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4月29日,获戛纳评审团奖及奥斯卡、金球双提名的口碑佳片《何以为家》(音译《迦百农》)正式公映。这部聚焦底层人民、讲述父母生而不养的电影堪称“眼泪收割机”,震撼无数观众,更被评为“2019最让人感动的电影”。
这部获奖无数的影片是今年内地市场“五一”档唯一提前点映的电影,足见片方对品质的信心。截至4月30日下午2点,电影的累计票房已经高达1958万元,豆瓣8.8、淘票票9.2的超高分令观众期待不已。导演娜丁·拉巴基在采访中表示,希望用镜头聚焦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希望“电影是改变的开始”。
片方为封面新闻网友提供20张电影票兑换券,只要你在抢票链接中填写联系方式,就有机会获赠两张免费的电影票,手慢无。
点击图片进入抢票链接
《何以为家》看哭了登热搜
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电影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他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前有电视剧《都挺好》一夜爆红,后有17岁高中生跳江轻生的新闻不绝于耳,这些现象说明原生家庭对孩子们的影响无所不在。比起《何以为家》中的赞恩所遭遇的父母,想喝手磨咖啡的苏大强或许不算太坏。
一周前的超前点映和北影节期间的展映已经让《何以为家》口碑爆棚,而仅仅是部分片断组成的走心视频也以催泪炸弹一般的力量席卷网络。在某短视频平台,“何以为家看哭了”这个热搜甚至在第一的位置持续了超过一整天,热度居高不下。这部催人泪下的电影,让很多观众找到了代入感,回想起年幼时候爱的缺失。
女导演聚焦黎巴嫩难民
许多人对小赞恩的表演更是赞不绝口:“我还在惊讶他塑造的这个角色何以如此逼真,他娴熟游走在危险的街头,他老练的求生手段,这些令人叹服的演技从何而来,最后心酸地发现这些不是演技,这就是他的生活……”
男主赞恩生于2004年,本身就是一个叙利亚难民,在街头玩耍的他被导演相中,出演电影时,他根本不识字。两个小时的电影却是他每日都要面对的真实生活。他随着父母在黎巴嫩生活了8年,全家挤在一个房间没有床睡,混迹于街头没有学上。
在饱经战乱的黎巴嫩,底层人民的生活居无定所,生存是最大的困境。导演娜丁·拉巴基花了5年的时间构建了《何以为家》的故事,想要揭露黎巴嫩难民的真实处境,批判那些沦为生育机器的父母,为这些生活在深渊的孩子争取被爱的权利。
娜丁·拉巴基表示:“我希望用我的职业作为武器,在城市阴暗的角落里投下一束聚光灯,渗透到那些贫困且法逃脱的命运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希望能够真切的帮助到这些孩子的生活,通过电影帮助人们意识到这种情况,才能真正做出改变。”
好在最后的真实世界里,赞恩因为拍摄此片,被难民署安排全家迁到挪威,在那里他会接受教育,也可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