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青
程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57
  • 关注人气:6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汽车保险

(2006-07-01 21:32:51)
  大约从6月初我就频繁接到保险公司打来的电话,先是提醒我汽车保险快要到期了,问我有没有计划购买保险。我的汽车保险是7月14日到期,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自然不着急。然后到了6月中旬,电话更加多起来。有一天我比较好奇地问一个打来电话的业务员是从哪里弄到我的电话的,他说是车行给的。我的第一份汽车保险就是在4S店直接买的,当时什么也不懂,也懒得多问,他们说什么我就买什么,现在看来无疑是买贵了,而且是贵得多。这种吃亏上当的事情我有很多,所以并不十分介意。但是吃一堑长一智我也是知道的,所以吃完亏上完当我也会像一个好公民一样吸取一回教训,下次可能就会聪明一点,甚至是精明一点。我觉得不解的是车行为什么把我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别的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如此,我还在4S店购买保险的可能性不就小了吗?当然也许这不是公司行为,而是里面的某个人干的有悖公司利益的事情,我没有了解,并不知情。
  我接到电话最多的几个保险公司是中保、太平洋、中国平安和中华联合。我听这样的电话很没有耐心,而且也不愿意跟着他们说的那些话动脑筋,我请他们发E妹儿到我的信箱里。实际上我收到那些E妹儿也就是扫一眼而已,有时候还没有看完就已经删掉了。这是我一个既恶劣又可取的习惯,可以保持信箱整洁和高效率。偶尔正闲着,我也会有心情和他们在电话里多扯两句。我发现他们都非常耐心,不仅有问必答,还会主动向你介绍他们公司“产品”的优势,同时还会告诉你别的公司同类“产品”的劣势,而且无一例外肯定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比人家的短处,所以无论是哪个公司的人打来电话,说到最后肯定是他家的产品和服务最好,如果你不买他家而买了别家肯定是要上当受骗的。我不由想起张弛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同行免进,面斥不雅。”他们倒是没有“面斥”,而是在背后相互拆台,同行之间如此竞争,想想也是挺可怕的。
  快到6月底,我的电话几乎被打成了热线。不管哪个保险公司的人来电话都说马上就要改规定了,从7月1日起保费就要增加,建议我赶紧买一份新保险。我已经好久没工夫看新闻了,不知道这个消息是真是假。但既然大家众口一词,我就宁信其有吧。于是开始询价。这下他们的热情更高了,因为眼见一条鱼娓娓地游来了。有两点我觉得非常有趣,一是前面说过不同公司之间竞争激烈,相当一部分业务员在给出报价的同时还指出别的公司的条款如何不利于消费者,二是更过分的是同一家公司分公司的业务员甚至拆总公司的台。我在买完新保险时接到同一家公司打来的一个电话,我告诉她我已经买了这一家的保险。岂知对方追问我花了多少钱,我反问她你会给我什么价,她在停顿了半分钟之后给出了一个金额,果然比我所花费的又低了几百元。
  但是虽然价钱是低了,却很可能买到的承诺少了,或者是有出入的。所以我既可以认为自己吃亏上当了,也可以认为自己并没有吃亏上当,或者反正是要吃亏上当的,吃谁的亏上谁的当还不是一回事?
  在买完这一次的汽车保险,我发现我很有心得。我发现其实哪家公司的“产品”都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不可能让消费者把什么好处都占齐的,那样人家生意就甭做了。如果从总体的性价比上说,大致也是差不多的,出入并不十分巨大,绝对没有业务推销员们说的那么大。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的一个聪明的同时也是很笨的办法就是买大公司和有名的公司的产品,因为我相信人家做大做强总是会有一套的,而且名气大想不要脸总会谨慎一些。当然吃亏上当总是难免的,因为俗话儿说:买的总是没有卖的精。
  不得不承认的是人家推销保险的热情是非常值得钦佩的,那么热心,那么执着,那么持之以恒,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推销保险的热情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很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活着的雷锋。不过话又说回来,老话说:无利不起早,如果没有丰厚的利益谁会盯着一个陌生人打N多电话说N多好话呢?如此证明我肯定又上当受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上海N日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