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没有霸道总裁

标签:
it文化东北人霸道总裁东北 |
分类: IT业界 |
知乎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没人写东北人是霸道总裁的小说?”
回答当然是走娱乐路线为主,比如把各种经典对话里的台词,换成了东北味儿十足的方言来表述,一股撸串味道直冲脑门。
更有好事者展开脑洞,说这是方言问题,并直指“凡是方言特色浓厚的地区,都不适用于表述霸道总裁”。
此言当然差矣,显然回答者年幼无知,并不知道霸道总裁本来就是以广东方言、上海方言为蓝本的。
言归正传,为什么在文艺作品里,东北就没有霸道总裁的形象呢?
一、重权轻商
要了解中国的区域文化,有几种可以参考的道具,最常见的就是酒和茶。
要说最能喝酒的省份,东北、西北、山东、江苏各有千秋,互有不服。
但这种不服其实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既不能说明身体倍儿棒,也不能说明为人豪爽。
因为,目前流行于社会的“酒文化”,在建国之前并不存在,中华传统的酒桌,是行酒令模式,相当的文雅,没有点儿文采都坐不到酒桌上。
即便乡下人喝酒,如孔乙己之类于掺水的酒铺,也是各自拿一碗自己喝,不存在推杯换盏的豪饮,毕竟喝酒是个花钱奢侈的事情。
现在的酒桌文化,是建国以后形成,来自于部队文化。
上级让下级干一杯,此时要表达的是听话。
下级主动敬酒替酒,此时要表达的是忠诚。
所谓酒品见人品。
由此,在酒文化盛行的区域,奉行的是官本位,以及以此为核心的等级秩序。
在这种区域里,会有白道,会有黑道,唯独不会有商道。
二、果子效应
事实上,从闯关东年代起,东北就不乏积极正面的商人形象。
但是一个区域的标签,需要由文化,特别是文艺作品来进行包装宣传,也就是企业常说的PR。
无数次官方和民间的努力,都没有取得期望中的成功,最后,东北的印象被赵本山大叔成功定义。
市场营销学里有个“果子效应”,即消费者相信,如果在一棵果树上摘下的一颗果子是甜的,那么这棵树上其余的果子也都会是甜的。
赵本山成功的让全国人民相信东北人都是操着土味口音,个个都会二人转,家家都会弄烧烤。
再加上一些从来没去过东北的所谓媒体段子手:重工业烧烤,轻工业喊麦,就成了新时代东北经济的定义。
三、金矿保安
霸道的前提是经济,东北缺这个。
“投资不出山海关”,是投资界为了博取眼球的一句话,不用当真。
看一下生产四要素,东北的现状就不奇怪了。
土地:国有大企业为主
人口:国企职工为主
资金:国有财政为主
组织:政企不分为主
这种只能靠政策来分配资源的地区,基本只能“等靠要”。
每个东北发生的“总裁级”事件,都能很快发掘出后面的背景势力,人民就是守着金矿当保安,吃喝无忧,总裁梦就算了。
尾声:
2009年,著名民企建龙集团重组通化钢铁集团,因为时遭职工反对,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军被当场围殴致死,黯然撤出。
葵花药业董事长能杀妻,獐子岛的扇贝会逃跑,毛振华的亚布力能成谜,市场营销有个重要鸿沟,就是“本地化”,想在东北做商业,你还真霸道不起来。
----欢迎留言,感谢关注----
作者:张栋伟(市场营销专家、资深互联网人士、“酷实习”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