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正式启动

(2009-02-16 00:30:59)
标签:

第七届

华语文学

传媒大奖

分类: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9年1月20日

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正式启动

提名环节有所调整,仍将在清明与谷雨之间颁奖

  今日,由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正式启动。本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奖项设置、奖金、评奖程序等方面保持不变,但在提名环节上则有所调整,由新的提名委员会取代往届的推荐评委阵营。整个评奖过程预计将于3月底结束,与往届一样,颁奖时间定于清明与谷雨之间。

“提名委员会”代替推荐评委

  相比往届,本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维持原来的终审评委阵容,仍然由马原、程光炜、林建法、王尧、程永新、李敬泽、谢有顺七位评委组成。所不同的是,在提名环节上有所调整和变化,成立了提名委员会代替往届的推荐评委。据组委会副主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崔向红介绍,往届的推荐评委都是重要文学期刊的主编,这些专家仅仅参与推荐是大材小用,期待他们在更高层面对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发展提供指导。
  新成立的提名委员会包括李少君、周立民、申霞艳、张莉、荣光启、胡传吉、黄平、余旸、戴新伟九位成员,“主要由全国著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学者构成,他们能够长时间地持续关注当代文学的第一现场。”
  对于提名环节上的这个变动,组委会秘书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解释说,做这样的调整可以将提名工作和终评工作进行必要的区分。“提名工作需要有巨大的阅读量,让更为年轻的文学研究者来参与,反而能保证选择视野的宽广。”
  据悉,目前大奖的提名工作正在进行。提名委员会主任、《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表示,这些从事文学研究的青年学者的视野都非常开阔,对文学的关注范围也非常广泛,他们能很好地完成提名工作。他还向记者透露,提名人会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学杂志期刊之外的新生的文学力量,“比如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已经兴起了十年,影响也越来越大,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它们的存在。”

坚持一种值得信赖的价值观

  从2003年颁发第一届奖至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以其“反抗遮蔽、崇尚创造”的坚定立场、“公正、独立、创造”的评奖精神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而无疑,其专业、透明的评奖程序和制度是这个奖项公正性的最大保证。谢有顺表示,本届大奖的评选将一如既往地按照评选规则和评奖程序进行,在操作上将更加透明。“比起众多不断求变的文学奖来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大的特色是不变。”
  尽管在一些具体的措施上会有调整,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确立的“公正、独立、创造”的基本价值准则并不会变化,“如何保持一种值得信任的价值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一个文学奖如何才能走得更远的关键所在。”谢有顺向记者透露,在本届评奖中,一种成熟的评奖文化将得到坚持,比如固定并提前公布评委名单、邀请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选全过程、终审评选记名投票、终评会议向记者开放、在报纸上公布终评会议讨论实录等等。
  据悉,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奖项设置和奖金上保持不变,依然设立年度杰出作家、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散文家、年度文学评论家、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六个奖项,其中年度杰出作家的奖金是10万元,其他各个奖项的奖金是2万元,奖金总额20万元。在前六届的评选中,史铁生、莫言、格非、贾平凹、韩少功、王安忆分获“年度杰出作家”的荣誉。

专访南方都市报副总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副主任崔向红
我们追求专业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制度是公正性的最大保证

  南方都市报:一年一度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已正式启动,本届大奖在架构上好像有所变化?为什么?
  崔向红:今年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架构上有两个变化:其一是设置双秘书长,谢有顺先生同时兼任评委会主任一职。谢先生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去年他就请辞秘书长一职,如今双秘书长的设置,是一种平稳过渡,这样的设置也有利于他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评审的环节,保障和提升评奖的专业水准。
  其二是设置提名委员会,取消了推荐评委。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推荐评委都是重要文学期刊的主编,他们每年都抽出宝贵的时间亲自参与繁琐的提名工作,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成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我谨代表主办单位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如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我们期待这些专家从更宏观的角度,继续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发展做出建议和指导。提名委员会主要由全国著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学者构成,特别要提及的是人文刊物《天涯》杂志的主编李少君先生出任提名委员会主任,他对当代文学的敏感和热情有目共睹,因此主办方对提名委员会的工作充满信心,也满怀期待。
  南方都市报:有些人可能会担心,这些变动会不会导致评选规则、评选程序的变化?
  崔向红:如果评选专家的变化,就会引起评选规则、评选程序的变化,那恰恰说明这个奖还相当不成熟,缺少制度保障。事实不是这样,我们的评选规则和评选程序基本没有变化。我们相信,一个好的评奖,体现在“程序”上,不在于它的变化,而在“不变”,“不折腾”。
  我们历任领导都申明,主办方是要“办”一个奖,而不是“评”一个奖,这是什么意思?作为有公信力的大众传媒,主办方起到的是搭建平台的作用、运营的功能,至于评奖,我们完全信任聘请的文学专家,从不加以干预。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这是我们的一贯原则。

坚实迈进,不停追问

  南方都市报:在您看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它与《南方都市报》自身的文化追求一致吗?
  崔向红: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追求专业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它在专业上是成立的,进入它的视野的都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作家,都是这个时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它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关心生命状态,关注精神生活。它与南方都市报的文化追求是一致的,南方都市报是专业的媒体,也是富有人文关怀的媒体。
  南方都市报:你认为到今天为止,这个奖是否达到了它所设定的文化理想?是否存在遗憾?
  崔向红: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在于一步一步坚实地迈进。从某种意义上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只是提供了一种评价视角,遗憾肯定存在,但更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问心无愧,是不是对得起这份责任。
  南方都市报:对如何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可有更全面的设想?
  崔向红:在文学和读者之间,如何做更有效、更有建设性的沟通?在中国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文学的精神建设的作用?怎样继续扩大我们的视野,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评价中国当代文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不停地追问,才会产生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设想。

专访中山大学教授、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秘书长、评委会主任谢有顺
没有人情压力,只以艺术和良心为准则

这个奖最大的特色是不变

  南方都市报: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正式启动了,与往届相比,本届大奖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谢有顺:比起众多不断求变的文学奖来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大的特色是不变。她在第一届就确立起来的评奖宗旨、奖项种类、评奖程序、颁奖时间、甚至评委的基本阵营,至今没有变化,而且以后我认为也没有大变的必要。因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价值观,而如何保持一种值得信任的价值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一个文学奖如何才能走得更远的关键所在。我们在一些具体举措上,会有一些调整和变化,但基本的价值准则是不变的。
  南方都市报:为什么在提名推荐环节,要进行这样的调整?
  谢有顺:提名这个环节,过去六届都是由三十几位海内外最著名的文学报刊的主编来推荐,他们的眼光、影响力、负责精神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杂志社的重要性,都曾给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带来光彩。今年之所以成立新的提名委员会,一是让之前这些文学名家继续处于一个推荐者的位置,多少有点大材小用;二是提名工作需要有巨大的阅读量,让更为年轻的文学研究者来参与,反而能保证选择视野的宽广——视野并不是靠经验积累的,而是靠阅读来扩展的;三是把提名工作和终评工作做一个必要的区分,提名部分完全交由李少君和黄兆晖来负责,我则更多地负责终评这一环节。
  南方都市报:上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更关注中短篇小说,,今年评委会会更关注和重视什么样的作品?
  谢有顺:其实中短篇小说等我们一直重视。今年的情况,现在还不能预测,我会尊重提名委员会的选择。但我统计近年的获奖名单,突然发现“年度杰出作家”和 “年度最具潜力新人”这两项,基本是小说家获奖,这一方面说明小说近年来比较发达,另外,也表明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还未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我希望这个缺憾今年能被弥补。

光明正大,价值根基就不会瓦解

  南方都市报: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选出的2005年度杰出作家贾平凹以及2007年度小说家麦家都获得了今年的茅盾文学奖,对此,你怎么看?
  谢有顺:它更像是巧合。这两个奖之间,将会出现更多名单上的重叠,这很正常。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是年度性的评奖,它更强调自己在第一时间作出价值判断的勇气和眼光。
  南方都市报:一年一度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已成为了一件引人注目的文学大事,评委是否会面临越来越大的人情文化的压力?
  谢有顺:从第一届开始,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就实行记名投票、固定并提前公布评委名单、邀请国家公证员参与评奖全过程、终评会议向记者开放、在报纸上公布终评会议讨论实录,创立这些制度,都是为了这四个字:承担责任。我做过很多文学奖的评委,恰恰觉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是最没有人情压力的,因为它透明,每个环节都被公众注视,作家们也都知道这些原则,所以,来说情的人,从第三届开始就绝迹了。其实,只要我们走正大、光明之路,就决不会背负暗箱操作之罪名,一个奖的价值根基也就不会被瓦解。
  南方都市报:你自己呢?有没有因为评奖而得罪朋友的事情发生?
  谢有顺:一个会被评奖得罪的作家,一定不会是一个好作家,至少不会是前程远大的作家。但据我观察,绝大多数作家,都能平静地对待自己能否得奖这一事实,这其实是对评委最起码的尊重。写作是你的权利,评委怎么看待你的作品,则是他们的权利。连这点气度都没有的人,他怎能写出好作品来?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基本架构

□奖项

“年度杰出作家”1名,奖金10万元;
“年度小说家”1名,奖金2万元;
“年度诗人”1名,奖金2万元;
“年度散文家”1名,奖金2万元;
“年度文学评论家”1名,奖金2万元;
“年度最具潜力新人”1名,奖金2万元。

□组委会名单

主  任:曹轲(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委、南方都市报总编辑)
副主任:陈朝华(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兼南都周刊主编)
       崔向红(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
秘书长:谢有顺 黄兆晖

□评委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马 原(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建法(《当代作家评论》主编)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 尧(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程永新(《收获》杂志副主编)
李敬泽(《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评委会主任:谢有顺

□提名委员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胡传吉(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
张 莉(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后)
黄 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生)
李少君(《天涯》杂志主编)
荣光启(武汉大学,文学博士)
余 旸(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生)
周立民(上海市作家协会,文学博士)
申霞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博士)
戴新伟(南方都市报读书编辑)

提名委员会主任:李少君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帅彦

版面链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epaper/nfds/content/20090120/ArticelB11002FM.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