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谢有顺简历照片著作列表 |
分类: 谢有顺简历 |

谢有顺(由于坚摄于澳门某小街)

谢有顺(由朋友摄于安徽歙县)

谢有顺(由徐德明教授摄于台湾林语堂纪念馆)

谢有顺(由陈黎摄于昆明。)

谢有顺(由储粲粲摄于广州。)

谢有顺(由徐敬亚摄于云南会泽。)

谢有顺(何人何地摄,不详。)

谢有顺(由陈朝华摄于英国街头。)
谢有顺简历:
简约版(供媒体朋友们使用,以此为准,减少向我索要的麻烦):
详细版(来源于中山大学网页):
谢有顺教授,男,1972年8月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先后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一级作家。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与批评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会主任等。
曾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意大利、以色列及台、港、澳地区开会、访问、讲学。
主要学术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兼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
本 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专题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研究、当代文学思潮、文学与电影、金庸小说研究
硕士生: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
●《我们内心的冲突》(广州出版社,2000)
●《活在真实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我们并不孤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话语的德性》(海南出版社,2002)
●《身体修辞》(花城出版社,2003)
●《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先锋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此时的事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文学的常道》(作家出版社,2009)
●《文学的路标:1985年后中国小说的一种读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被忽视的精神: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一种读法》(吉林出版集团,2009)
●《从密室到旷野: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转型》(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
●《文学新人类》(四卷,珠海出版社,1999)
●《呈现——女性写作书系》(三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爱情档案·当代小说丛书》(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977—2002中国优秀中篇小说》(两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中国中篇小说选》(花城出版社,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每年各出一卷,)
●《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第一辑,四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优雅的汉语》(三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作者作品集》(六卷,华艺出版社,2005)
●《一生的阅读珍藏》(三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第二辑,三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
●乡土的哀歌 《文学评论》2015年1期
●“70后”写作与抒情传统的再造 《文学评论》2013年5期
●如何批评,怎样说话?——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
●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文学评论》2009年1期
●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 《文学评论》2007年1期
●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 《文学评论》1994年3期
●不读“文化大散文”的理由 《新华文摘》2003年1期全文转载
●批评应“挟着风暴和闪电” 《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全文转载
●关于今日批评的答问(对话) 《南方文坛》199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0年全文转载)
●现实主义者王十月
●迟到的批评(与南帆对话)
●重返“孤独的个人”——写在2004年的小说随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
●重塑灵魂关怀的维度——构建一种新的文学伦理 《文汇报》2005年7月31日(《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
●“70后”写作与抒情传统的再造 《文学评论》2013年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2期转载)
●如何批评,怎样说话?——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
●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文学评论》2009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5期转载)
●苦难的书写如何才能不失重?——我看汶川大地震后的诗歌写作热潮
●十部作品,五个问题 《南方文坛》2001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12期转载)
●乡土资源的叙事前景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5期转载)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6转载)
●批评如何立心——读胡传吉的文学批评所想到的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转载)
●史铁生:一个尊灵魂的人
●历史碎片中的生命凝思——读袁敏的《重返1976》
●贾平凹小说的叙事伦理
●如何批评,怎样说话?——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
●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文学评论》2009年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7期转载)
●分享生活的苦——郑小琼的写作及其“铁”的分析 《南方文坛》2007年4期
●短篇小说的写作可能性——以几篇小说为例
●小说的物质外壳:逻辑、情理和说服力 《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7期转载)
●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 《文学评论》2007年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4期转载)
●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9期转载)
●先锋文学并未终结——答友人问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5期转载)
●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兼谈东西的《后悔录》 《南方文坛》2005年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10期转载)
●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12期转载)
●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1期转载)
●消费时代的暖色幽默——《桃李》与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型 《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10期转载)
●从新的真实出发 《文艺报》2002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12期转载)
●文学身体学 《花城》2001年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4期转载)
●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 《钟山》2002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3期转载)
●十部作品,五个问题 《南方文坛》2001年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3期转载;《中华文学选刊》2001年1期全文转载)
●诗歌在前进 《山花》2000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6期转载)
●内在的诗歌真相 《南方周末》1999年4月2日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7期转载)
●不信的世代与属魂人的境遇——论北村小说的人学立场 《作家》1996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2期转载)
●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格非的《欲望的旗帜》 《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6期转载)
●历史转折期知识分子的文化定位问题(与南帆等人对话) 《上海文学》1995年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7期转载)
●关于世纪末文学的对话 《文论报》1995年7月1日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8期转载)
●旧小说与想象的可能——对刁斗小说的简单描述 《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9期转载)
●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 《文学评论》1994年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
●重返伊甸与反乌托邦——论先锋小说的转型 《花城》1994年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
●先锋性的萎缩与深度重建——评北村的《施洗的河》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
●绝望:存在的深渊处境 《文艺评论》1993年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转载)
●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余华《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转载)
●只有创造的文学,才是有价值的文学 《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转载)
●对人心和世界的解析——以新世纪散文为例 《文艺争鸣》2007年6期
●追问诗歌的精神来历——从《出生地》一书谈起 《文艺争鸣》2007年4期
●走向美学的途中 《文艺争鸣》2000年5期
●神圣的背面——王彪小说中的末世图景
●《傻瓜的诗篇》的意蕴分析》
●走向“综合”的诗
●史铁生:一个尊灵魂的人
●终归是无处还乡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的变道与常道
●中国当代文学的有与无
●每个作家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序
●对话比独白更重要
●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 《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5期
●小说的物质外壳:逻辑、情理和说服力
●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3期
●批评的觉悟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2期
●重申长篇小说的写作常识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1期
●比权力更广大的是人心——我读范小青的《女同志》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6期
●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5期
●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种读解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4期
●先锋文学并未终结——答友人问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经验必须被存在所照亮——读艾伟的小说所想到的 《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5期
●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6期
●话语喧哗背后的心灵事变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1期
●现实主义是作家的根本处境 《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
●物质生活及其幻觉——朱文颖和她的《高跟鞋》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6期
●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我读莫言的《檀香刑》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5期
●一九五七年的生与死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3期
●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词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3期
●东北在素素的心中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2期
●词语的冲突及其缓解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1期
●从理想国的梦中醒来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4期
●散文的命运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1期
●回到事物与存在的现场——于坚的诗与诗学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4期
●贾平凹的实与虚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2期
●羽蛇的内心生活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1期
●大师没有现身 《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6期
●智者的理论——孙绍振的思想风度
●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格非的《欲望的旗帜》
●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我读迟子建的小说
●大地乌托邦的守望者——从《柏慧》看张炜的艺术理想
●旧小说与想象的可能——对刁斗小说的简单描述
●历史时代的终结:回到当代——转型期的先锋小说
●先锋性的萎缩与深度重建——评北村的《施洗的河》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5期
●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余华《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2期
●沉默与发声——李德南的学术印象
●他关注沉默的大多数——柳冬妩和他的《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
●另一种声音 《南方文坛》2013年4期
●批评如何立心——读胡传吉的文学批评所想到的
●土地对人心的养育——读关仁山的《麦河》
●苦难的书写如何才能不失重?——我看汶川大地震后的诗歌写作热潮
●分享生活的苦——郑小琼的写作及其“铁”的分析 《南方文坛》2007年4期
●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论李静的写作,兼谈一种批评伦理 《南方文坛》2006年5期
●发现生活的地基——我读胡廷武的《九听》 《南方文坛》2006年1期
●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兼谈东西的《后悔录》 《南方文坛》2005年4期
●接近那些复杂的灵魂——《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序 《南方文坛》2005年1期
●经验已经贫乏 《南方文坛》2004年第3期
●消费时代的暖色幽默——《桃李》与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型 《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诗歌是不知道的,在路上的 《南方文坛》2003年5期
●文学:坚持向存在发问 《南方文坛》2003年3期
●创造是知识分子的灵魂 《南方文坛》2003年2期
●发现人类生活中残存的善——关于铁凝小说的话语伦理 《南方文坛》2002年6期
●批评的野心 《南方文坛》2001年4期
●真正的写作都是后退的 《南方文坛》2001年3期
●走下神坛的“梦之队”
●十部作品,五个问题 《南方文坛》2001年1期
●批评对什么有效 《南方文坛》1999年5期
●奢侈的话语 《南方文坛》1999年5期
●关于今日批评的答问(对话) 《南方文坛》1999年第4期
●集体话语的限度 《南方文坛》1999年2期
●吴玄专辑·文学叛徒吴玄
●诗人何大草
●现实主义者王十月
●青年作家金仁顺
●记忆守护者雷平阳
●写作不仅要与人肝胆相照,还要与时代肝胆相照
●接通更广大的精神视野——几部长篇小说的阅读笔记
●恢复诗歌的精神重量
●新媒体时代的女性散文
●神学的当代面貌
●重写爱情的时代
●救赎时代——北村与先锋小说
●绝望:存在的深渊处境
●缅怀先锋小说
●贾平凹小说的叙事伦理
●以实事照见人生的底色——读贾平凹的《祭父》
●权力镜像中的人心——读王跃文的小说
●散文写作要有精神根据地——从谢宗玉的散文谈起
●退守于文学之中
●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
●迟到的批评(与南帆对话)
●谁在建构真正健全的岭南
●倾听一座山的生命低语
●诗歌衰落不利于国人心灵培养
●岭南的文化底色
●爱心的苏醒——评《我因思爱成病》
●好的散文翻译心声
●中国文化的当下处境
●文学批评的现状
●文艺复兴与文学学习
●想念一种有感而发的诗歌
●中国文化的现状和走向:一次演讲
●文学面对的永远是基本的事物
●危机时代的文化机遇
●人心的省悟
●关于文学的几封信
●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关于文学写作的一次讲演
●消费社会的叙事处境
●写作是身体的语言史
●叙事也是一种权力——中国当代小说的话语变迁
●文学身体学 《花城》2001年6期
●有他,我们并不孤单
●怯懦在折磨着我们
●我们时代的恐惧与慰藉
●重返伊甸与反乌托邦——论先锋小说的转型
●这一代的爱情美学
●人不是一根消化管道
●烦恼在折磨着我们
●与虚无相遇——我读韩东的小说
●先锋小说再崛起的可能性
●在此时,理解历史——以张加强的散文为例
●真实在折磨着我们
●诗歌与什么相关
●谁在伤害真正的诗歌
●先锋就是自由
●当格瓦拉已成往事
●历史中的心事:读欣力
●身体伦理的变迁
●朋霍费尔的遗产
●文学写作的精神通孔
●诗歌在疼痛
●文体革命的边界
●再度先锋——一个作家与一个问题
●长篇小说写作的基本问题
●写出可以信任的善和希望
●我们时代的心灵史
●精神困境的寓言
●写作只服从于内心的需要
●女性写作新的难度
●说出自己内心的话语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当代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抒情性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存在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精神性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冲突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勇气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真实(上)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真实(下)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朴素
●谢有顺专栏:写作的恐惧
●谢有顺专栏:写作的难度
●谢有顺专栏:写作与意义问题
●谢有顺专栏:写作是信心的事业
●谢有顺专栏;我们的怯懦与贫困
●谢有顺专栏:沉默或者觉悟
●谢有顺专栏:闭抑的文学和精神
●谢有顺专栏:我们批评什么
●谢有顺专栏:抵制谎言
●谢有顺专栏:失语和命名的困难
●谢有顺专栏:批评的智慧
●谢有顺专栏:写作与什么相关
●谢有顺专栏:人为什么恐惧
●谢有顺专栏:传媒时代的文学空间
●谢有顺专栏:序跋二题
●谢有顺专栏:诗歌内部的真相
●谢有顺专栏:失眠的内心
●谢有顺专栏:先见鲁迅
●谢有顺专栏:阿道夫·艾希曼的良心
●谢有顺专栏:通向网络的途中
●谢有顺专栏:写作不是养病的方式
●谢有顺专栏:批评焦虑的缓解
●谢有顺专栏:为破败的生活作证——陈希我小说的叙事伦理
●谢有顺专栏: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
●谢有顺专栏:对人心世界的警觉——〈尴尬风流〉的叙事伦理
●谢有顺专栏:重申文学的信念
●谢有顺专栏:为一种写作耐心作证
●谢有顺专栏:“他在,就还不完全的黑暗”——为巴金逝世一周年而作
●谢有顺专栏:重申灵魂叙事
●谢有顺专栏:小说写作的专业精神
●谢有顺专栏:短篇小说的写作可能性
●文学与人生的精神遇合——评於可训的《王蒙传论》
●谢有顺专栏:小说写作的几个关键词
●谢有顺专栏:小说所共享的生命世界
●谢有顺专栏:小说的雅俗调适
●谢有顺专栏:小说叙事的伦理问题
●谢有顺专栏:小说是生命的学问
●谢有顺专栏:乡土资源的叙事前景
●谢有顺专栏:内在的人
●谢有顺专栏:莫言获奖的文学思考
●谢有顺专栏:内在的经验
●谢有顺专栏:谈谈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观
●2010年,论文《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0年,《如何批评,怎样说话?——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一文获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文联主办)
●2010年,论著《文学的常道》、《被忽视的精神》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
●2008年,获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基金会主办)
●2001年,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
●2006年,论著《先锋就是自由》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0届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
●2005年,《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等系列论文获“中国青年作家批评论坛·2005年度青年批评家奖”(《人民文学》、《南方文坛》主办)
●2005年,《文化大散文的精神困境》一文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中国散文学会主办)
●2005年,《消费社会的叙事处境》一文获第三届“广东文学评论奖”(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
●2005年,《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一文获“《南方文坛》2005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4年,《叙事也是一种权力——中国当代小说的话语变迁》一文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文联主办)
●2003年,《文学身体学》一文获第二届“广东文学评论奖”(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
●2003年,《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1年,《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词》一文获“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东省文联主办)
●2001年,文学评论集《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获第十三届“广东省新人新作奖”(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
●2001年,《十部作品,五个问题》一文获“《南方文坛》2001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1年,《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词》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0年,《散文的命运》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度优秀论文奖”
●1999年,《贾平凹的实与虚》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度优秀论文奖”
附录:
http://chinese.sysu.edu.cn/Pers/Xdwx/xiey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