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过很多人,也在实际中经常应用这个理论,越用越感觉老霍真是聪明,其实职业规划非常复杂,但是人家就能用个模型简单清楚的解释清楚,最牛的是,咱岳老师也不傻,在实际应用中整合出来留学规划六边形,反复多次应用,目前随心所欲。见到一些国外教育学的教授,讨论问题的时候,都要高看咱们一眼----因为这种多角度思维的模式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估计二般或者三般人也就是能考虑一半吧,哈哈。。。。。。(自己得意一下,听说这样容易年轻)
下面是非常详细的关于霍兰德六边形理论的介绍,欢迎大家仔细研究呀。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叶弈乾)。推而论之,职业兴趣事实上就是个体力求了解某种职业或进行某种职业活动的心理倾向。
有位名人曾夸张地说过:如果人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那么,人生就是天堂。兴趣给人的活动过程带来的乐趣由此可见一斑。我想你对感兴趣的职业存在着相同程度的渴望。问题在于你感兴趣的职业是什么?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先要面对的是更为基础的问题:由于我们不可能在数以千计的职业中,去找寻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首先须将庞杂的职业归为数量有限、适合操作的职业群(这种归类与国家公布的职业分类不同),然后再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群。对于职业归类的研究,由来已久,所划分的类别当然也是众说纷纭。在我们影响比较大、且有配套的兴趣量表的,当属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L. Holland)的相关理论。
(一)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测评
1.理论概要
霍兰德对于职业选择从1959年起即做了多次大规模实验研究,著有《职业决策》(1973年)等书。其职业理论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格—职业匹配理论。在他的理论中,人格分类模式等同于兴趣分类模式,所以其人格分类也常作为兴趣分类来介绍。
霍兰德的职业理论,其核心假设是人可以分为六大类,即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职业环境也可以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各个兴趣类型的特点及较为适宜的职业环境如下:
现实型(Realistic),又译技能型。具有这类倾向的个体,属于技术与运动取向。往往身体技能及机械协调能力较强,对机械与物体的关心比较强烈。稳健、务实,喜欢从事规则明确的活动及技术性工作,甚至热衷于亲自动手创造新事物。不善言谈,对于人际交往及人员管理、监督等活动不太感兴趣。这一领域的职业有:需熟练技能方面的职业、动植物管理方面的职业、机械管理方面的职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职业、手工艺技能方面的职业、机械装置与运转方面的职业等。
研究型(Investigative),又译调查型。具有这类倾向的个体,喜欢理论思维或偏爱数理统计工作,对于解决抽象性问题具有极大的热情。他们通常倾向于通过思考、分析解决难题,而不一定落实到具体操作。喜欢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工作,不太喜欢固定程式的任务。对于人员的领导及人际交往也非情所愿,独立倾向明显。适合的有分析员、设计师、生物学家等。
艺术型(Art),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对具有创造、想象及自我表现空间的工作显示出明显偏好。他们和研究型倾向的个体相同之处在于创造倾向明显,对于结构化程度较高的任务及环境都不太喜欢,对于机械性及程式化的工作了无兴趣。也比较喜欢独立行事,不太合群。但两者所不同的是艺术倾向明显的个体好自我表现,重视自己的感性,直觉力较好,情绪变化较大。这一领域的职业有:美术雕刻以及工艺方面,舞蹈、戏剧等。
社会型(Social),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喜欢与人为对象的工作。他们通常言语能力优于数理能力,善于言谈,乐于与人相处,给人提供帮助,具有人道主义倾向,责任心也较强。习惯于与人商讨或调整人际关系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不太喜欢以机械和物品为对象的工作。适合从事咨询、培训、辅导、说劝类工作。这一领域的职业有: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方面、社会福利事业、医疗与保健方面、各种直接为人服务的和商品营销方面的职业等。
传统型(Conventional),又译事务型、常规型。具有这类倾向的个体,喜欢高度有序、要求明晰的工作,对于规则模糊、自由度大的工作不太适应。不喜欢主动决策,习惯于服从,一般较为忠诚、可靠,偏保守。与人工作中的交往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工作仔细、有毅力。对社会地位、社会评价比较在意,通常愿意在大型机构做一般性工作。相应的职业领域有:银行职员、图书管理员、会计、出纳、统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办公室职员等。
企业型(Enterprising):又译经营型。具有这种兴趣倾向的个体,喜欢制定新的工作计划、事业规划以及设立新的组织,并积极地发挥组织的作用进行活动;喜欢影响、管理、领导他人;自信、支配欲、冒险性强。他们不喜欢具体精细、或需要长时间集中心智的工作。
霍兰德所划分的六大类型,并非是并列的、有着明晰的边界的。他以六边形标示出六大类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中可以看出:每一种类型与其他类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系,大体可描述为三类:
1)相邻关系,如RI、IR、IA、AI、AS、SA、SE、ES、EC、CE、RC及CR。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的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现实型R、研究型I的人就都不太偏好人际交往,这两种职业环境中也都较少机会与人接触。
2)相隔关系,如RA、RE、IC、IS、AR、AE、SI、SC、EA、ER、CI及CS,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相邻关系少。
3)相对关系,在六边形上处于对角位置的类型之间即为相对关系,如RS、IE、AC、SR、EI、及CA即是,相对关系的人格类型共同点少,因此,一个共同人同时对处于相对关系的两种职业环境都兴趣很浓的情况较为少见。
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如具有现实型兴趣的人希望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可以最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但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一则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不多,因此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也时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组型,如RCA、AIS等;二则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据兴趣类型,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因此,职业选择时会不断妥协,寻求与相邻职业环境、甚至相隔职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个体需要逐渐适应工作环境。但如果个体寻找的是相对的职业环境,意味着所进入的是与自我兴趣完全相左的职业环境,则可能难以适应,或者难以做到乐业。
一、生涯发展与学系选择
依据生涯发展理论,个人的生涯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历程,此历程的关键在高中阶段(Ginzberg,1990;Super,1985,1990)。高中生经过长期对自己兴趣、需要及能力的了解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评估,尝试着订立自己的未来的生涯目标。
按八十四年十教育部公布的高中教育目标,以继续实施普通教育,培养健全公民,促进生涯辅导,奠定研究学术及学习专门知识基础为目的。八十九年大学联招公布之应届考生人数82,884人(大考中心,民90),约等于当年应届毕业生人数;由此可见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为高中生重要目标。
对于计划进大学的高中生而言,这时主要的生涯任务就是将原来笼统的兴趣逐渐确定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中,咬牙且要为自己做一个抉择,愿意在未来几年当中投入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进行深一层的学习(夏林清,民86)。高中生在选组与选系时的思考模式顺序可能是:1.事先认识自我的形象,2.想要从事的职业,3.想要选择的科系,4.选择入学管道,5.选组选课(陈清平,民80;区雅伦,民84),所以高中生选择学系是个人职业憧憬的一种具体表现(Apostal&Harper,1972;Hollad,1996,1973,1985,),因此,高中≡翊笱а道淌瞧渖姆⒄沟闹卮缶裨瘛?lt;br> 然而,根据郑志平(民85)的研究,有接近半数(47.3%)的高中生尚不能确定未来要就读的大学科系。而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也显示56.9%的学生是在高中毕业后才决定自己要就读的科系。很显然的,半然左右的高中生在仓促中决定其大学学系。在美国,Crites(1969),Fottleer(1980)研究显示美国约有30~50%学生,在高中时代还不清楚自己未来大学主修的选择。Hansen和Tan(1992)对153名大学生所作的研究发现仍有大约20%左右的学生未决定其主修或未来职业。可见对各国的高中生而言,选择学系均是件困难的决定。
目前大学入学所主导的高中学习环境中,大学联考采考后填志愿,考生在拿到成绩单后短短一周内面对上百个可能的学系,而后找出符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志愿序,因此造成考生焦虑压力(夏林清,民85)。金树人等(民78)一项研究发现,大一学生有57%愿意就读目前的科系,但42.2%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再选择再在就读的科系。不愿意再次选择原来系的最大理由就是所学与自己兴趣不符。
Super(1953,1957)的生涯发展理论指出生涯发展的选择是个人探索和确认自我概念的结果。人们倾向选择肯定自我形象及自我概念的结果。人们倾向选择肯定自我形象及自我概念(含兴趣、需要及能力)的职业。Holland(1996,1973,1985)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和工作环境均可分为六类: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及事务型。个人倾向选择与自己物质相似的工作环境。这些理论共同指出生涯的抉择必须植基于自我了解和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在自我了解方面,个人的兴趣和能力是学生选系时最重要的考量(郑志平,民85)。国外对高中生的研究也显示与兴趣能力是影响选课的重要因素(Holland,1996;Prediger&Brandt,1991)。一般而言,辅导员和教育者对兴趣的探索的重视甚于能力(Lokan,1994,区雅伦,民83)。
二、兴趣的意义
“兴趣”的涵意,Bingham(1937)谈到兴趣是“注意、关心的强度和满意的程度”而Strong(1943)谈了解一个人的兴趣是“什么是这个人想去做,而对这件事满意到什么程度”。
Super(1953)定义兴趣是:“它是天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另外是机会和社会评估,当人个做一件事很精熟、自己满意且受同伴赞许,结果就产生了举的形态和自我观念,当他继续做这件事且适应的很好时兴趣就维持;适应的不好时,他不会再认同另外一种兴趣形态和发展另外的自我观念”。
而Holland(1985)职业兴趣是和人格特质是相同意义的,就像是交朋友一样,品味相同、志趣相似,那就是“情投意合”。当一个人他的人格特征和某一人工作环境也有这些感受时,这就表现了这个人的兴趣和这个环境的形态适配。
从以上诸位对兴趣的看法,综合可得:它是喜欢和不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一种了解人个职业和教育行为用的媒介(Hanson,1973)。
要瞭解兴趣得面对兴趣的分类与综合,兴趣的分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由兴趣测验的题目上去做分类,另外一种就是依职业分类,把工作内容相近的组合在一起。近代的分类方法上,最爱重视的有三个人:Roe,Super
and
Holland。Roe的分类是技术、室外、科学、一般文化、艺术、服务、商业事务、组织事务等七类。Holland的六类前文已述。
二、 兴趣的评量
在生涯辅导上,兴趣量表一直是学校辅导教师最为倚重的工具,以Watkins,Campbell,&
Nieberding(1994)对全美生涯测验的使用调查,名列前茅的包括:Strong Interest
Inventory(SII;1994),Self-Directed Search(SDS;1994),Kuder
occupational Interest
Survey(Kuder;1992),它们分别为Strong\Holland与Kuder所编制。
虽然三个量表编制方式各不相同,但其核心理论皆是适配模式(Matching Model,Walsh &
Osipow,1986或称Congruece Model,Zytowski &
Borqen,1983),其核心假设为:
1.相同职业且适应良好的人有共同的心理特性。
2.个人及职业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是可测量的。
3.选择适合个人特质的工作环境,对个人最有利。
4.个人与工作的特性具时间及情境的稳定性,对几年后的预测是可行的。
三个量表的核心假设相同,不过编制的取向却不相似。Strong首创实征效标法(empirical
keying
approach),利用某特定职业与一般人在题目反应的差异性作为选择测验兴趣的选题标准是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程度以及与其他量表之相关大小,所以属于同质性量尺(homogeneous
scales)。库德兴趣量表KOIS职业量尺的得分,则是个人兴趣组型与职业团体兴趣组型的相关值。
Holland在1950年开发的研究方向,是从一个职业辅导实务的观察心得出发,而与Strong、Kuder的精准、高科技取向背道而驰。他的方向是概念性的、理论性的、与实用性的,而非心理计量性的(Borgen,1986)。他的“简单性”原则早期为学者们所排斥,今日却大受欢迎。
以上四个测验的编制虽不同,但在分数解释上晚近均采用Holland的理论,可见该理论对职业兴趣的研究有深远的影响。虽然并非所有研究结果均支持其理论,但由于其理论简单而且能加以检验,所以它仍是最有影响力的测验模式(Borqe,1980)。
Holland(1973)认为个人的职业选择为其人格的反应,而职业兴趣即人格于学业、工作、嗜好、休闲活动上的表现,因此职业兴趣师表实即一种人格测验,从职业兴趣量表上,可以反应个人的自我概念、生活目标、及至创造力等人格特质;虽然机遇因素仍有其影响作用,但一般而言,职业选择并非随意发生的事件,而是个人基于过去经验的累积,加上人格特质的影响而做的抉择,故该职业亦将吸引有相同经验与人格特质者,同一职业的工作者有相似的人格特质,对许多情境与问题亦有相近的反应;至于职业上的适应、满足及成就乃决定于其人格与该工作环境的谐和程度。基于上述观点,Holland提出四项核心假设与四项辅助假设:
(一)核心假设
1.在我们的文化中,大多数的人可区分为六种类型:实用型(realist
type)、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及事务型(conventional)。
2.环境亦可区分为上述六种类型。
3.人们寻求足以发挥其能力与技术、展现其态度与价值观,并从事适宜的问题与角色的环境。
4.个人的行为决定于其人格与环境特质之间的交互作用。
(二)辅助假设
1.各类型或环境的关系可以利用六角形的模式解释:各类型或环境间的距离与其之间的关系成反比。
2.人与环境之间,某些类型的配合情况较其他类型更为接近。譬如“实用型/研究型”相邻,其相似性就较间隔一个类型的“实用型/艺术型”间的相似性为高,些即所谓“一致性”(consistency)。
3.某些人或环境的界定较主清晰,较为接近某一类型,而与其他类型至少相似,此等情况显示其“区分性”(differentiation)良好;相反地,另一些人或环境的形态不甚清晰,可能与多种类型相近,显示其区分性较低。
4.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譬如实用型的人需要实用的环境,因为此等环境才能给予其所需的机会与奖励,这种情况即称为谐和(congruence)。类型与环境不谐和,则该环境无法配合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提供其所需的机会与奖励,譬如实用型的人在社会型的环境中即不谐和。(林幸台,民76,Holland,1985)
这六种类型和六角形的关系以其字首的英文字母标示,并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排成R-I-A-S-E-C,如图
(2-1)所示:
事务(C)
实用(R)
企业(E)
研究(I)
社会(S) 艺术(A)
图(2-1)Holland职业六大类型图
这六个类型的职业兴趣,反应出六种不同从事该类职业者的人格属性,兹列举如下:
实用型(R)
情绪内敛、有耐性、坦诚直率,宁愿行动不喜多言,喜欢在讲求实际、需要动手环境中从事明确固定的工作,依既定的规则,一步一步地制造完成有实际用的物品。对机械与工具等事较有兴趣,生活上亦以实用为重,眼前的事重对未来的想像,比较喜欢独自做事。喜欢从事机械、电子、土木建筑、农业等工作。
研究型(I)
研究型的人善于观察、思考、分析与推理,喜欢用头脑依自己的步调来解决问题,并追根究底。他不喜欢别人给他指引,工作时也不喜欢有很多规矩和时间压力。做事时,他能提出新的想法和策略,但对实际解决问题的细节较无兴趣。他不是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喜欢和有相同兴趣或专业的人讨论,否则还不如自己的看书或思考。喜欢从事生物、化学、医药、数学、天文等相关工作。
艺术型(A)
艺术型的人直觉敏锐、善于表达和创新。他们希望藉文字、声音、色彩或形式来表达创造力和美的感受。喜欢独立作业,但不要被忽略,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工作效率最后。生活的目的就是创造不平凡的事务,不喜欢管人和被人管。和朋友的关系比较随兴。喜欢从事如:音乐、写作、戏剧、绘画、设计、舞蹈等工作。
社会型(S)
社会型原人对人和善,容易相处,关心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喜欢倾听和了解别人,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别人的冲突,喜欢教导别人,并帮助他人成长。他们不爱竞争,喜欢大家一起作事,一起为团体尽力。交友广阔,关心别人胜于关心工作。喜欢从事教师、辅导、社会工作、医护、宗教等相关工作。
企业型(E)
企业型的人精力旺盛、生活紧凑、好冒险竞争,做事有计划并立刻行动。不愿意花太多时间仔细研究,希望拥有权力去改善不合理的事。他们善用说服力和组织能力,希望自己的的表现被他人肯定,并成为团体的焦点人物。他不以现阶段的成就为满足,也要求别人跟他一样努力。喜欢管理、销售、司法、从政等工作。
事务型(C)
事务型的人个性谨慎,做事讲求规矩和精确。喜欢在有清楚规范的环境下工作。他们做事按部就班、精打细算,给人的感觉是有效率、精确、仔细、可靠而有信用。他们的生活哲学是稳扎稳打,不喜欢改变或创新,也不喜欢冒险或领导。会选择和自己声志趣相投的人成为好朋友。喜欢从事银行、金融、会计、秘书等相关工作。
Holland这六种类型,代表六种不同的兴趣人格性质,它可以帮助个人了解自己对那种类型的工作较适合,同时也协助个人了解工作环境及内容。然而人不是很单纯只具备某“一”种特质或某“一”种兴趣而已,常常是同时具备两种或更多的兴趣特质;不过其中一种会最强,而其它则较弱。假如个体比较偏向其中某一兴趣类型,他的人格特征或工作性在六角形中与其相邻的兴趣类型较为相容,与其相对之类型最不相容。
虽然Holland的理论与量表广爱到各界的欢迎,但亦有不少的批评,譬如以六个类型分数中最高的前三个为个人的代码,却忽略其于三个分数所隐含的意义,而代码相同者其所属之职业相当殊异,不仅无助使用者的自我了解,且可能产生更大的混淆(Prediger,Swaney,&Mau,1993);此外,更基本的问题是前述兴趣主题评量的本质大都以心理特质做为职业分类的基础,而非工作属性相近的分类法,所得结果只能看到与个人特质有关的职业,却无法了解各个职业在整个工作世界中的地理位置与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陈清平,民82)。
基于此一观点,美国大学测验社(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ACT)的Prediger(ACT,1981)根据前人有关平面空间位置研究之基础,同时融合Roe的八个工作群与在Holland的六种职业类型概念,以“资料—构念”(data/ideas,D/I)及“人物—事物”(people/things,T/P)两个向度为轴,设计成两度空间的平面图;并将23介工作群依其所属之性质按一套换公式分别定位于图上,建构出“工作世界图”(the-world-of-work
map)(见图2-2)。工作世界图系以职业为导向,Prediger(ACT,1981)曾以同一方法,以“中性版ACT兴趣量表”(Uni***
Edition of the ACT Interest
Inventory,UNIACT)为评量工具,将34个大学科系与18个二专科系标示于“大学科系图”上,以帮助个人瞭解所有的科系与自己的关系。
区雅伦、张郁雯及刘兆明(1998)编制“大学学系探索量表”,将2401名高中生在27个系群中最高分系群为依据,将样本归类为27组,每组计算其27个平均原始分数,最后以27×27之矩阵进行了MDS分析,其结果请见图2-3。图中可分为五群,第一群是资讯、电机、数学、物理、第二群是化学及化工、第三群是生物、地科、农学、医学,第四群是建筑、设计,第五群为文史哲、外语、教育、社心、第六群为法政财金,这六群的分布,与前述的“大学科系图”与“大考中心兴趣量表学类图”彼此又叠合,也符合“资料—构念”(data/ideas,D/I)及“人物—事物”(people/things,T/P)两个向度的分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