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文学青年问》

(2021-03-21 23:30:23)
分类: 随笔
《答文学青年问》

《答文学青年问》



       初学写作时,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不是经典名著,不是大部头,而是一本小书。这就是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 8 月出版的《答文学青年问》。
这本书,是我 1990 年寒假在镇上书刊店买的。当时,那家书刊店还没有开架销售,书竖着插在书架上,我从书脊看到书名,让卖书的魏叔叔拿给我,一翻就喜欢上了。
回到家,迫不及待阅读。全书不到 200 页,收录了 19位作家撰写的个人创作体会的文章,有的是以答读者问的形式写的。 19 人包括浩然、刘绍棠、贾平凹、陈忠实等。
       多数作家的名字都是第一次听。那时候我正做着文学的梦,也想将来成为一名作家。读他们的文字,就像听大家做文学讲座一样,特别解渴,感觉自己已经精神焕发地走在文学的大路上。
       刘绍棠《一个农家子弟的创作道路》、贾平凹《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给了我写作的信心,他们都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特别是贾平凹的文章,才华横溢,我读了又读。他当时还不到四十岁,已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王宝成的《虽然艰难,但我怀念》,让我看重脚下的土地。王宝成的代表作《喜鹊泪》是根据发生在我们县的一个爱情悲剧写的,先是发表在《收获》杂志,后来拍成电视剧……
       书里还有作家邹志安的文章《我的自传》。他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挂职礼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当时,我觉得已经是很大的官了。他读初中时,所带的馍常常在星期四就吃光了,另外两天就要饿着。上师范后,开始向外投稿,梦想着小说发表后的名声与稿酬。可是作品一直没有发表。一位农民作家告诫他,学校生活没有社会生活那么丰富多彩,而且因为功力不足,写出的东西是水多的嫩豆腐,不要急于求成。他决心十年不向外投稿,潜心写作。后来,省报编辑发现了他发在县文化馆办的刊物上的作品,联系他要发表,他觉得文学的大门向他打开了一条缝隙。
       当时,我也是屡屡投稿屡屡不中,每天都想着投稿的事,都要失去信心了。我给邹志安先生写信,表达我的痛苦,没想到他很快回信了。他在信里说,文章早发表晚表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打好基本功,还说他发表处女作的时间就很晚。
       邹志安先生 1993 年 1 月去世,去世时才四十六岁。他去世的消息,我是几个月后从报纸上看到的。他家里很穷,《文学报》发起为他的家人捐款。他去世后,他的一本叫《红尘》的长篇小说出版,里面有个女主人公也叫卫卫。
       赵本夫自述他文学创作经历的文章是《这里有三尺厚的黄沙》。赵本夫发表处女作《卖驴》的时候已经三十四岁,处女作就是成名作,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邹志安先生的鼓励,再加上赵本夫先生的事例,让我对自己重新有了信心,我才十五六岁,有的是时间。
       我后来到南京上大学,经常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赵本夫的名字。参加工作后,还见过他。每次都会想起当年在《答文学青年问》一书中读他文章的情景。
       王蓬先生的《在泥土中开一束野花———我是这样迈进文学大门的》,我是当励志作品来读的。他写到了他考学的周折,距离高考二十多天,他要看从没有学过的高中课本,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学习十八个小时。他给自己鼓劲:“在人生的道路上,总应该有几次竭尽 全力的一搏。”
       无论是中考,还是后来的高中毕业会考、高考,我都把王蓬先生的这句话写在本子上,记在心里,给自己加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