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开抄:)

(2007-07-21 09:56:42)
分类: 传习录

看了近三十年书后,几乎没有什么书会让我感到惊讶甚至敬畏了。
在我的记忆里,有三本书曾经给过我这种感觉,它们是蔼理士(后译为埃利斯)的《生命的舞蹈》、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以及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当然其他也许还有很多,但这三本书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而持久。

 

除此之外,也没有一本书能够让我在读它之前想到襟危正坐,甚至沐浴更衣的。
但《傅山的世界》似乎有这种效果:在我小心翼翼地翻完前边几页后,甚至舍不得在看过的地方折一下页,以便日后续看,而是翻出了自己很久前买回来,却几乎没有用过的一盒书签(李叔同题签),毕恭毕敬地夹在书页当中。

一本真正的好书,就应该有这样的震憾力!

 

可惜过于小心之后,读书进度却迟迟未能展开:俺平常最常用的“马桶式阅读”不能拿来看这本书,而其他的时间似乎也被乱七八糟的事分割得七零八落。
终于在今天狠下心展开一章“马桶式阅读”后,决定开始抄书。

 

免责声明:俺抄的只是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想了解该书全貌,还请各位自己去读原典,呵呵新书开抄:)

 

导言

 

以王羲之(约303-361)精致优雅的书风为核心的中国书法名家经典谱系——帖学传统,发轫于魏晋之际,在唐初蔚然成为正统。此后的一千年,其独尊的地位不曾受到严重挑战。然而,在17世纪,随着一些书法家取法古拙质朴的古代无名氏金石铭文,书法品位发生了重要变化。新的艺术品位在18世纪发展成碑学传统,帖学的一统天下不复存在。在过去三百年中,碑学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极其深厚的影响,它对中国书法史的重要性,相当于印象派绘画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

本书对17世纪中国书法的探讨,涵盖了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和问题。……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本书除采用艺术史研究最常用的风格分析外,还借鉴了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印刷文化、学术思想史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成果。

 

傅山的一生可以由明清鼎革的1644年划分为时间长度大致相当的两个阶段:晚明和清初。晚明是一个商品经济急剧扩张、思想与宗教生活走向开放、城市文化繁荣、社会阶层的界线浮动消融的时代。社会巨变促成了一个蓬勃多元的文化环境。在鼓吹探索内在真实自我的心学的鼓励以及锋芒毕露的城市文化的刺激下,晚明的一些书法家努力在艺术中追求“奇”的特质,使这一时期的一些书法作品具有表现性、戏剧性、娱乐性。随着石材的引进,文人篆刻在晚明蔚然成风。文人篆刻又刺激了书法家书写异体字的风尚。受通俗文化的影响,晚明书法家对古代书法经典的调侃和戏拟,也动摇了帖学传统的严肃性。伴随着传统经典光环的销蚀,晚明艺术潮流的多元化为一些潜流开启了发展的机会,尽管哪种潜流最终可能发展成与帖学争锋的流派在当时并不清晰。
1644年明朝的倾覆并没有令晚明的艺术实践与风格戛然终止,在新的政治环境中,晚明文化的遗响持续了一段时期。然而,重要的变化也开始出现。朝代覆没的悲剧使许多遗民文化领袖开始思考明代灭亡的原因,他们将注意力转向经史的研究,以期获得对古代典籍和历史更为准确的理解。学术风气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给予书法艺术以意义深远的影响。学者们因考证经史而研究古代的金石铭文,访碑与收集金石铭文成为学术生活的重要部分。书法家们也开始激赏金石文字的古拙质朴,晚明人士已有的对古印破损印文的兴趣,这时发展成为对古代金石文字残破古朴的书风的效仿追求。随着碑学在清代中期成为新的书法范式,晚明张扬的狂草也终于消失在已然改变的文化世界中。

傅山是兼具晚明和清初艺术风格的书法家。一方面,他是求“奇”最为激进的艺术家,是那个时代最后一位狂草大师;另一方面,他是碑学思想最早的雄辩鼓吹者。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人们在讨论碑学和帖学的关系,受晚清碑学的重要鼓吹者康有为的影响甚大。康有为认为碑学的兴起是“乘帖学之坏”。然而,最近的一些书学研究说明,不但在傅山生活的清初,帖学书法十分活跃,即使在康有为生活的晚清,为帖学传薪且有成就者也大有人在。……碑学的兴起,固然打破了帖学的一统天下,但绝不是取而代之的关系。在17世纪以后的三百多年里,两者的关系既有竞争的一面,又有交融的一面。治书法史者于此不可不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如此度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