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
2005年小说新作的涌现可以用“澎湃”来形容,特别是长篇小说更是硕果累累。出自文学名家的长篇小说,在选题、立意和写法上,都表现出不少新的努力和新的变化。总的来看,这一年的长篇小说写作在观照现实和看取生活上,视角更为切实,视野普遍下沉,作家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社会下层的普遍平民和蓬门荜户的市井百姓;同时乡土题材力作迭出,作者以一种细琐的事象和连缀的断片,向乡村生活的原生态逼近,表现出作家在表现生活的的无限丰富性和叙事手法上的多种可能性。
大量优秀作品的涌现使“2005年度小说家”成为五个单项中竞争最激烈的一项。最终进入提名名单的是东西(《后悔录》、《东西作品集》四卷)、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阿来(《空山》)、毕飞宇(《平原》)、蒋韵(《隐秘盛开》)。这五位作家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关注底层、回归乡土的文坛新气象。
在东西《后悔录》中,作者以其强悍并超越规则的叙事展示了他独特而深邃的思想抱负。他用曾广贤的故事告诉人们,小人物承担个人的命运,与英雄承担国家、民族的命运,其受压的过程同样值得尊敬。另外四卷本的《东西作品集》是东西这些年小说写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有评论家甚至称东西的作品是“升级版的王朔”,不过,他少了点痞子气,多了一份深刻和豁达。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作品具有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特征,一些章节如诗如画,如歌如颂。她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也很值得一读。作品所描述的底层生活,其深度和广度、尖锐和残酷,都超出了迟子建以往的作品,但贯穿始终的温婉基调并未彻底淡出。
阿来的《空山》用苍凉而悲怆的生活剪影,在为现代乡土文明的悄然变异吟唱一曲悠深致远的挽歌。有评论指出,这部作品与贾平凹的《秦腔》等小说一起,终结了中国乡村的整体叙事,改写了现代中国的乡村历史。作者对中国乡村生活的敏感和准确体会,有力地表达了当下中国的乡村经验。虽然《空山》不一定有《尘埃落定》的辉煌,但它在2005年小说界的地位已得到了肯定。
《平原》显示了毕飞宇对底层生命和历史尘埃下的生存苦难的执着关注。书写乡村生活,本是毕飞宇最擅长的,他近年来更是一直将笔力集中于一个“地球上的王家庄”,书写着“玉米”一样的有着卑微命运的乡村人物,这是值得特别予以称道的。《平原》是毕飞宇在小说艺术探索中的一个新的高度的体现。
《隐秘盛开》出版之初并未得到太多的注意,但它体现的水平却超出了人们的预想。这部“传统得一塌糊涂”的作品,用出身普通、性格鲜明的“小人物”的爱情故事,表达“爱情可以成为一种信仰”的观念。小说有一种强大的抒情力量,沉静内敛,却势不可挡,让人感到主人公们对爱情的信仰绝非简单的纯情,而是心中圣火的燃烧。
大量优秀作品的涌现使“2005年度小说家”成为五个单项中竞争最激烈的一项。最终进入提名名单的是东西(《后悔录》、《东西作品集》四卷)、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阿来(《空山》)、毕飞宇(《平原》)、蒋韵(《隐秘盛开》)。这五位作家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关注底层、回归乡土的文坛新气象。
在东西《后悔录》中,作者以其强悍并超越规则的叙事展示了他独特而深邃的思想抱负。他用曾广贤的故事告诉人们,小人物承担个人的命运,与英雄承担国家、民族的命运,其受压的过程同样值得尊敬。另外四卷本的《东西作品集》是东西这些年小说写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有评论家甚至称东西的作品是“升级版的王朔”,不过,他少了点痞子气,多了一份深刻和豁达。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作品具有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特征,一些章节如诗如画,如歌如颂。她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也很值得一读。作品所描述的底层生活,其深度和广度、尖锐和残酷,都超出了迟子建以往的作品,但贯穿始终的温婉基调并未彻底淡出。
阿来的《空山》用苍凉而悲怆的生活剪影,在为现代乡土文明的悄然变异吟唱一曲悠深致远的挽歌。有评论指出,这部作品与贾平凹的《秦腔》等小说一起,终结了中国乡村的整体叙事,改写了现代中国的乡村历史。作者对中国乡村生活的敏感和准确体会,有力地表达了当下中国的乡村经验。虽然《空山》不一定有《尘埃落定》的辉煌,但它在2005年小说界的地位已得到了肯定。
《平原》显示了毕飞宇对底层生命和历史尘埃下的生存苦难的执着关注。书写乡村生活,本是毕飞宇最擅长的,他近年来更是一直将笔力集中于一个“地球上的王家庄”,书写着“玉米”一样的有着卑微命运的乡村人物,这是值得特别予以称道的。《平原》是毕飞宇在小说艺术探索中的一个新的高度的体现。
《隐秘盛开》出版之初并未得到太多的注意,但它体现的水平却超出了人们的预想。这部“传统得一塌糊涂”的作品,用出身普通、性格鲜明的“小人物”的爱情故事,表达“爱情可以成为一种信仰”的观念。小说有一种强大的抒情力量,沉静内敛,却势不可挡,让人感到主人公们对爱情的信仰绝非简单的纯情,而是心中圣火的燃烧。
提名名单:
东西,男,原名田代琳,1966年生于广西, 1994年至1996年被广东省青年文学院客聘为第一届专业作家;1997年至1999年被广西文学院聘为专业作家。现为广西民族学院驻校作家。出版作品集:《耳光响亮》、《没有语言的生活》、《痛苦比赛》、《抒情时代》、《目光愈拉愈长》、《不要问我》、《我为什么没有小蜜》、《美丽金边的衣裳》、《送我到仇人的身边》、《时代的孤儿》、《好像要出事了》等。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被改编为电影《天上的恋人》、《耳光响亮》被改变成电视剧《响亮》。
《后悔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写了一个朴素的小人物曾广贤。在禁欲的时代,他因为无知和恐惧,错过了向他大胆表白的少女;但活跃异常的欲望煎熬,让他蒙着眼睛进入仰慕的女人的房间,什么也没有干却被诬告成了强奸犯。狱中十年,隔着铁窗他倒是获得了坚贞的爱情。出狱后性和爱情对于曾广贤依然是海市蜃楼,因为他的人生,成了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后悔。他的一生就活在这种道德和欲望的挣扎之中。另外,四卷本《东西作品集》(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也文坛也备受瞩目。评论家谢有顺指出,作为一个真正对生存有警觉、对生命有痛感、对生活有同情心的小说家,东西的小说在好看的故事下面,总是潜藏着一道精神的暗流——在这道暗流里,作者省察了人类生命中各种矛盾、困苦和疑难,以及这种生命中残存的尊严;同时,他也追问个人命运中的孤独和荒谬。他的小说有丰富的精神维度,也有着当代小说所少有的灵魂叙事的力度。
《后悔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写了一个朴素的小人物曾广贤。在禁欲的时代,他因为无知和恐惧,错过了向他大胆表白的少女;但活跃异常的欲望煎熬,让他蒙着眼睛进入仰慕的女人的房间,什么也没有干却被诬告成了强奸犯。狱中十年,隔着铁窗他倒是获得了坚贞的爱情。出狱后性和爱情对于曾广贤依然是海市蜃楼,因为他的人生,成了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后悔。他的一生就活在这种道德和欲望的挣扎之中。另外,四卷本《东西作品集》(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也文坛也备受瞩目。评论家谢有顺指出,作为一个真正对生存有警觉、对生命有痛感、对生活有同情心的小说家,东西的小说在好看的故事下面,总是潜藏着一道精神的暗流——在这道暗流里,作者省察了人类生命中各种矛盾、困苦和疑难,以及这种生命中残存的尊严;同时,他也追问个人命运中的孤独和荒谬。他的小说有丰富的精神维度,也有着当代小说所少有的灵魂叙事的力度。
迟子建,女,1964年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万字,出版单行本四十余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等。
《额尔古纳河右岸》(载《收获》2005年第6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版)是一部追求史诗性的作品,它以最后一位女酋长的一天讲述了一个民族一百年的历史,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在迟子建个人创作系列中,这是一部具有全面挑战性的突进之作。
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载《钟山》2005年第3期)是迟子建2005年度的另一部优秀作品。故事虚构了一个魔术师意外死亡的故事,但作者没有渲染死亡的神秘及其细节,在她的作品中,死亡幻化为一个凄美的想象,坚忍而决绝。作家蒋子丹评论道:“这是一部文学成分比较复杂的小说,写实、浪漫、轻度魔幻的技法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但作者似乎并未在表现手法上刻意经营,精神意志的内在需求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作者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空间。这部作品唤醒了我们对魔幻现实小说的回忆。”
阿来,男,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俗称“四土”,即四个土司统辖之地。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中学教师近五年。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小说,并调到阿坝州文化局所属的文学杂志《草地》当编辑。1996年辞职,应聘至成都《科幻世界》杂志,1998年成为主编至今。1994年冬,完成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多年来,《尘埃落定》因长期畅销不衰而被出版界称为“印钞机”。
在完成《尘埃落定》之后的第11个年头,阿来推出新作《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发生在一个叫机村的藏族村庄里的六个故事,主要人物有近三十个。故事由《随风飘散》和《天火》两部分组成,《随风飘散》写了私生子格拉与有些痴呆的母亲相依为命,受尽屈辱,最后含冤而死;《天火》写了在一场森林大火中,巫师多吉看到的文革中周围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
毕飞宇,男,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做过教师、新闻记者,现任江苏某文学期刊编辑。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出版有《毕飞宇文集》四卷、《玉米》、《那个夏季,那个秋天》、《上海往事》、《沿途的秘密》、《好的故事》及二十多部中短篇小说选本,共250余万字。代表作有《是谁在深夜说话》、《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等。
与《玉米》一样,《平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版)的故事也发生在王家庄。端方高中毕业,回到了王家庄。沉重得近乎残酷的农活给了他第一个下马威,但端方天生是个不服输的人,通过自虐式的劳作,他获得了乡亲们的喝彩。但青春期特有的骚动并没有因为身体的疲惫而消减,在收获的季节,端方找到了他的爱情,地主的女儿三丫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三丫的出身使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三丫选择了死亡。被爱情抛弃的端方变成了一头真正意义上的独狼,他在王家庄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在1976年的平原上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评论家洪治纲认为,《平原》以异常质朴的叙事话语,深入到中国乡村社会的肌理之中,在展现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农民奇特生存形态的同时,精妙地叙写了乡村青年的冲动、焦灼、困厄和迷惘,凸现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伦理之间无法协调的尴尬。它既是一曲青春的挽歌,又是一次历史的深度拷问。李敬泽更是将毕飞宇赞誉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具魅力的叙事者之一。
蒋韵,女,1954年3月生于山西太原,1970年至1977年太原建筑材料厂当水电安装队工人;1978年至1981年太原师专中文系上学;1981年至1992年太原师专中文系、艺术系任教;1992年至今太原文联专业创作。1979年发表处女作《我的两个女儿》,至今已出版、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二百多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红殇》,少儿长篇小说《闪烁在你的枝头》、《谁在屋檐下歌唱》,小说集《失传的游戏》、《现场逃逸》,散文随笔集《春天看罗丹》等。
《隐秘盛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讲述了三个爱情故事:七七级大学生潘红霞一生坚守隐秘的爱情,无怨无悔;乡村姑娘拓女子以命相博,不屈不挠;“现代女子”小米在生命绝处因爱重生。作者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创造了非凡的爱情神话。小说写尽爱情中的深挚、疼感、克制中的绝望和无望中的尊严:“尘世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以神的完美方式来爱一个人。隐秘盛开,那寂静中难以抑止的激情……他们是爱的天才。”
小说探讨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爱情能不能成为一种信仰?并通过三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这样一种久违的浪漫叙述,对“古典的爱情原则”理直气壮地坚守,使这部作品在当下的出现如同异数一般,像一枝遗世独立的玫瑰,在人们心灵的深处隐秘盛开。
撰稿: 黄长怡
往届回放:
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http://cul.sina.com.cn/focus/2005hywx/
http://culture.163.com/editor/news/050117/050117_108155.html
http://cul.sina.com.cn/focus/2005hywx/
http://culture.163.com/editor/news/050117/050117_108155.html
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http://culture.163.com/editor/040106/040106_81540.html
http://culture.163.com/editor/040106/040106_81540.html
一、2002年度小说家 韩少功
授奖词:
韩少功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的死结中突围,这迫使他的写作必定更多地关注被压抑和被遮蔽的生活真相。他一次次的勇敢探索,一次次地突破语言和文体的边界,似乎就是为了追问,在现有的语言未能抵达的地方,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精神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状。韩少功把写作变成了一种高难度的自我较量,他用语言反抗语言,用具象反抗概念,背后却在找寻语言与内心焦虑之间的秘密通道。他的写作已经成了文体变革和精神探索的象征,这个象征,因为有了2002年度出版的《暗示》,开始初具经典的意义。
二、2003年度小说家
授奖词:
韩东的诗歌简约而精粹。他的小说承传了这一品质,并延伸了他的写作理想。他通过对陈旧传统的自我断裂,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成功地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场域。他的小说意韵深长,读之却极为平淡;他的语言干净、节制,却显得过于单纯。这些特点,经常使他优秀的文学气质不经意地淹没于时代的喧嚣之中。2003年度出版的《扎根》也面临着这样的命运。在这部绵密而沉静的作品中,历史和记忆,现实和虚构,小事和大时代,轻与重,经由韩东不动声色的叙述,呈现出了另一种异端的面貌,细心的读者自能从中读出一种内在的震撼,但没有足够耐心的人却未必能真正理解。韩东的不同凡响之处也许正在于此:于细微处见真情,于轻松中见沉实,于冷静中尽显温暖和坚韧。
三、2004年度小说家 林白
授奖词:
林白是当代中国女性经验最重要的书写者之一。她的小说独异而热情,她的语言自由而妖娆。她多年来的写作实践,一直在为隐秘的经验正名,并为个人生活史在写作中的合法地位提供新的文学证据。她对自己所创造的盛大而丰盈的内心景观,深怀变革和扩展的愿望,她近年的写作也因接续上了一种朴素、复杂的现实情怀,得以进入一个更为广大的人心世界。她在2004年度发表的《妇女闲聊录》,有意以闲聊和回述的方式,让小说人物直接说话,把面对辽阔大地上的种种生命情状作为新的叙事伦理,把耐心倾听、敬畏生活作为基本的写作精神,从而使中国最为普通的乡村生活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被这些真实的声音所重新塑造。
注:[授奖词]均由谢有顺执笔撰写
前一篇:“2005年度诗人”提名
后一篇:“2005年度杰出作家”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