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晚师公朱天才跟师兄弟们聚餐,席间除谈天才太极院的发展规划外,还讲到他教学体系中的一些要点。
在此略记一二:他说陈氏太极拳的基础在于三个套路,老架一路、老架二路和剑,会这三套才能被称为拳师。而在三个套路中,老架一路和剑是“功夫架”。
我问为什么剑也那么重要?他说因为剑跟老架一路一样,是练柔劲,长期练下去能真正长功夫。想起此次42发劲训练时,大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在招式中体会“慢揉快发”,注意招与招之间的转关过脉之处。
此处之“揉”与“柔”音同字不同,但其实是功夫训练中的一体两面。
慢练为柔,快发为刚。所谓柔即是在慢练中体会劲力走向、筋络变化的细微之处,把原来杂而不纯的劲练顺、练纯。
而这一练顺练纯的过程,在身体变化中则体现为“揉筋骨”,在每一式动作的慢慢拉伸与旋转中,使过去未得到充分煅炼的筋键、肌肉乃至关节之间的韧带得到拉伸,并日益坚韧。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动作从做不到位,到费劲地做到位,再轻松到位,体现出的就是“揉筋骨”的功效;而在一个发劲中,从僵劲到断劲(局部发劲)再到混身协调的整劲,其变化正是“揉筋骨”的功效。
太极拳练习的几个阶段中,从“学架子”到“顺架子”基本上是掌握套路和招式的动作框架;而到“正架子”、“捏架子”阶段,则是在掌握动作框架的基础上,体会其内部的劲力变化和协调过程。
在这个阶段就要开始由“慢柔”中体会“揉筋骨”的滴水之功。而这种“揉”与“柔”,除了体现在训练中之外,更应该形成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常听说老辈武者没事就在转手腕,或见棵树就忍不住去撞撞拔拔,其实就是这种练功生活化的表现。
昨天师公还讲了42发劲中的第三式“摘星掌”(金丝缠腕)的用法,按我的理解,实际上在“六封四闭”中的转手用法也是如此。
只有知道用法之后,才能真正明白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