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审结束
(2009-04-03 16:07:38)
标签: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
分类: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25日
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审结束评委青睐现实感强的作品,强调诗歌的重要性
在本届的终评会议中,评委们普遍青睐现实感强、有力介入当代生活的文学作品,诗歌这种文体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性也得到与会评委的强调。在各个奖项的评选中,竞争非常激烈,其中“年度小说家”的评选经过了三轮投票才决出最终得主,为之前几届所未见。
“年度杰出作家”没有诗人是遗憾
相比往届,本届大奖的提名名单有不少变化,诗歌、评论等文体受到更多的重视,网络作家也开始进入文学奖的视野。对于这一变化,评委普遍表示认可,认为这种变化显示了大奖的视野和气度。评委马原坦言,今年大奖的提名名单对自己恪守的文学价值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并表示自己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趣味偏老,与当下的阅读实际是剥离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文学趣味,他说:“我在想,我们是否过于恪守那种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价值论,可能我个人需要调整自己对文学尤其是小说价值的判断。”而在他看来,“小说的出路在于故事”,因为现在读者对小说最大的要求就是要会讲故事,“故事”也就成为了他评选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会倾向于选择会讲故事的作家。”
在评审中,评委们对诗歌一直没有获得与其贡献相称的肯定表示遗憾,并反思在往届的评奖中,尤其是“年度杰出作家”的评选中过于将眼光注意到小说家身上,而对诗人和散文家则注意得不够。评委程光炜表示,“我感到遗憾,评奖至今,还没有一个诗人能获得杰出作家奖。”而他认为,诗歌是新时期文学的源头,在当代文学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他对诗歌价值的强调得到几乎所有评委的认同,马原同样表示:“在中国文学这个大的板块里面,诗的分量是独特的,值得我们格外关注。”谢有顺、林建法等人也认为,“应该给诗歌一个更为鲜明、重要的肯定。”
“年度小说家”评选经过三轮投票
在今年的评奖中,各个奖项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年度小说家的评选呈白热化,经过三轮投票才决出最终获奖者。
在“年度杰出作家”的评选中,评委们普遍将目光集中到以宏大的六卷本《空山》系列构造了一部少数族裔乡村生活史的阿来和以《风雅颂》书写知识分子面对现代化困境的阎连科身上,翟永明也以她长期的沉静的诗歌写作赢得了评委的目光。经记名投票,阿来(6票)、阎连科(4票)、翟永明(4票)进入第二轮角逐。最终是谁获得本届年度杰出作家大奖,值得期许。
在“年度小说家”的评选中,经第一轮投票,毕飞宇、慕容雪村、金仁顺三位作家各以4票进入第二轮,而在第二轮投票中,并没有决出最终的获胜者,毕飞宇、金仁顺同为3票,均未获得半数票通过。根据大奖规则,原则上不并列获奖,因此评委不得不进行第三轮投票以决出一位获胜者,在前后七届的评奖中,这是第一次出现三轮投票的情况。
文学介入现实是其自我复苏的方式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评审中,评委普遍青睐现实感强,并能有力介入当下社会的作品。其中李西闽的《幸存者》以其地震亲历者的生命记录获得了评委的肯定和赞赏,认为这是一部独特的生命文本,不可重复,意义重大。而朵渔的地震诗歌,李兰妮对自己疾病体验的真实记录,路内对于小城生活的观察和呈现,以及郑小琼、塞壬对底层生活的记录和书写等都赢得了评委的好评,并认为他们的创作代表了当代文学一种令人欣喜的走向。评委谢有顺认为,一种从现实领域退场、并丧失面向心灵世界发声自觉的文学,其实是一种无声的文学,因为这种文学,如索尔仁尼琴所说,“绝口不谈主要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即使没有文学,人们也早已洞若观火。”文学面对“主要的真实”发声,是其自我复苏的有效方式。马原对这一说法表示认同,“确实这些年来,文学在公众生活中的声音过于微弱了。”而他觉得,“文学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于评奖发现和推出新人的功能,评委们认为还要继续努力。在终审会议结束之后,马原向记者表示,“感觉我们这个奖对文坛新人的发掘不够”,他认为这个奖项还要更多关注那些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但一直在坚持写作并表现出写作实力的作家。
版面链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epaper/nfds/content/20090325/ArticelB11002FM.htm
前一篇:现实主义者王十月
后一篇:第二届华语传媒文学周今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