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见事物的本然:读于坚的《塑料袋》

(2007-05-31 19:14:50)
分类: 读书笔记
来源:《特区文学》2004年6期
 
    塑料袋

 

    于坚

   

    一只塑料袋从天空里降下来

    像是末日的先兆 把我吓了一跳

    怎么会出现在那儿 光明的街区

    一向住的是老鹰 月亮 星星

    云朵 仙女 喷泉和诗歌的水晶鞋

    它的出生地是一家化工单位

    流水线上 没有命的卵子 父亲

    是一只玻璃试管 高温下成形

    并不要求有多少能耐 不指望

    攀什么高枝 售价两毛钱 提拎

    一公斤左右的物品 不会通洞

    就够了 不是坠着谁的手 鼓囊囊地

    垂向超级市场的出口 而是轻飘飘的

    像是避孕成功 从春色无边的天空

    淫荡地落下来 世事难料 工厂

    一直按照最优秀的方案生产它

    质量监督 车间层层把关 却没有

    统统成为性能合格的 袋子

    至少有一个孽种 成功地

    越狱 变成了工程师做梦也

    想不到的那种轻 它不是天使

    我也不能叫它羽毛 但它确实有

    轻若鸿毛的工夫 瞧 

    还没有落到地面 透明耀眼的

    小妖精 又装满了好风 飞起来了

    比那些被孩子们 渴望着天天向上的心

    牢牢栓住的风筝 还要高些

    甚至比自己会飞的生灵们

    还呆得长久 因为被设计成

    不会死的 只要风力一合适

    它就直上青云

        2002.4

 

    在于坚的诗歌中,总能拆解出一个真实的事物主体,而且,他关心这些事物的真实状态,总是过于关注事物固有的意义谱系。于坚会主动从俗常的意义链条里自我放逐,转而求助于一种事物的本然呈现来重新建立世界的形象,其实他是希望借此接续上一种重视感官和知觉的写作传统——今日的诗歌会日渐贫乏和苍白,最为致命的原因,就是诗歌完全成了“纸上的诗歌”,它和生活的现场、诗人的记忆、逼真的细节丧失了血肉联系。这个时候,重新解放诗人的感官,使诗人再次学会看,学会听,学会闻,学会嗅,学会感受,就有着异乎寻常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基本的写作才能,如今很可能将扮演着复活诗歌精神的重要使命。

    于坚的《塑料袋》,就是一首“看”事物而非“想”事物的诗歌——“看”指向事物的实存,而“想”呢,多半指向事物的意义之“象”。如今,任何事物都已淹没在意义的丛林里,甚至可以说,二十世纪就是意义的世纪,意义已经遮蔽和篡改了事物,事物成了道具和符号,它完全没有了自己本然的出场空间;这时,回到事物的实存和本然,就意味着是对事物的重新发现。

    “塑料袋”,本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用品,但经由于坚的观察、描述和放大,它突然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变得突兀而尖锐——它成了不容忽视的存在。“一只塑料袋从天空里降下来/像是末日的先兆 把我吓了一跳”,这其实是渺小事物闯入庞大空间的典型事件,只是,这样的事件并不能引起一般诗人的注意,但于坚在这渺小的事物身上,看到了它卑微而自在的品质:它的“工程师做梦也想不到的那种轻”,还有它“飞起来”“直上青云”的姿态,这种事物的本然状态,正是留存事物存在痕迹的最佳见证。

    于坚的诗再次证实,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按照从前的美学观念,“塑料袋”几无入诗的可能,因为它的渺小和卑微,也因为它没有任何可供阐释的深度空间。于坚反抗了这样的写作神话,他在最无诗性的事物上,偏偏发现了新的事物美学:这个“塑料袋”自在的“轻”和“飞”,使它真的成了可以被看见的真实的“塑料袋”,它如此具体、又如此尖锐次突入“天空”,即便只是瞬间存在,但因为它活在自己的本然里,它的“在”便已经永恒。

    于坚在诗中揭示了“塑料袋”这种本然的“在”,而这,恰恰就是事物本身不容修改的“原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