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心理定律之【酸葡萄效应】

标签:
心理效应留学酸葡萄效应酸葡萄心理教育 |
分类: 经典理论分享 |
http://s10/middle/5937cb62taad5c7788959&690
所谓酸葡萄效应,是指当一个人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接受现实。这是一种心理防卫,但过多应用就会产生很多副作用。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很好地描述了酸葡萄效应:
在枝繁叶茂的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硕大的葡萄,绿的如翡翠、紫的像玛瑙,葡萄上面还有一层薄薄的粉霜。望着这些熟透了的葡萄,谁都想摘一挂尝尝。
有只狐狸一点东西都没吃,肚子已经饿得咕咕直叫,它走到葡萄架下,发现了诱人的葡萄,口水马上就流出来了。可葡萄架太高了,狐狸够不着,怎么办呢?聪明的狐狸很快就想到了办法,它向后退了几步,鼓足了劲,猛地跃起,可惜,还是差了半尺。
再来一次。狐狸决定再试试看,可是它越调越累,越跳越低,最后实在跳不动了。面对可望不可及的葡萄,狐狸难免有些失落,"唉!"狐狸叹了口气。忽然,它笑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那葡萄看着是很诱人,但说不准是生的,又酸又涩呢。幸亏没吃到嘴里,不然我会难受死的,哼,这种酸葡萄,就是送给我吃,我也不愿意吃。"于是,狐狸在自我安慰中高兴地走开了。
这则寓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当工作、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出现困难和挫折时,人的内心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解脱紧张状态、恢复心理平衡和稳定的适应性倾向。
正如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得不到葡萄就贬损葡萄,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功能,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酸葡萄心理效应"。即用自己能够接受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以避免心理上受到更严重的打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阿Q精神"。
酸葡萄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1:适度安慰,让烦恼远离自己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狐狸的境遇,也会产生狐狸的心态,当遭遇挫折时,为了不让自己那么难受,就找一些理由来丑化未能得到的东西。
有个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考取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就安慰自己说:"名牌大学也没什么好的,那里竞争太激烈,说不定老师不会把我放在眼里,而且如果不拼命学习,就跟不上整体步调。而在一般大学学习,我稍微努力一点,就能脱颖而出,到时候老师器重我,同学们欢迎我,那该多好啊。"
每个人都有酸葡萄心理,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遭遇挫折的时候,都有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就只能改变心态,更好地接受现实。因此,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为了保护自尊心和面子,就编造一些"理由"来安慰自己,以消除受挫感和失落感,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有一名职员在竞争部门经理一职的过程中落选了,心里有些失落感,连续几天都闷闷不乐,可是突然他想到:"职务越高,责任越大,压力也越大,我当个普通员工多逍遥自在啊,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一想,他情绪很快就平稳了,不再为落选而烦恼。
酸葡萄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卫功能,它的确能帮我们更好接受现实、适应生活,让我们更好地摆脱烦恼,过得更快乐一些。因此,当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挫时,要学会聪明地安慰自己,不要钻牛角尖,不要固执地认为自己不行,而要及时找到值得自己引以为傲的优点,使自己快点摆脱不良的心理。
在下棋的时候,小王因一着不慎败给了对手,虽有失落,但很快他的情绪恢复了平静。他自言自语道:"哎,刚才我想别的事情去了,要是我好好下,怎么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
不管小王是不是犯了低级错误,事实已经发生,就应该接受。想让自己体面地下台阶,就得给自己找个情有可原的理由,这就是酸葡萄心理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不必拿别人的优点来对比自己的缺点,而要时常拿自己的优点对比他人的不足。这样做并不是蔑视对方,而是对自己的肯定,给自己一个无需羡慕别人的理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没必要给自己找打击。
启示2:让心灵在安慰中减压
是人们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作为一种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御形式,无论是其中的"酸葡萄"效应还是"甜柠檬"机制,当学生尤其是好胜心过强的学生受到挫折后,适当地应用,能减轻心理压力。
婷婷患有肺炎,一边上学,一边接受治疗。可是她争强好胜,每次学校、班级组织活动,她都积极参加,还获得不少奖项。但在连续两次考试中,婷婷的成绩都不理想,这对她产生了不小打击,她甚至认为自己不行了。于是,考试前焦虑,睡不着觉,考试时紧张发慌,生怕考不好,结果可想而知,她的成绩每况愈下。
婷婷的爸爸为此很着急,孩子身体本来就不好,如果这样折腾下去,后果会很严重,为此,四处找人帮忙。在一位教心理学的老师的建议下,婷婷爸爸通过以下的办法缓解了婷婷的心理压力:
首先,爸爸祝贺婷婷在学期初的优异表现,说她领先于众多的同学;接着,爸爸又跟婷婷说:"现在,把身体养好,把心理素质训练好是最重要的,不要太看重考试成绩,等你恢复健康了,你很容易赶上大家。"在爸爸的多次劝慰下,婷婷认识到自己发挥不好是有原因的--身体不好,于是心理压力得到了缓解,脸上洋溢着微笑,不久后她就摆脱了考试焦虑症。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经常向孩子强调竞争、强调分数、强调获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积极进取,但有时候也会让孩子稚嫩的心不堪重压,当孩子因为挫折和失败导致心理不安、紧张时,为了避免孩子的情绪恶化,陷入消沉的负面情绪中,家长有必要运用酸葡萄效应帮孩子缓解压力,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孩子及时调整心态,确立下一个前进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启示3: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贬损他人
酸葡萄效应是一种自我防卫的心理,适当运用这种心理对缓解压力、快乐生活都有好处。但是,如果沉溺其间,就会对生活产生副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总是为自己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待遇寻找理由,这就违背了尊重事实的原则。有时阿Q为了自我安慰甚至会诋毁别人,这就伤害了别人。用这般心态去为人处世,难免会让人反感。
无论是处理自己的事情,还是作为家长教育孩子,我们都必须学会尊重事实。找理由安慰自己可以,但不应贬损他人,伤害他人。如果过分为了自己开脱,就可能导致责任感缺失,进取心丧失,导致个体自我萎缩,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有位教师表示,他们班的大多数男生乐观开朗,平时经常运用"酸葡萄效应",为自己的失败采取"阿Q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由于运用过度,导致有些同学缺乏进取心,在挫折面前,有些同学用似是而非的理由责怪别人,有的还无中生有为自己开脱。
这位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学校进行流动红旗评比时,经常花落他家。在班会上,有的同学没有找自身的原因,竟然还说学校领导包庇某班、某班的老师贿赂学校领导……这无疑是一种不良风气,如果让它滋生,必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利。
想要抑制这种不良心理,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优势大于别人,以此来保证自己更有竞争力,但是缺陷每个人都有,是不可回避的,如果一味强调自身的优势,而不客观看待自己的不足,就意味着没有自知之明,这样就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全面、合理地认识自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其实,不只是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时候成人也有这种毛病。正所谓"睁眼看外面的世界"很容易,"静心看自己的世界"却有点难,或许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或"当局者迷"。想要避免这种自欺欺人的意识不断蔓延,就必须勇敢地走出"此山",经常自我反省,或以他人的眼光来看自己,通过对"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的不断自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所谓酸葡萄效应,是指当一个人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接受现实。这是一种心理防卫,但过多应用就会产生很多副作用。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很好地描述了酸葡萄效应:
在枝繁叶茂的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硕大的葡萄,绿的如翡翠、紫的像玛瑙,葡萄上面还有一层薄薄的粉霜。望着这些熟透了的葡萄,谁都想摘一挂尝尝。
有只狐狸一点东西都没吃,肚子已经饿得咕咕直叫,它走到葡萄架下,发现了诱人的葡萄,口水马上就流出来了。可葡萄架太高了,狐狸够不着,怎么办呢?聪明的狐狸很快就想到了办法,它向后退了几步,鼓足了劲,猛地跃起,可惜,还是差了半尺。
再来一次。狐狸决定再试试看,可是它越调越累,越跳越低,最后实在跳不动了。面对可望不可及的葡萄,狐狸难免有些失落,"唉!"狐狸叹了口气。忽然,它笑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那葡萄看着是很诱人,但说不准是生的,又酸又涩呢。幸亏没吃到嘴里,不然我会难受死的,哼,这种酸葡萄,就是送给我吃,我也不愿意吃。"于是,狐狸在自我安慰中高兴地走开了。
这则寓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当工作、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出现困难和挫折时,人的内心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解脱紧张状态、恢复心理平衡和稳定的适应性倾向。
正如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得不到葡萄就贬损葡萄,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功能,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酸葡萄心理效应"。即用自己能够接受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以避免心理上受到更严重的打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阿Q精神"。
酸葡萄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1:适度安慰,让烦恼远离自己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狐狸的境遇,也会产生狐狸的心态,当遭遇挫折时,为了不让自己那么难受,就找一些理由来丑化未能得到的东西。
有个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考取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就安慰自己说:"名牌大学也没什么好的,那里竞争太激烈,说不定老师不会把我放在眼里,而且如果不拼命学习,就跟不上整体步调。而在一般大学学习,我稍微努力一点,就能脱颖而出,到时候老师器重我,同学们欢迎我,那该多好啊。"
每个人都有酸葡萄心理,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遭遇挫折的时候,都有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就只能改变心态,更好地接受现实。因此,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为了保护自尊心和面子,就编造一些"理由"来安慰自己,以消除受挫感和失落感,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有一名职员在竞争部门经理一职的过程中落选了,心里有些失落感,连续几天都闷闷不乐,可是突然他想到:"职务越高,责任越大,压力也越大,我当个普通员工多逍遥自在啊,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一想,他情绪很快就平稳了,不再为落选而烦恼。
酸葡萄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卫功能,它的确能帮我们更好接受现实、适应生活,让我们更好地摆脱烦恼,过得更快乐一些。因此,当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挫时,要学会聪明地安慰自己,不要钻牛角尖,不要固执地认为自己不行,而要及时找到值得自己引以为傲的优点,使自己快点摆脱不良的心理。
在下棋的时候,小王因一着不慎败给了对手,虽有失落,但很快他的情绪恢复了平静。他自言自语道:"哎,刚才我想别的事情去了,要是我好好下,怎么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
不管小王是不是犯了低级错误,事实已经发生,就应该接受。想让自己体面地下台阶,就得给自己找个情有可原的理由,这就是酸葡萄心理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不必拿别人的优点来对比自己的缺点,而要时常拿自己的优点对比他人的不足。这样做并不是蔑视对方,而是对自己的肯定,给自己一个无需羡慕别人的理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没必要给自己找打击。
启示2:让心灵在安慰中减压
是人们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作为一种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御形式,无论是其中的"酸葡萄"效应还是"甜柠檬"机制,当学生尤其是好胜心过强的学生受到挫折后,适当地应用,能减轻心理压力。
婷婷患有肺炎,一边上学,一边接受治疗。可是她争强好胜,每次学校、班级组织活动,她都积极参加,还获得不少奖项。但在连续两次考试中,婷婷的成绩都不理想,这对她产生了不小打击,她甚至认为自己不行了。于是,考试前焦虑,睡不着觉,考试时紧张发慌,生怕考不好,结果可想而知,她的成绩每况愈下。
婷婷的爸爸为此很着急,孩子身体本来就不好,如果这样折腾下去,后果会很严重,为此,四处找人帮忙。在一位教心理学的老师的建议下,婷婷爸爸通过以下的办法缓解了婷婷的心理压力:
首先,爸爸祝贺婷婷在学期初的优异表现,说她领先于众多的同学;接着,爸爸又跟婷婷说:"现在,把身体养好,把心理素质训练好是最重要的,不要太看重考试成绩,等你恢复健康了,你很容易赶上大家。"在爸爸的多次劝慰下,婷婷认识到自己发挥不好是有原因的--身体不好,于是心理压力得到了缓解,脸上洋溢着微笑,不久后她就摆脱了考试焦虑症。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经常向孩子强调竞争、强调分数、强调获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积极进取,但有时候也会让孩子稚嫩的心不堪重压,当孩子因为挫折和失败导致心理不安、紧张时,为了避免孩子的情绪恶化,陷入消沉的负面情绪中,家长有必要运用酸葡萄效应帮孩子缓解压力,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孩子及时调整心态,确立下一个前进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启示3: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贬损他人
酸葡萄效应是一种自我防卫的心理,适当运用这种心理对缓解压力、快乐生活都有好处。但是,如果沉溺其间,就会对生活产生副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总是为自己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待遇寻找理由,这就违背了尊重事实的原则。有时阿Q为了自我安慰甚至会诋毁别人,这就伤害了别人。用这般心态去为人处世,难免会让人反感。
无论是处理自己的事情,还是作为家长教育孩子,我们都必须学会尊重事实。找理由安慰自己可以,但不应贬损他人,伤害他人。如果过分为了自己开脱,就可能导致责任感缺失,进取心丧失,导致个体自我萎缩,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有位教师表示,他们班的大多数男生乐观开朗,平时经常运用"酸葡萄效应",为自己的失败采取"阿Q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由于运用过度,导致有些同学缺乏进取心,在挫折面前,有些同学用似是而非的理由责怪别人,有的还无中生有为自己开脱。
这位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学校进行流动红旗评比时,经常花落他家。在班会上,有的同学没有找自身的原因,竟然还说学校领导包庇某班、某班的老师贿赂学校领导……这无疑是一种不良风气,如果让它滋生,必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利。
想要抑制这种不良心理,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优势大于别人,以此来保证自己更有竞争力,但是缺陷每个人都有,是不可回避的,如果一味强调自身的优势,而不客观看待自己的不足,就意味着没有自知之明,这样就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全面、合理地认识自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其实,不只是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时候成人也有这种毛病。正所谓"睁眼看外面的世界"很容易,"静心看自己的世界"却有点难,或许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或"当局者迷"。想要避免这种自欺欺人的意识不断蔓延,就必须勇敢地走出"此山",经常自我反省,或以他人的眼光来看自己,通过对"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的不断自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