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进去的是建渣 “吐”出来的是建材
(2010-04-02 01:47:18)
标签:
杂谈 |
“吃”进去的是建渣 “吐”出来的是建材
国内最大建筑废物处置生产单线在都江堰投入运行
地震,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让都江堰瞬间多出了至少400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不好,不仅占用城市空间,更会污染地下水和周围环境。能否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昨天,都江堰(德滨)地震建筑废物产业化示范处置项目正式授牌并投入生产——这边“吃”进去的是建渣,那边“吐”出来的就是建材。
消耗都江堰大部分地震建渣
走进都江堰市蒲阳镇,远远就能看到被绿色防护网覆盖的两座“大山”。近看,才知道这是两堆巨大的建筑垃圾。
这全是5.12地震后,拆除都江堰城区危房产生的。高约30米、方圆100多亩,它的拥有者就是成都德滨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按照每立方米建筑垃圾1.3吨计算,这两堆建筑垃圾超过130万吨。”都江堰市建设局副局长陈洪兵说,地震后,都江堰城区共拆除危房1558栋,至少将产生400万吨以上的建筑垃圾。其中大部分都被运到了这里,筛选、破碎、处置,最后变成可以各种建筑材料。目前,已先后消耗都江堰的地震灾毁建筑垃圾超过150万吨,“最多的时候,一天就从城里运来了1500多车建筑垃圾”。
垃圾山边,推土机举起一铲一铲建渣,倾泻而下。通过传输带,被一个大机器源源不断地“吃”进肚子里,经过咀嚼分类后,“吐”出来的是一块块五颜六色的建筑用砖。
国内最大建筑废物处置单线
顺着蜿蜒的运输便道爬上建筑垃圾山,几乎闻不到垃圾常有的异味。“所有的建筑垃圾运来后,我们都要进行消毒处理。”成都德滨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德志说,所有的建渣都将经过“三筛三碎”的处理过程,去除里面的钢筋、塑料等有回收价值的材料,最后生产出黄豆大小的建筑骨料,最低端的是土粉,用于路面铺设,中端的碎石用于铺路基,高端的碎混凝土可用于建材。
3月24日,该工程通过了省建设厅、省发改委、省经委联合组织的验收,项目达到了《四川省汶川地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实施指南》的相关要求。目前,该项目已投入使用的生产线实际处理产量为150吨/小时,是国内建筑废物处置的单线最大规模,可年处理建筑垃圾100万吨,产值超过1.5亿元。
建渣回收材料用于城灌快铁建设
四川每年所产生的建筑垃圾超过4000万吨,地震后更是大量增加。按照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60%的要求,这意味着2400万吨建筑垃圾将实现资源化,每年可以创造几十亿元的价值。
“更意味着可以少开采2400万吨的砂石资源。”四川省建材院院长秦钢说,砂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用一点少一点。建渣的循环利用不仅保护了环境,更保护了可贵的资源。“而这个项目的固体废物回收率可以高达100%,资源化率98%,远远大于60%的国家标准。”不仅能够解决本地地震形成的建筑垃圾,而且对全省乃至更大范围都有一个示范作用。
据悉,成灌快速铁路上安装的不少声屏障就是使用这些建筑垃圾骨料制成的。而安德、聚源、都江堰、青城山车站的地面砖、墙体也采用了该项目生产的建材。记者
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