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一篇
(2008-11-04 11:13: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片言录 |
绍培为其新书约小序一篇,要求500字内,如此抬举,当然从命拉:)
序曰:
在我的博客链接里,第一个就是“得道高人”王绍培的菜园,而我也跟许多常到菜园遛达的读者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绍粉”。
与普通“绍粉”不同的是,我们早在10年前就因为一段文字因缘而做了同事。但那时的我年少轻狂,对于他文字中的精彩,是随着阅历渐增之后才感受日深。
在一篇列举深圳诸多文人“第一”的博客里,绍培戏称自己为“水龙头第一”,这似乎也是许多朋友的第一印象:无论是作为尽职的媒体评论员,还是勤勉的博客写手,在他的笔下似乎没有任何题材或领域的限制,而且往往在三言两语之间让人眼前一亮,拈出人人“心中所有,口中所无”的鲜活见解。
日常聊天时,他也常常会从习见不鲜的事物中,提炼出某个意味深远的“新词”,让人突然意识到存在的另一个维度。对于作为哲学研究者的绍培来说,写作即命名,而命名的过程则是一种思维的冒险和诗意的发现。
从这个意义而言,写作中的王绍培正如他所欣赏的本雅明,是一个无法被专业化时代所归类的“文人”,“他们作为隐士、作为匿名或半匿名者构筑‘小围城’,极其罕见地发现了的化外之地。”(王绍培 《深圳城市空间的文化解读》)
“化外之地”不仅体现在空间距离,同时也呈现于时间的彼岸。在追寻“时间的还乡”旅程中,身为现代知识份子的他找到了另一个心魂之源:以“体悟”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思想“道统”。
在我看来,这一孕育了《世说新语》式审美观和王阳明式“心物论”的传统,同样也是“琐屑录”和“片言集”中那些令我回味无穷的文字源头之一。而这一写作本身,正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最好的阐释。
在哲学家面前谈论如此严肃的话题未免有些班门弄斧,而书中文字的精妙,更非我等焚琴煮鹤之辈所能穿凿附会。作为一个亲身品鉴过“母鸡”品质的食客,我只能负责任地说,千万别错过这只鸡蛋——保证不含三聚青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