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
二OO五年度杰出作家 贾平凹
授奖辞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持续写作的重要象征。他三十多年的写作历史,连同他不同凡响的创造力,自成一家的语言风范,富有争议的探索精神,成了当代文学稳步前行的缩影。他的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憨厚朴拙的表情下藏着的往往是波澜万丈的心。他在灵魂的伤怀中寻求安妥,在生命的喟叹里审视记忆,他的写作,深刻地注解了生活世界和人心世界之间隐秘而复杂的关系。他在二OO五年度出版的《秦腔》,怀着对故土、对亲人的赤子之心,以谦卑、仁慈的写作伦理,细致、密实的叙事艺术,记述下了乡村社会动人心魄的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从“废都”到“废乡”的生命流转,贾平凹以一个作家的宽广和坚韧,出色地完成了对自我和世界的双重塑造。
二OO五年度小说家 东 西
授奖辞
东西是一个尖锐的人,一个饱含同情的作家。他的小说,总是从世道人心中那些微妙的疑难出发,以富有现代意味和精神警觉的叙事,生动地讲述一个时代的欢笑和泪水。他所塑造的那些躁动的灵魂,在守护自身残存尊严的同时,不约而同地都走向了孤独和荒谬。他关怀这种荒谬所导致的生命疼痛,又不断赋予这种荒谬感以轻松、幽默的品质。他出版于二OO五年度的《后悔录》,书写了一个小人物如何在禁欲和纵欲的年代里用一生来犯错、又用一生来后悔的荒诞经历,并在新的叙事难度下为个人的不幸作了巧妙的辩护和注释。他写了悲伤,但不绝望;写了善恶,但没有是非之心;写了欢乐,但欢乐中常常有辛酸和叹息。他的小说超越了现世、人伦的俗见,有着当代文学中并不多见的灵魂刻度。
二OO五年度诗人 李亚伟
授奖辞
李亚伟的诗歌有一种粗野而狂放的气质。他的写作,既是语言和想像力的传奇,也是个人身体对一个时代的隐忍抗议。他对生活的异想天开和执迷不悟,成就了他诗歌中勇敢而不屈不挠的品质。他在历史和现实、远方和当下、人与世界的缝隙里,努力谛听一个奔走、辗转的心灵所发出的细微声音,并以旁观者的身份,将这个声音放大。他出版于二OO五年度的《豪猪的诗篇》,作为第一部个人诗集,就汇聚了他这二十几年来最为重要的诗歌声音。他的诗作曾影响一代人的写作,也曾启发后来者该如何正视自己的渺小和脆弱。他身上浑然天成的诗人性情和生命气息,只能在精神漫游中被语言所捕获,正如他多年来和当代诗坛格格不入一样,这些都共同证明了一个真正的诗人在这个时代必然承受的孤独命运。
二OO五年度散文家 徐 晓
授奖辞
徐晓的文字谦逊、沧桑而沉痛。她的写作,因为来自命运的私语、人心的呢喃、灵魂的召唤,而深具理想主义的光泽。她记忆中那些悲欣交集的断片人生,经她冷静而理性的处理之后,依然洋溢着痛彻心腑的感人力量,而她浩大的悲悯和同情,也不时地挣脱时代的边界扑面而来。她以生命的专注领会疼痛,以往事的灿烂化解苦楚,以自己的静默成功地反抗了遗忘和失忆。她出版于二OO五年度的《半生为人》,作为一种个人史的表达,关乎的却是整整一代人的往事和随想。她的坦然和承担,使她面对命运的各种馈赠时,既不躲闪,也不逞强,既不夸饰,也不渲染。她所描述的那些庄严的人生,不求活得更好,只求活得更多,这样的生命绝响,在今天这个时代,不仅难以重现,甚至它的价值也只能为少数人所分享。
二OO五年度文学评论家 张新颖
授奖辞
张新颖的批评文字既有鲜明的文体意识,又有温润贴切的语言风格。他的写作,常常从自身所面对的问题入手,以精微的理论分析,烂漫通透的想像,细心探求与被阐释者对话的广阔途径。他拒绝文学批评的陈词滥调,向往自由的表达,迷恋带着情感体温的文字,他丰盈的直觉,接续上的往往是焦虑、不安的个人情怀。他在批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视力,善于发现时代语境和个人生存之间的秘密联系,并能用自身的觉悟来阐明和分享这一秘密。他出版于二OO五年度的《双重见证》和《沈从文精读》,里面活跃着显而易见的写作才情和谨严的学术品质,尤其是他智慧的话语表情、机警的论辩机锋、绵密的逻辑推演,为复活一种生机勃勃的批评传统、挽回一种批评的尊严,有着示范性的意义。
二OO五年度最具潜力新人 李师江
授奖辞
李师江的写作是真正的语言狂欢。他善于把压抑的激情转化成叙事动力,把直面卑微经验的勇气解读为自我嘲讽。他的语言锋利毒辣,充满快意,他对生活的看法一针见血,而且能将游戏的风格和诚恳的精神熔于一炉。他恢复了小说写作的原始作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趣味,把小事写得壮观、辉煌。他出版于二OO五年度的《逍遥游》,真实地面对了一个漂泊者丰盛的欲望、叛逆的快乐、寒冷的内心以及不为人知的自得,并为他的自我沉沦提供了时代的证据。他对生活肌理的深刻解剖,为这个高尚和污秽共存的世界留下了一批大胆率真、毫无修饰的灵魂标本。作为一个被遮蔽了多年的隐秘天才,李师江的出现,将有力颠覆中国当代小说僵化而陈旧的秩序。
注:“授奖辞”均由谢有顺执笔撰写。
————————————————
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
贾平凹荣膺“2005年度杰出作家”
4月8日下午,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南方都市报》与《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中山大学小礼堂举行。贾平凹凭借《秦腔》一书荣获年度大奖——“二OO五年度杰出作家”。东西以《后悔录》荣获“二OO五年度小说家”,李亚伟以《豪猪的诗篇》荣获“二OO五年度诗人”,徐晓以《半生为人》荣获“二OO五年度散文家”,张新颖以《双重见证》和《沈从文精读》荣获“二OO五年度文学评论家”,李师江以《逍遥游》荣获“二OO五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当天,六位获奖者从全国各地赶到广州,出席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并在现场发表了精彩演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还邀请了马原、格非、林建法等众多评委及来自广东文学界知名人士、学生300多人出席了本届文学盛典,共同见证了一年一度的华语文学的美好时光。
贾平凹在发表感言时用地道的陕西话说道,当前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了史铁生、莫言、格非三位作家时,他曾在遥远的西北热烈地为他们鼓过掌,“我没有料到第四届的大奖会授给我……你们的理解和肯定将使我有更多的写作信心。”格非在为贾平凹颁奖后告诉记者,贾平凹是自己非常尊敬的作家,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极其认真的写作态度,《秦腔》是一部非常大气的作品,贾平凹“获年度大奖实至名归”。
“华语传媒盛典的宗旨和它的口碑使我感到,我的诗歌得到了非常专业人士非常高的评价。”“年度诗人”获得者李亚伟说。“年度散文家”徐晓是特意从美国赶回来的,她表示自己很荣幸在广州这个陌生的城市,获得这个虽然年轻却被写作者们向往的文学奖。东西、李亚伟、张新颖、李师江也分别发表了或感人肺腑,或幽默活泼的感言。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组委会副主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南都周刊主编陈朝华表示,是前几届评委的专业水准、职业操守和独立判断,为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奠定了独特的价值,才使得这项活动能够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于2003年2月设立,它是国内第一个由大众传媒设立的文学年度评选,也是国内第一个邀请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选全过程的文学盛典。创立之初,“华语文学传媒大项”就以其鲜明的民间立场、透明的评选程序而备受瞩目。
“我们之所以办这个文学盛典,仅仅是出于一个单纯的信念:我们热爱中国文学,并且愿意承担传播优秀文化、留存民族记忆的基本责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兼南方都市报总编辑王春芙表示,“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以“独立、公正、创造”为宗旨,从创办以来从未寄托过任何商业性的诉求,以后也不会有。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于2003年2月斥资设立,它是国内第一个由大众传媒创设的文学大奖,也是国内第一个邀请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奖全过程的文学大奖。本届开始,“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创立之初就因其鲜明的民间立场、透明的评选程序而备受瞩目,它坚持“公正、独立、创造”的原则,以“反抗遮蔽,崇尚创造,追求自由,维护公正”为宗旨,推崇一种真正的文学创造精神。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南都周刊总编辑、“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组委会副主任陈朝华提出的“恢复对纯粹文字的敬畏”,一直是主办方对于这项文学大奖的崇高追求和庄严承诺。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推荐专家由海内外三十位最重要的华语文学传媒(文学期刊和专业报纸)的负责人组成,本届大奖的终审评委则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小说家马原、《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广东省作家协会评论家谢有顺组成。“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第一届在广州颁发,获奖者分别是史铁生、韩少功、于坚、李国文、陈晓明、盛可以;第二届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发,获奖者分别是莫言、韩东、王小妮、余光中、王尧、须一瓜;第三届也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发,获奖者分别是格非、林白、多多、南帆、李敬泽、张悦然。三届的颁奖典礼都隆重、纯粹、轻松,成了当年度的文坛盛事。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会秘书长、终审评委谢有顺认为:“对于一种文学评奖而言,它的影响力只能来源于它的公信力,以及它所出示的价值理念。会有那么多人关注这个奖,就说明这个奖所建筑起来的价值信念开始获得认同和传播。文学是一种精神事业,文学评奖决不能丧失基本的信念。……尽管我和大家一样,对任何的文学评选都持不乐观的看法,但真正进入到操作层面,我却是积极的,我为这个活动,尽了最大的努力,主办方领导和专家们也尽了最大的力。我相信它依然还有很多问题,甚至缺陷,我们不奢望所有人都叫好,相反,只要有一些人能理解我们所作出的努力,就已经值得庆幸了。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历来不缺提口号者,甚至不缺有头脑和思想的人,但缺能把好的想法付诸实践、并实践成功的人;也就是说,中国从来不缺空谈的思想家,但缺强有力的行动家。不管能否成功,总要有人去实践,去行动。”——正是本着这种一以贯之的信念,每年一度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颁发已越来越显成熟。(摘自南方都市报)
贾平凹荣膺“2005年度杰出作家”
4月8日下午,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南方都市报》与《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中山大学小礼堂举行。贾平凹凭借《秦腔》一书荣获年度大奖——“二OO五年度杰出作家”。东西以《后悔录》荣获“二OO五年度小说家”,李亚伟以《豪猪的诗篇》荣获“二OO五年度诗人”,徐晓以《半生为人》荣获“二OO五年度散文家”,张新颖以《双重见证》和《沈从文精读》荣获“二OO五年度文学评论家”,李师江以《逍遥游》荣获“二OO五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当天,六位获奖者从全国各地赶到广州,出席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并在现场发表了精彩演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还邀请了马原、格非、林建法等众多评委及来自广东文学界知名人士、学生300多人出席了本届文学盛典,共同见证了一年一度的华语文学的美好时光。
“华语传媒盛典的宗旨和它的口碑使我感到,我的诗歌得到了非常专业人士非常高的评价。”“年度诗人”获得者李亚伟说。“年度散文家”徐晓是特意从美国赶回来的,她表示自己很荣幸在广州这个陌生的城市,获得这个虽然年轻却被写作者们向往的文学奖。东西、李亚伟、张新颖、李师江也分别发表了或感人肺腑,或幽默活泼的感言。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组委会副主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南都周刊主编陈朝华表示,是前几届评委的专业水准、职业操守和独立判断,为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奠定了独特的价值,才使得这项活动能够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于2003年2月设立,它是国内第一个由大众传媒设立的文学年度评选,也是国内第一个邀请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选全过程的文学盛典。创立之初,“华语文学传媒大项”就以其鲜明的民间立场、透明的评选程序而备受瞩目。
“我们之所以办这个文学盛典,仅仅是出于一个单纯的信念:我们热爱中国文学,并且愿意承担传播优秀文化、留存民族记忆的基本责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兼南方都市报总编辑王春芙表示,“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以“独立、公正、创造”为宗旨,从创办以来从未寄托过任何商业性的诉求,以后也不会有。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于2003年2月斥资设立,它是国内第一个由大众传媒创设的文学大奖,也是国内第一个邀请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奖全过程的文学大奖。本届开始,“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创立之初就因其鲜明的民间立场、透明的评选程序而备受瞩目,它坚持“公正、独立、创造”的原则,以“反抗遮蔽,崇尚创造,追求自由,维护公正”为宗旨,推崇一种真正的文学创造精神。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南都周刊总编辑、“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组委会副主任陈朝华提出的“恢复对纯粹文字的敬畏”,一直是主办方对于这项文学大奖的崇高追求和庄严承诺。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推荐专家由海内外三十位最重要的华语文学传媒(文学期刊和专业报纸)的负责人组成,本届大奖的终审评委则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小说家马原、《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广东省作家协会评论家谢有顺组成。“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第一届在广州颁发,获奖者分别是史铁生、韩少功、于坚、李国文、陈晓明、盛可以;第二届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发,获奖者分别是莫言、韩东、王小妮、余光中、王尧、须一瓜;第三届也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发,获奖者分别是格非、林白、多多、南帆、李敬泽、张悦然。三届的颁奖典礼都隆重、纯粹、轻松,成了当年度的文坛盛事。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会秘书长、终审评委谢有顺认为:“对于一种文学评奖而言,它的影响力只能来源于它的公信力,以及它所出示的价值理念。会有那么多人关注这个奖,就说明这个奖所建筑起来的价值信念开始获得认同和传播。文学是一种精神事业,文学评奖决不能丧失基本的信念。……尽管我和大家一样,对任何的文学评选都持不乐观的看法,但真正进入到操作层面,我却是积极的,我为这个活动,尽了最大的努力,主办方领导和专家们也尽了最大的力。我相信它依然还有很多问题,甚至缺陷,我们不奢望所有人都叫好,相反,只要有一些人能理解我们所作出的努力,就已经值得庆幸了。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历来不缺提口号者,甚至不缺有头脑和思想的人,但缺能把好的想法付诸实践、并实践成功的人;也就是说,中国从来不缺空谈的思想家,但缺强有力的行动家。不管能否成功,总要有人去实践,去行动。”——正是本着这种一以贯之的信念,每年一度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颁发已越来越显成熟。(摘自南方都市报)
总要有人去实践,去行动
——专访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秘书长、终审评委谢有顺
记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到现在已经举办了四届了,记得在去年的时候,你曾说,一个评审活动,一旦有了三届的历史之后,它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将不同于以往——事实证明,“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的确已经成为中国文学评价体系中坚定的存在,没有人可以忽视它了。你觉得今年它是否更加成熟了?
谢有顺:成熟其实无关时间,而只和一件事情的内在品质相联。今年当然是关键性的一年,因为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在北京已经向文学界展示了这个年度评选的成熟和自信,如何继续往下走,如何飞得更高,这需要我们对这个活动作一个全新的规划。我们没有在外面寻求变化,事实上,在基本的形式和人员的构成上,今年延续的还是往届的模式——我个人不喜欢那些眼花缭乱的变化,尤其是一件富有价值连续性的工作,过多的变化肯定是对原有的价值积累的破坏。我们不变,是因为我们对“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这些年来所建筑起来的价值信念有坚定的信心,当四届的获奖作家站在这里形成一个系列时,敏锐的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我们的评审标准和良苦用心。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观察,独特但不偏僻,既反抗一种遮蔽,又试图缝合文学和读者之间的隐秘联系。我相信这个来自南方的评价视角,会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记者:今年的获奖名单,是否更好地传达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价值理念?
谢有顺:可以这么说。但这并不是说这六位作家的成就比之前获奖的作家高,而是指这六个人站在讲台上,会引起更多人的惊讶和感慨。我在给各位作家撰写的“授奖辞”中,简洁地阐释了他们在2005年度的独特意义,但我更想说的是,这六个人都是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的作家。比如贾平凹的《秦腔》,影响虽然那么大,可真正读懂了作者用心的,并不多。大家普遍认为,这部作品不好读,但我们是否想过,在上世纪的80年代,我们连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这样晦涩的小说都读得津津有味,何以在场面和细节上都生机勃勃的《秦腔》我们却哀叹读不下去?是我们的阅读趣味需要反思,还是作家的写作面临着新的困难?都有吧,所以不能一味地怪责作家本身。像贾平凹这样举足轻重的作家获得“2005年度杰出作家”,这不会有什么争议,而我们偏偏选择《秦腔》出版的时候,让他登上领奖台,就是要提醒读者,文学阅读应该是丰富的,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决断一切作品。一个如此著名的作家,在自己的写作中做了如此重大的调整,他背后的努力和艰辛,理应获得表彰——中国文学缺的正是这种探索和变革的勇气,多数作家都躺在现成的语言遗产和市场诱惑中享清福去了。
记者:其他几个获奖作家也面临这个问题?
谢有顺:对,像东西,大家也熟悉他,可是他写出《后悔录》之后,是否有人意识到,一个崭新、成熟的小说家站立起来了?这个作品对东西来说,往前走了一大步,是标志性的,对他这一代作家来说,也是标志性的,这部小说的价值远未被人充分认识。像李亚伟,多么了不得的诗人,也是许多后起诗人仰视的对象,可有多少读者知道他?所谓的诗坛又认识他的价值几何?还有徐晓,她的文字的重量,是只有用心才能丈量出来的,可今天,用心阅读的人有几个?而张新颖,绝对算不上是最受关注的评论家,但他的批评文章却是最认真,也是最见才情和素养的,他的获奖,是对现在日益混乱的批评局面的一种反抗。而我最高兴的是李师江的获奖,他得的是“2005年度最具潜力新人”,从写作历史上来说,他不算新人了,但就着大家对他的认识而言,他是一个新人。他真是个写小说的天才呢,但他在写作上的异端面貌,除了我们,中国会有另外一群评委关注他吗?因此,我们用这一份名单,很好地回答了当今文坛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记者:你作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主要策划者以及组委会秘书长,请问,在操办“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过程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谢有顺: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一件事情不容易。尤其是在中国的语境里,一件事情一旦有了影响力,压力也会接踵而来。在创设这个评审活动之前,其实我已经知道这其中的艰难和局限了,所以我犹豫了好几个月,才勉强接下这个任务,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永远也做不好的事情——关于文学评选,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似乎还找不到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奖项,包括诺贝尔文学奖,每次也是争议不断,更不要说我们这个了。个人的局限性、群体的局限性,是任何文学评选都不能回避的。我记得韩少功先生说过类似的话:评奖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多年前,有人愿意出巨资给韩少功做一个文学奖,韩少功先生很聪明地拒绝了,他是一个智者,早已洞悉这其中可能会有的麻烦和无奈。相比之下,我们还年轻,动了想试一试的念头,因为确实想探索一下文学评选新的可能性。我想申明的是,尽管我和大家一样,对任何的文学评选都持不乐观的看法,但真正进入到操作层面,我却是积极的,我为这个活动,尽了最大的努力,主办方领导和专家们也尽了最大的力。我相信它依然还有很多问题,甚至缺陷,我们不奢望所有人都叫好,相反,只要有一些人能理解我们所作出的努力,就已经值得庆幸了。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历来不缺提口号者,甚至不缺有头脑和思想的人,但缺能把好的想法付诸实践、并实践成功的人;也就是说,中国从来不缺空谈的思想家,但缺强有力的行动家。不管能否成功,总要有人去实践,去行动。(南方都市报记者 黄兆晖)
谢有顺:成熟其实无关时间,而只和一件事情的内在品质相联。今年当然是关键性的一年,因为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在北京已经向文学界展示了这个年度评选的成熟和自信,如何继续往下走,如何飞得更高,这需要我们对这个活动作一个全新的规划。我们没有在外面寻求变化,事实上,在基本的形式和人员的构成上,今年延续的还是往届的模式——我个人不喜欢那些眼花缭乱的变化,尤其是一件富有价值连续性的工作,过多的变化肯定是对原有的价值积累的破坏。我们不变,是因为我们对“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这些年来所建筑起来的价值信念有坚定的信心,当四届的获奖作家站在这里形成一个系列时,敏锐的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我们的评审标准和良苦用心。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观察,独特但不偏僻,既反抗一种遮蔽,又试图缝合文学和读者之间的隐秘联系。我相信这个来自南方的评价视角,会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记者:今年的获奖名单,是否更好地传达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价值理念?
谢有顺:可以这么说。但这并不是说这六位作家的成就比之前获奖的作家高,而是指这六个人站在讲台上,会引起更多人的惊讶和感慨。我在给各位作家撰写的“授奖辞”中,简洁地阐释了他们在2005年度的独特意义,但我更想说的是,这六个人都是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的作家。比如贾平凹的《秦腔》,影响虽然那么大,可真正读懂了作者用心的,并不多。大家普遍认为,这部作品不好读,但我们是否想过,在上世纪的80年代,我们连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这样晦涩的小说都读得津津有味,何以在场面和细节上都生机勃勃的《秦腔》我们却哀叹读不下去?是我们的阅读趣味需要反思,还是作家的写作面临着新的困难?都有吧,所以不能一味地怪责作家本身。像贾平凹这样举足轻重的作家获得“2005年度杰出作家”,这不会有什么争议,而我们偏偏选择《秦腔》出版的时候,让他登上领奖台,就是要提醒读者,文学阅读应该是丰富的,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决断一切作品。一个如此著名的作家,在自己的写作中做了如此重大的调整,他背后的努力和艰辛,理应获得表彰——中国文学缺的正是这种探索和变革的勇气,多数作家都躺在现成的语言遗产和市场诱惑中享清福去了。
记者:其他几个获奖作家也面临这个问题?
谢有顺:对,像东西,大家也熟悉他,可是他写出《后悔录》之后,是否有人意识到,一个崭新、成熟的小说家站立起来了?这个作品对东西来说,往前走了一大步,是标志性的,对他这一代作家来说,也是标志性的,这部小说的价值远未被人充分认识。像李亚伟,多么了不得的诗人,也是许多后起诗人仰视的对象,可有多少读者知道他?所谓的诗坛又认识他的价值几何?还有徐晓,她的文字的重量,是只有用心才能丈量出来的,可今天,用心阅读的人有几个?而张新颖,绝对算不上是最受关注的评论家,但他的批评文章却是最认真,也是最见才情和素养的,他的获奖,是对现在日益混乱的批评局面的一种反抗。而我最高兴的是李师江的获奖,他得的是“2005年度最具潜力新人”,从写作历史上来说,他不算新人了,但就着大家对他的认识而言,他是一个新人。他真是个写小说的天才呢,但他在写作上的异端面貌,除了我们,中国会有另外一群评委关注他吗?因此,我们用这一份名单,很好地回答了当今文坛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记者:你作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主要策划者以及组委会秘书长,请问,在操办“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过程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谢有顺: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一件事情不容易。尤其是在中国的语境里,一件事情一旦有了影响力,压力也会接踵而来。在创设这个评审活动之前,其实我已经知道这其中的艰难和局限了,所以我犹豫了好几个月,才勉强接下这个任务,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永远也做不好的事情——关于文学评选,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似乎还找不到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奖项,包括诺贝尔文学奖,每次也是争议不断,更不要说我们这个了。个人的局限性、群体的局限性,是任何文学评选都不能回避的。我记得韩少功先生说过类似的话:评奖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多年前,有人愿意出巨资给韩少功做一个文学奖,韩少功先生很聪明地拒绝了,他是一个智者,早已洞悉这其中可能会有的麻烦和无奈。相比之下,我们还年轻,动了想试一试的念头,因为确实想探索一下文学评选新的可能性。我想申明的是,尽管我和大家一样,对任何的文学评选都持不乐观的看法,但真正进入到操作层面,我却是积极的,我为这个活动,尽了最大的努力,主办方领导和专家们也尽了最大的力。我相信它依然还有很多问题,甚至缺陷,我们不奢望所有人都叫好,相反,只要有一些人能理解我们所作出的努力,就已经值得庆幸了。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历来不缺提口号者,甚至不缺有头脑和思想的人,但缺能把好的想法付诸实践、并实践成功的人;也就是说,中国从来不缺空谈的思想家,但缺强有力的行动家。不管能否成功,总要有人去实践,去行动。(南方都市报记者
附:历史回放(有现场图片):
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前一篇: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演说
后一篇:小说讲稿之二:结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