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传习录 |
来自河南孟津的王铎是董其昌的下属和忘年交。和他的前辈相比,王铎更为激进,他把董其昌在书法上开启的一些风气推向极端。作为晚明书法中最有表现力的书法家,王铎喜爱充满运动感和表现力的行、草书,他曾作《草书颂》讴歌草书:
草书之始,本篆所为。鸟迹穗象,施张有宜。
简安飞扬,规动万随。握固深柢,宁极划(蠡刂)。
左之勿(歹束),右焉勿卑。缩于内毂,驰骤郁纡。
间演隶波,元气周回。迅发机赴,绝无闪揄。
高望琦岳,垂抱龙珠。扩于鸾折,睽以(虫也)瞿。
似谲仍正,疑倾终夷。将[牛]姑留,(黑主)(黑南)难尼。
狮(口后)猊怒,顿挫于诸。密阔有位,部厥(扌布)师。
纵横显伏,断绝屹(山里)。乱怫勾连,制胜(扌户乙)欹。
勿魔勿癖,缘墟临危。寻测无端,妙寓(艹此)(厂虎)。
敛魄归寂,包元一之。张芝羲献,余铲邪枝。
考古工深,袭取蹈(讠基)。骨脉凝神,妍皮罔臻。
达以天机,法忘乎法。庶无夸(田比),匆匆奚暇。
精味椒糈,勿曰幻化。空懑五悲,雾合星开。
地乳天眉,冥赏神合。略毛(马卯)骊,大哉斯道。
(疑缺一句),孕实毋虚。怡此皓首,(车取)与松期。
解者熟后,灵通经奇。浩唱举概,幽奥难知。
*[牛]为三个牛字,按森字叠。
(抄完这首诗,才发现电脑时代的现代汉语跟古典文学差别有多大。乖乖注)
王铎的《草书颂》充满了典故和隐喻,多涉“征引迂远,比况奇巧”的溢美之辞,增添了草书的神秘色彩。不过,王铎本人的某些文论,却对我们了解他思想中的草书很有助益,由于这些文论简直就象对草书而发——读者不妨把以下两段引文中的“文”字换成“草书”,似乎王铎在撰写这些文论时脑际间曾浮现出草书的形象。他这样写道:
文须(山钦)崎历落,错综参伍。有几句不齐不整,草蛇灰线、藕断丝连之妙。
文要一气吹去,欲飞欲舞,捉笔不住。何也?有生气故也。
虽说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及倪元璐的书法与风格是如此不同,但是,当我们将他们的作品与董其昌试作比较,张黄王倪之间的相似性则显而易见。董其昌的行草书字距疏朗,这四位书家书写的巨幛条幅(此为明末清初的风尚)却字距紧凑,笔势奔泻不断。董其昌的书法优雅流畅,此为帖学书法的基本特征,而他的后辈们的书法却更为跌宕、张扬、奇崛。
但这并不意味着年青一代没有受惠于董其昌。董其昌在实践与理论上的创新启发了年青一代的艺术家,他们的一些艺术尝试为更激进的变革埋下了伏笔,成为日后突破帖学美学架构的滥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