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年度杰出作家”提名

(2009-03-02 14:16:35)
标签:

华语文学

传媒大奖

分类: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1日

“2008年度杰出作家”提名


    作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重要的一项提名,“年度杰出作家”历来备受瞩目。基于对文学信仰与文学创造的热诚与坚持,也出于对“反抗遮蔽,崇尚创造”原则的自律自省,“年度杰出作家”的提名既看重入围作家以往在各种文体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也要求入围作家在当年度有重要的文学作品问世,它志在守护并发掘华语文学最丰润最有尊严的血脉传统,也志在为一种伟大的语言刻下当年度最具创造力的文学记忆。
  从2003年起至今,已经先后有六位重量级作家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的荣誉,他们分别是史铁生(2002年得主,获奖作品《病隙碎笔》)、莫言(2003年得主,获奖作品《四十一炮》)、格非(2004年得主,获奖作品《人面桃花》)、贾平凹(2005年得主,获奖作品《秦腔》)、韩少功(2006年得主,获奖作品《山南水北》)、王安忆(2007年得主,获奖作品《启蒙时代》)。
  “反抗遮蔽,崇尚创造”的原则在本届大奖的年度杰出作家的提名中,有充分的体现。
  长久以来,在许多人的认识中,评论似乎总是为他们做嫁衣,而无法成为文学的主角;但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学评论家能够为枝蔓丛生的创作阔清道路,也能提供别具一格的文体、文本。文学史家洪子诚的入选,是文学评论家首度出现在年度杰出作家提名中,这显示了文学评论对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洪子诚的“我的阅读史”系列别开生面,以其独立、冷静、客观、朴素的写作姿态,彰显了一名知识分子的本分与从容。
  今年有两位诗人获得年度杰出作家的提名,无论是翟永明还是西川,都是当代诗坛的标志性人物,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成就只是放在诗歌界内部来评价,而较少从整个当代文学、当代文化的角度来予以评价,整个当代诗歌创作的境况亦如此。今年两位诗人的入选,说明了当代文学的研究者、观察者,日益认识到诗歌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无可替代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褒扬与现实利益最少纠葛的诗歌,彰现了一种理想主义,在物欲环绕的时代,这种超功利的理想主义弥足珍贵。
  风格迥异的两位小说家阎连科和阿来一起获得提名,形成某种对比和互补。阎连科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和叙事激情的作家,新作《风雅颂》“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光亮的脸上吐了一口恶痰”,体现出了作为作家的勇气和他对于现实的痛感。阿来的《空山·第六卷》则是阿来近三年创作的收官之作,也是继《尘埃落定》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阿来以丰沛而富有诗意的笔力书写了一幅深广而立体的乡村图景,回荡着萦绕不去的感伤。相对而言,前者尖锐,后者悠远,他们的共存显示了优秀的文学具有太多可能,每一种风格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和荣耀。

  阎连科
  《风雅颂》(长篇,《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2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阎连科,男,1958年生于河南洛阳嵩县田湖瑶沟。1978年应征入伍,1979年开始写作,后就读于河南大学政教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阎连科是现今中国文坛上少见的高产小说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等,出版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若干。1997年发表的《年月日》是阎连科具有转折意义的代表作,王德威称其“仿佛开了窍”、呈现“后来居上之势”,自此,阎连科“显露出了十年文学革命大赢家的面目”。2004年,长篇小说《受活》出版,刘再复誉之为“奇小说”。军营和农村是阎连科的创作母题,他以自己的语言、结构书写了独特的“乡土中国”和“革命中国”。
  2008年6月,阎连科的长篇新作《风雅颂》辗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阎连科书写了一个颇有荒诞色彩的故事,一位研究《诗经》的副教授,多年评不上教授,又遭到妻子的背叛,被送进精神病院,出逃后与妓女群厮混,最后退守“诗经古城”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风雅颂》因其直面现实的批判激情,立即招来了“丰富各样的微词和表扬”。文学评论家洪治纲认为:“《风雅颂》在充满诙谐和反讽的叙事语调中,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质和精神操守进行了一次无情的解构”。

  阿来

  《空山·第六卷》(长篇,《人民文学》2008年第4期)
  阿来,男,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藏区的马尔康县,俗称“四土”,即四个土司统辖之地。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做过五年乡村教师,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现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期转向小说创作,他自称“自愿长期处于业余的写作状态下”。1998年出版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以此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引起广泛关注,这使阿来迅速跻身文坛重要作家的行列。作为藏族作家,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藏民族文化色彩,但又超脱地域之上,探讨人类普遍的问题。
  2008年阿来的《空山·第六卷》作为《空山》的收官之作推出,自此,阿来“六个花瓣”组成的长篇巨制《空山》“尘埃落定”。完整的《空山》由《随风飘散》、《天火》、《达瑟与达戈》、《荒芜》、《轻雷》与《空山》六部中篇小说构成,是一部“在结构艺术上有新的探索,采用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背景,由不同的人和事构成的一幅立体式的当代藏区乡村图景”。《空山·第六卷》不再以人物和事件为主线,而是对此前的“历史问题”作出解答,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应对”。文学评论家邵燕君称,在《空山·第六卷》中,“阿来将气韵贯彻至终,使《空山》成为9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在整个当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得忽视的长篇巨制。”

  翟永明
  《最委婉的词》(诗文集,东方出版社2008年3月)
  《女人》(诗集,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

  翟永明,女,祖籍河南,1955年生于四川成都,1980年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1984年,她创作的组诗《女人》被誉为“女性诗歌”在中国的发轫。诗中独特奇诡的语言风格和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了文坛。这之后翟永明接连创作了《静安庄》、《人生在世》、《被称之为一切》、《颜色中的颜色》等诗作,被认为是中国新诗潮运动以来最有代表性的女诗人之一。翟永明曾于2007年获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授奖词中描述这位诗人的创作“能量充沛,情境深邃,肌理细腻,意味幽远”。
  《最委婉的词》中所收录诗歌大都风格简约,以简单准确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出女性细腻的心灵感受,给人带来复杂的阅读体验,具有典型的新诗艺术特色。诗集《女人》沿用第一本诗集的名字,收入其创作至今的成熟名作。诗歌评论家陈超称,翟永明是不凡的艺术“创造者”,也是诚实的“劳动者”。在中国先锋诗人中,她可能是连续性写作“工龄”最长的少数人之一,“翟永明有出色的诗歌技艺,但并非是轻松的炫技派诗人,她是心灵中有‘石头’(重力)的诗人,在我的印象中,她甚至有一种本质的诗人常会有的诚朴而自信的木讷感。”

  洪子诚
  《幸存者的证言———我的阅读史之<鼠疫>》(评论,《南方文坛》2008年4期)
  《有生命热度的学术———我的阅读史之乐黛云》(评论,《文艺争鸣》2008年10期)
  《我的阅读史之戴锦华》(评论,《文艺争鸣》2008年12期)

  洪子诚,男,1939年4月生于广东揭阳,1961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洪子诚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1956:百花时代》等书。洪子诚对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跳出了既定的、有预设的“当代文学”框架,以独立的学术立场,拒绝依据某种权威说法修订或筛选记忆,为当代文学打开了历史的黑箱,“《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切肤之痛和战胜切肤之痛之中对当代史的思索,是重组历史的经验表述的努力,是穿越多重的权力话语的雾障,重新触摸与展现当代史的尝试”。
  2008年8月,洪子诚开始在《南方文坛》、《文艺争鸣》发表“我的阅读史”系列,以毫无倦意的写作,既负责又精微的研究,向学人呈现了既有生命温度又有读书人良知的阅读文本。提名委员余旸认为,本年度“杰出作家”人选,洪子诚进入名单,看似出乎意料,但又觉再恰当不过。洪子诚教授今年发表的随笔系列,无疑是“成熟心智”的最好展示,这些随笔,融各种文体(论文,感想,议论)于一炉,自然得体,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一种低姿态的“自嘲”与合适湿度的“怀疑”助长了立论的说服力,闪烁出智慧的光泽。

  西川
  《个人好恶》(诗集,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

  西川,原名刘军,生于1963年,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著有诗集《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的诗》,散文集《水渍》、《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以及随笔集、评著、译著若干。西川初登诗坛,就引人注目,在北大期间,与海子、骆一禾被称之为“北大三剑客”。西川是朦胧诗浪潮之后出现的最引人注目的几位青年诗人之一,骆一禾评价西川时称,“由于接触英文”,“他几乎和朦胧诗关系不大,所以‘86新诗大展’上的西川体,是他一个人独创的新起点。”在二十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西川以其令人惊异的创造力和对高贵而独特的诗歌理念的坚守,保持着极高的诗歌创作水准,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的旗帜性人物。除了诗歌创作,西川长期从事的诗文译介和诗歌理论建设也都颇有成就。
  2008年1月出版的《个人好恶》是唐晓渡主编的“帕米尔当代诗歌典藏系列”中的十种图书之一,分“出行日记”、“词汇”(随笔)、“有限性”、“我和你,我和他,我和我”以及“鉴史三十章”五个章节,收入文字不拘格式,文章收束自如,是其近年来“思想练习”的成果,唐晓渡称其为“在只身深入中令人信服地呈现了成熟的光辉和魅力的文本”。李少君认为,西川的诗歌日益追求负责的肌理与体系,他拥有深厚的学养,他的“深”有奥义、有难度,在西川身上有成为一名综合型诗人的追求。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钟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