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请让大学生学些“无用之学”
(2009-08-30 13:32:43)
标签:
人文教育无用之用文化 |
分类: 人文讲演录 |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9年8月30日A06版
请让大学生学些“无用之学”
谢有顺呼吁不要一味以就业取代大学生应有的理想主义情怀
本报讯
(记者王卫国
大学实利之风泛滥
对如今大学的人文教育之道,谢有顺忧心忡忡。“大学生没过几天不闻窗外事、静心读书的时光,人文精神被挤到一个角落。”他说,模仿主义、实利主义、科学主义、庸俗主义和滥情主义的症状在大学里比比皆是,是人文教育的五个危机。
“我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先模仿苏联,现在又照搬美国。”谢有顺说,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我们模仿苏联,从大学一年级就分专业,以最经济快速的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在当时是符合国情的,但是如今已经呈现诸多弊端:专业太细,学生甚至不知自己的专业是做什么的。今天,我们又争先学习美国模式,注重科系、文章发表篇数等,却没有领会人家的精髓。
他觉得特别不满的是实利之风在大学泛滥。他说,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国贸和新闻专业,新生报专业时都抱着“哪里热门就往哪里钻”的心态。“人文总是退守科学之后,但人生还有很多是科学所无法涵括和解释的方面,如果用科学主义的思想去理解,怎么可能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人比黄花瘦’不也是说谎吗?但处处这样对照和衡量,我们的生活真的是索然无味。”
谢有顺还批判,大学的行政化、官僚化、过度市场化,使师道尊严残存无几,大学生普遍心理脆弱,也跟当前的教育氛围很有关系。
大学不应忽视通识教育
未来的人文教育该如何发展?谢有顺认为,在传授技能、知识的时候,引导学生追问人生意义,是大学人文教育里最核心、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要储备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关于世界的知识,一是关于世界之于人必须有意义、人之于世界必须有意义的知识。他建议,大学的人文教育可以从三个方向着手———
阅读经典,德性优先,全面教育,以探求人生意义,走向精神成人。”同时,他认为,在任何时候都要强调道德修养,进行通识教育。
“无会生有,无用有时会成为大用。”谢有顺说,不要小看了文史哲,这些知识不仅在人生道路上起着重要精神指向的作用,如今文化产业也是大业,“罗琳女士写的《哈利·波特》,其小说和电影创造的利润已经达到了16亿美元,东莞要多少工人、多少厂、耗费多少资源才能达到这样的一个利润呢?”
对于日前掀起争议的中大博雅学院,谢有顺认为需要社会各界的呵护,“如果全部人都为了挣钱,用实利去衡量一切,世界就会变得很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