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鲁敏、郑小琼、王棵、金理、葛亮

(2008-03-15 22:43:14)
标签:

华语文学

传媒大奖

分类: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8-03-16


“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

 

    “华语传媒文学盛典·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一向被视为文坛新生代崛起的重要标志。自2003年至今,先后五位文坛新人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最具潜力新人的称号,分别是盛可以(《水乳》)、须一瓜(《淡绿色的月亮》、《蛇宫》)、张悦然(《十爱》)、李师江(《逍遥游》)和乔叶(《打火机》、《锈锄头》)。
    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上,李傻傻和张悦然获得该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被认为是80后作家走向文学前台的一个标志,同时打消了人们原来持有的“80后作家只占领图书市场,得不到文学界重视”的疑虑。今年的“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名单,同样体现了2007年文学界里年青一代的发展态势。对比去年全部由70后组成的新人提名名单,今年的名单里,年龄明显年轻化,郑小琼与金理都是80后,葛亮出生于70年代后期,只有鲁敏和王棵是70年代初生人。
    在小说领域,“70后”作家在2007年日益显现其成为文坛主力的趋势,评论家贺绍俊认为,这一年不少成熟优秀的中短篇小说都出自70后作家之手,包括鲁敏表现神圣道德情感的《逝者的恩泽》,徐则臣少年老成又孤傲清高的《工地上的女人》、《艳阳》,黄孝阳展现年青一代阳光、健康的《蜻蜓》、《我们的父亲》,王棵有节制地讲述爱情萌动的《暗自芬芳》等等。而葛亮在香港的求学、生活经验,也给他的一系列小说注入了有别于其他人的内容和思想。“70后”作家的小说,体现这一代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
    在诗歌领域,郑小琼的2007年备受关注。成为知名人物后,她的诗歌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气质,充满对世界不公的挑战和蔑视,字里行间充斥着揪心的力量。
    相对于其他文学领域,文学批评要寂寞冷清得多,但依然有潜心于此的人。金理作为年轻的文学批评家,文章、论著颇丰,水平备受肯定,被前辈批评家李国平称为“最有学术潜力和实力的人物之一”,值得关注。
    与去年三位候选“新人”都是清一色小说家的局面不同,今年五位被提名者在各个门类分布均匀,既有年轻的小说家、诗人,也有未来的文学批评家。而在小说门类里,三位候选“新人”也是长、中、短篇小说全面开花。这样局面均衡的候选状况令人欣喜,让人有理由相信,当70后、80后日益成为文坛主力军的时候,在各个领域都会有出色的领跑者。

 


鲁敏《博情书》(长篇,江苏文艺出版社)

      中篇《逝者的恩泽》、《芳草》、《颠倒的时光》、《思无邪》

    鲁敏,江苏人,1973年生,1998年开始小说写作,迄今共创作小说120万字,现供职于南京市文联。代表作有《白围脖》、《轻佻的祷词》、《笑贫记》等,主要刊发于《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杂志,已出版《戒指》、《博情书》等长篇小说。
    2007年鲁敏创作颇丰,共有四篇小说进入评委视野:长篇小说《博情书》用主人公林永哲和央歌之间与时代风气格格不入的婚外情,书写这个时代的博爱之情、浅薄之情。有评论称,“作品不但具有网络世界特有的扑朔迷离,而且对当下社会、特别是现代人隐秘的欲望与苍白而混乱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洞幽察微的分析”。纸质文学与电子文学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学,鲁敏的这次写作实际上是一次跨文体的对话的尝试。中篇小说《逝者的恩泽》描写了两个同病相怜的女人平淡而艰辛的生活,两个女人的博大、善良使生活变得美好。中篇小说《颠倒的时光》以苏北农村为背景,写了一对小夫妻种植大棚瓜果的故事。作家冯晓澜称其为“一部洋溢着诗情画意而非专注于故事讲述的,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中篇佳作”。中篇小说《思无邪》同样引人注目,小说淡定和从容地讲述乡村水塘边的痴女子兰小,哑小伙儿来宝,因各自的残障和苦难而相遇,演绎一场纯美的爱情,它重新让读者体会了古典的“气”“韵”之美。

 

郑小琼《黄麻岭》(诗集,长征出版社)

       《两个村庄》(诗集,大众文艺出版社)


    郑小琼,1980年出生,四川南充人,毕业于南充卫校,2001年南下东莞打工并开始写诗,多年来诗歌、散文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山花》、《诗选刊》,代表作有诗歌《黄麻岭》、《铁》、《内心的坡》等,曾出版散文集《夜晚的深度》、诗集《黄麻岭》等。2005年郑小琼曾获“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5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去年她因散文《铁塑料厂》获人民文学奖“新浪潮”散文奖。
    2007年,郑小琼的两本诗集《黄麻岭》和《两个村庄》,得到诗歌界的广泛关注,获得提名。评论家张燕玲说:“她感动我的并非打工诗人的代言人,而是她女诗人和诗歌的内质——字里行间疼痛,直抵人心,直刺生存的黑暗和困难,却满怀温暖的向往。而且她在生活和诗歌上孤身独往,不仅为代表一个群体,更是为了自己的心灵飞得更高更远,代表了自由独立的诗歌精神。”《21世纪文学大系·诗歌卷》的编选人张清华则撰文道:“这位打工诗人的锐利,会让多少自认为专业和富有技艺的诗人无地自容啊。来自底层的真切的生活体验给了她沉实的底气,苍茫而又富有细节能力的风神,再加上天然的对底层劳动者身份的认同,使她的作品倍添大气、超拔、质朴和纯真的意味。”


王棵《间歇性发作》(长篇,《作家》第9期)

      中篇《随他去吧》、《如影随形》、《归来》


    王棵,本名王进康,江苏南通人,1972年出生,1991年12月入伍,在军队系统有过丰富的工作经验。2000年开始小说创作,同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在《十月》、《人民文学》等刊发过长、中、短篇小说40余篇。出版过小说集《守礁关键词》、长篇小说《间歇性发作》,现为海军南海舰队创作室创作员,暂居广东湛江。
    2007年王棵同样有四篇小说作品获得评委关注。长篇小说《间歇性发作》把触角伸入了城市情爱场:这里有纯情、欺骗、交易和色情,而都市男女在情感漩涡里艰难地追求着永恒之梦。中篇小说《随他去吧》讲述的是李筱清分别遇上了两个男人的故事。有评论称:“小说里作者把人对时光流逝的无能为力、猜疑、拘谨、从众、焦灼和忧伤等蛰伏在人格里的陷阱还有生活的不确定、多指向性都写得微妙而生动。”中篇小说《如影随形》则讲述单身男人黎海与少年小梓共同生活的故事。他们的生活习惯发生冲撞,这些习惯都关乎生活的细节,而在细节背后的则是年龄差距所带来的价值观念差异。《归来》则描写了在外谋生的游子回家探亲的故事,游子回到故土双亲身边,却发现彼此格格不入,归去时已经不是梦里的故乡。这是一个时代两代人人生理念的冲突和碰撞,让这部小说有了普遍的社会思考命题和意义。

 

金 理 “小说的面影”专栏(文学评论,六篇,《小说评论》1-6期)

    金理,1981年1月生于上海,1999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自本科开始,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另在《文汇读书周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书评60余篇,并出版专著《从兰社到〈现代〉》。2003年起主笔《文汇报》中短篇小说评议专栏“期刊连线”,共两年时间。2007年1月至今,为《小说评论》开设批评专栏“小说的面影”。
    2007年《小说评论》从第一期到第六期,“小说的面影”专栏分别登载了金理的6篇文章,包括《“破名”的文学》、《呈现心灵的悸动》、《乡土诗意的可能性》、《日常生活的文学呈现及意义》、《重申价值叙事的意义》和《温情主义者的文学信仰》。这位年轻人,文章颇为扎实、开阔,显露出作者在学术功底、评判视野和批评热情等诸多素质上的出类拔萃。《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这样评价金理:“在当代批评家群体中,金理不是引人热议的人物,然而金理无疑是最有学术潜力和实力的人物之一。金理的批评文字,建立在较深厚的文学背景和文学史实的考察之中,因而视域总是有宏阔感。他的批评表述,读来突出感觉‘会通’感很强,而他的批评文章总是贯穿着理论感和现实感的统一,显示了扎实的学术素养和批评热情。”

 

葛亮《七声》(小说集,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

      短篇《阿德与史蒂夫》、《雅可·穿裤子的云》


    葛亮,1978年出生于南京,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现在任教于香港某大学。他习惯于书写关于城市与记忆的文字,作品见于《收获》、《香港文学》、《联合文学》等两岸三地文学刊物,并为报章撰写文化评论专栏。著有《谜鸦》、《相忘江湖的鱼》、《七声》等短篇小说集。曾获2005年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首奖、第31届香港青年文学奖等奖项。
    葛亮2007年推出的小说集《七声》,以及短篇小说《阿德与史蒂夫》、《雅可·穿裤子的云》,颇受肯定。《七声》收录了《琴瑟》、《洪才》、《于叔叔》、《阿霞》、《安的故事》、《阿德与史蒂夫》、《老陶》等七则短篇小说。诸篇有着内在的时序安排,随着主角毛果的逐渐成长,辗转触及周遭人事。作家以类说书人的形式,专注地说故事,诉说着广布民间的小人物平凡的悲欢故事。在这本类自传小说中,葛亮以鲜明自然的语言塑造民间小人物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的慈悲、节制与良厚,使作品有着动人而温存的底色。正如逢甲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瑞芬所言,“葛亮的故事里没有历史的笨重感,也没有走火入魔的实验手法”,而是“重新回归说故事的趣味”。张瑞芬认为,《七声》“寓热情于冷笔,各篇紧凑相接,比起《谜鸦》来,无疑进境显明,技巧愈隐,余味更厚”。对于如何面对“弦断吟未止”的生命,葛亮也在不言之中指向了这样的人生命题。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黄长怡 实习生 郑如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