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宣布将推出电子书服务(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489),以便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确立自己的地位。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战略极其正确的抉择。
但是,正所谓细节确定成败,路线决定执行。
从目前的表象看,当当网所将提供的内容,是市面上流通的书籍的电子版,仿效亚马逊(Amazon)、Barnes
& Noble
或Libri等图书经销商的业务模式,即主要通过销售电子书(而非电子阅读设备)赚钱。
但是目前正在提供类似方式内容的盛大文学,正在苦于与盗版做斗争。中国盗版现象如此是普遍和谐,再加上百度、谷歌这类从不作恶的公司以越来越先进的技术方式来索引,如果指望能从书籍的销售中获利的话,那我想当当网无需推出电子书,之前的业务就应该已经足够盈利了。
盗版的动力,无非是一次性成本投入,无限次零成本复制所带来的暴利---深受其害的包括图书、电影、电脑软件。
这些内容都有一个普遍共性:单位获取成本较大(有利润空间)、销售周期较长(有市场空间)、用户属性非个性(销售对象庞大),因此文盲都可以销售,支撑起了庞大的盗版市场。
但是报纸期刊,则完全不同。他的价格低廉有限(1元-10元不等),生命周期极短(报纸1天为主,刊物1周为主),读者或者是追求时效(报纸)、或者是特定的群体(周刊)。这样的投资回报比,完全不符合盗版市场的需求。所以,电子报目前是中国移动较大的增值业务,各报社主动将报纸的电子版放在网上,都鲜有人去复制传播。而杂志刊物只要成为“过刊”(下一期出版日),则价格就成为按斤论价。
所谓电子书,就是数字发行,其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快速发行的时效性,以及自主选择的海量内容超市,是最吻合报纸期刊发型模式的内容。
2009年,全年共出版图书30.2万种,总印数70.4亿册(张),而同年出版报纸1937种,总印数439.1亿份;出版期刊9851种,总印数31.5亿册。相比于图书,报纸期刊的内容供应更为丰富,持续消费或者叫反复消费的特征更为明显!
希望当当网,以及诸多电子书行业的企业,认真检视一下内容策略。无论是中国移动,还是腾讯,都是喜欢“年费用户”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