的智能,人类在地球上还有价值么?对这些玄幻的问题,其实西方的思想家们一直在思考。两年前,我曾在中科院计算所主持过一次互联网进化论主题的研讨会,会后将凯文.凯利在中国出版的新作《失控》送给另一位主持人潘新。

http://s9/mw690/001DiJkIty6Fnz4fV6E28

图片2:《失控》一书展现了凯文.凯利对人类命运和终局的思考

上个月,凯文.凯利来中国访问,潘新恰巧对他进行了专访,对未来人类命运和机器进化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凯文.凯利在访谈中阐释了互联网极客文化的特质,技术进化的方向。他认为有种原力推动进化,而人类只是技术发展进化中的一个工具。人类进化与技术进化的目的在于增加世界和宇宙的可能性,从宗教角度说,就是宇宙所谓的“意义”。

凯文.凯利说人类只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微小的线索和环节,技术是另一个环节,也许会存在于后人类时代,当然它也源自于人类。那么,技术的力量强大到高于整个人类时,人类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人类的体型和性格等物理特质近千年来都保持着不变,却在本世纪,将被人工智能、甚至大脑植入等新科技所改变。这将是历史的新一页。英国天文学家马丁.里斯爵士从宇宙全景的视角考察我们的星球和其未来,呼吁社会采取行动,否则本世纪将成为人类的最后一个世纪。 http://t.cn/zjyI4jb 马丁.里斯在《科学的眼界》一书中,呼吁在技术迅猛改变未来的当代,政府与公民都应强化科学“直觉”。这与凯文.凯利强调的“技术素养”类似,既有科技能力,又不能缺失人文关怀,否则未来的进化可能失控。科技的极速发展对宇宙漫长进化历程的改变不可逆,所以更需道德审视,需要对生命独一无二的美丽进行备份。

换句大白话说,就是机器人们虽然强大,但也可能失控而不太靠谱,所以需要用人类作为地球上美丽生命的备份。但,机器人们的智能可能在30-50年内就会远远超越人类,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届时,人类作为一种古老的基因生命机器,可能扮演机器人的助手,或者干脆在大脑植入芯片,成为半机器人。

到2050年,我们或我们的后代,都将融入机器人的世界,成为超级发达的机器智能世界的一部分。你,准备好了么?

http://s5/mw690/001DiJkIty6Fnz5suSof4

图片3: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马丁.里斯爵士在《科学的眼界》一书中对人类的未来充满忧患意识。

对凯文.凯利专访时,潘新拿了两本《失控》请他老人家签名,并将其中一本赠送给我。等书快递到,他告诉我,这就是当年我送给他的那本《失控》。人类的命运即将抵达终点,而这本书也完成了它的轮回。

http://s2/mw690/001DiJkIty6Fnz6fYSR01

图片4:凯文.凯利在《失控》扉页上的签名

怎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点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再点“搜号码”,输入微信号:lillian_yang_1111 ,点关注即可;

点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再点“查找公众号”,输入“杨静lillian ”,头像出现后点关注即可;

点下面二维码图片能进入大图并保存到手机,然后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择二维码”可快速关注;

http://s14/mw690/001DiJkIty6FnznTkrb7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