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而杜老先生的草堂里早已看不见窗外千秋雪的景色,也没有了门泊万里船的景象。柏森森的锦官城外到处都是参差相竞的水泥大厦……
今天的我们,在讲成都生活时,已然向北上广看起,或与世界并肩。但什么是成都,什么是成都生活,年轻人怕已早不熟识。
在这样亲切的街道行走,寻觅老屋和老乡的蛛丝蚂迹,其实是在缅怀那早已回不来的过往。
在尘封的影像中,父老乡亲的淳朴与笃厚,故乡风土人情的组合永远无可替代。当年历历在目的场景,如逢故人,摩挲如揖拳施礼,图像中每一寸的斑驳都证明时间已经来过,而且去了。
泡壶茶,静下心,跟随图片好好感受一下老成都的古镇↓↓↓
▲
岁月静好,阳光懒洋洋地撒在长凳上,像是给时光做了一张蜡染的帘。
▲ 街边小店内挂满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都由老人亲手制作,这也是如今川内为数不多的风筝专卖店
▲ 这家“超市”里虽然货品没有一应俱全,但自制的商品却也玲琅满目,让人驻足。
▲ 老树下的石板,是吃饭和打望的最佳地。
▲ 打道筒的盲人,正在说着书,他以此为生,每天也有些收入。
(打道筒:道家诵唱“劝世文”化缘的“道琴”,与民间说唱艺术结合后成为独具特色的成都民间曲艺品种,民间则统称这种形式叫“打道筒”。)
▲ 老人做了几十年的棕刷,还是传统的器械钻孔,传统的材料制作,在工业流水线普及的今天,这样的器物,应该算是艺术品。
▲ 竹筒火罐,活气血、散寒邪、止痛消肿的,最重要的是,它还很环保。
▲ 编草鞋的婆婆自豪地说:“小时候,全家的鞋都是我编的。”
▲ 自家磨的豆浆,口感甘醇营养丰富,这是名符其实的良心豆浆。
▲ 老板怀抱烘笼,贩卖竹板烤豆腐,再资深的吃货怕也很难吃到这种纯粹的川西风味,竹香伴着豆香,无法描述的美味。
▲
▲ 一针一线,制成一双布鞋,但还有多少人记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感受。
▲
街中的老先生,精通易学,给人看生辰八字、给孩子起名、婚嫁丧娶择良辰吉日,样样都少不了他
镜头里,那些编织着生活的篾匠以及满挂门楣的竹木物件、吞云吐雾的走贩、微温的陋室、清贫的饮食男女、祛寒湿的火罐、悉悉有声的织妪和虎虎生风的锻夫、还有那让人五味杂陈的农人和与他心灵感应的耕牛、有如大醉茗丁的七碗客、坐根守望的老媪、和背负青云纸鸢,手持龙飞凤舞的矍铄翁,其情状恍若“我己乘风归来”。架子上挂满风筝,颜色饱满的蝴蝶似乎随时准备振翅飞去。老汉悠然端坐,嘴上叼着烟袋锅儿、手里抓着折扇、嘴角抑制不住的笑意……这些都是老成都生活的见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种种淡到褪色的美,几许尘烟,万千思绪。时光深处的吾土吾民,虽历尽沧桑,但他们的一颦一笑,却美得不可方物,仍让人温暖如初。所有的美好都是记忆中不断耕耘的犁片,这么近,那么远,这么少,那么多。一切都云淡风轻,心随目履,我已然是步步莲花……
记忆中的成都,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