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书《月亮上的家》是一本儿童小说,这也是我迄今为止第一本儿童小说。曾经,写一本儿童小说是我的一个梦想,在大学时代我就想做这件事,但我承认那个时候我根本做不了。当时我非常羡慕我的学姐程玮(我的链接中有她的博客地址)写了那么多那么好的儿童小说,也非常羡慕她那么出名,希望有一天能像她那样。现在,虽然我写了这本书,但我还是比较羞愧,因为我好像已经没有再写一本儿童书的热望了。而据我所知,这一行中的作家都是一写一大摞的,绝少是只写一本的。所以,我只是一个尝试而已。过两个月书应该就上市了,可以买来当礼品赠送朋友的小孩,广告语是:“就是那个张弛同学的妈妈写的哟!”至于看不看书无所谓的,看看书的封皮就很好了,因为这本书将做得很可爱。
下面把我写的这本书的《后记》贴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免费观看。

后 记
1
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喜欢看一本书的后记,更不知道有多少小读者喜欢看一本书的后记。但是我本人是非常喜欢书的前言后语的,经常是买一本书,先翻看的就是这两个部分。也许因为我对书有着特别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好的书更令我痴迷,所以我很喜欢知道一个人怎么会想起来要写这么一本书。而且,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本而不是那样的一本呢?作者有时候会在前言或者后记里交待给我们一些写作的情况,写书时的状态和感想,或许还有一些别的我们不知道也想不到的事情。当然,不少时候他们或许什么也不说,也可能说一些看起来无关痛痒的话。可是不管他们说什么,我都很有兴趣,甚至那些无关痛痒的话,也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且在我看来,越是无关痛痒,很可能越是大有深意。有一些我小时候读过的书,前言后记里的话直到今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比如我特别喜欢的法国作家圣.德克序贝里的《小王子》的序言里有这样一句“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个括号:“可惜,只有很少的大人记得这一点”。我始终记得这句话,而且,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有幸记得这一点的人(我承认在成年之后要做到这一点有时真的有点不容易),所以我写了这本《月亮上的家》。
2
有好多大人都认为孩子是无忧无虑的,孩子的生活毫无疑问是幸福快乐的,我不清楚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地想当然。我在回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的《不挂窗帘的日子》里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从来觉得做一个小孩子是不容易的,成长是不容易的,是一件有甜也有苦的事情,而且常常是苦多甜少,甚至是有苦难言和苦不堪言。我不赞同某些人认为孩子的世界是纯洁无瑕的,孩子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幸福当中,这未免太想当然了,太一厢情愿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忘本之人,或者干脆就是麻木之人。要我说孩子根本就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他们混杂在成人的世界里,就像小树长在大树底下,就像鱼苗在大河大海里历尽风浪和风险。我认为每一代孩子都很不容易,可能他们有一些相同的别人看得见的快乐,但他们肯定有许多别人看不见、也体会不到的痛苦,而且是各有各的痛苦。”我认为孩子的内心是复杂的,远比一般的成年人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所以我从来不会简单地去看一个孩子,也从来不会简单地去对待一个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同情孩子,也深深地怜爱他们。
我并不认识一个叫珞珞的女孩,甚至也不认识一个像她这样境遇的孩子。最初,这个名叫珞珞的孩子是以一种音调的方式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的,我听见了一个细细的声音,清脆地、活泼地、俏皮地、随口随心地说起自己的童年生活,然后我看见了那个眼睛清澈明亮、穿着崭新的衣裙出现在爸爸再婚的婚礼上的小女孩。她坐在宾客当中,脸上笑着,心里却觉得又无聊又孤独。再然后我一点点地看清了这个孩子,她的爱好,她的机智,她的苦恼,还有她心中的爱……一点一滴地我都非常熟悉,就好像我曾经跟她一起生活过一样。
3
最早想写这样一个小说的时候我的孩子正在上小学,那时他刚从江苏的奶奶家回到北京,有一个雪夜他拿了一把玩具手枪打碎了院子里一盏路灯的灯罩,他跑回家来,十分惶恐地告诉我这件事。他的脸蛋冻得红红的,小手冰凉,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我平静地跟他说没什么,顶多就是我们去给物业赔钱。他这才定心一点。我让他带我去看那个打坏的路灯,我看见一个圆圆的小孔穿透了灯罩,假如不知道的话也不会特别留意。我笑起来,对他说:“这个小洞不影响这盏灯的功用,没事的!”他这才放下心来。也许这样做家长会遭到一些正人君子们的批评,但我绝对做不到为打碎了一个灯罩去喝斥孩子,我会做的就是为他开脱。如果需要赔偿我也十分乐意。后来孩子把这件事写到了作文里,我已经忘记了他是怎么写的,大概是说因为妈妈没有骂他觉得那个雪夜在院子里玩得特别痛快,也特别高兴。我觉得非常欣慰,因为在这样的一件小事上我没有做错,当然,我不会做错。
就在我孩子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他还不太会写作文,看他对着方格本苦思冥想的样子,我很不忍心,我叫他把本子给我,然后我开始做一件别的家长请勿模仿的事情――我仿照着他的口气替他写作文。我知道我这样做是不对的,教育家们肯定很不齿,但当时我并没有想那么多。我写完了,让他看一遍,问他:“像你写的吗?”他脸上露出发自真心的笑容说:“像,真像,太像了!”我听了满心愉快,也大受鼓励,简直就跟得了一个文学奖一样高兴。所以,《月亮上的家》最初的技术标准可以说就是来源于替十岁的儿子写作文。当时我就想,有一天我要写一本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表达的书。
4
我刚看完王朔的《致女儿书》,我非常喜欢他的这本书,尤其喜欢书里这样的几句话:“我们比较关心谁比谁――人比人,有什么不同,不一样,好多点,还是坏多点,不比货!疼有多疼,疼一般什么时候来,来的时候多长,什么时候能过去,实在过不去怎么办?小说、文学就是聊这个”。我不知道孩子的心里有多疼,当然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有多疼,孩子都要自己忍过去。大人们总在说爱,但是爱并不一定每次都是以阳光普照的方式照耀在孩子的身上,有的爱是伴随着磨擦、矛盾和冲突而来的,它们是冰峰上的阳光,暴雨之后的彩虹,孩子也要知道这一点,以便在遭受挫折和磨难的时候,对世界和人生仍然抱有好感和热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