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路”上会个车 整得不好退几里
(2010-03-20 01:54:51)
标签:
杂谈 |
“筷子路”上会个车 整得不好退几里
被网友质疑的“筷子路”叫轨迹路,巴中交通部门解释称其最大优点是建设成本低,可在全省山岭重丘区推广
近日,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巴中论坛和通江论坛有一位叫李笑遥的网友发帖:巴中市通江县一条由洪口镇通往古宁寨村的乡村公路像一双筷子,“筷子路”由两条宽约60厘米的水泥条和中间一条宽约50厘米的填充沟组成,全长不足15公里。该“筷子路”沿山盘行、蜿蜒曲折,路的一边则是山崖。网友们称之为“史上最牛公路。”
而巴中市通江县交通局在网上发帖回应称:“筷子路”是上级交通主管部门认可的一种路面结构形式,最大优点是建设成本低。
体验:“筷子路”考司机技术
“两条白色的水泥道镶嵌在山林之间就显得特别打眼,真像一双筷子。”昨日上午,本报记者从巴城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了这条路上。路两边的水泥硬化部分均宽约一米,中间还空了一块;两根窄窄的水泥道并排蜿蜒上山,一边又紧挨山崖,整条道路坡陡弯急,看起来十分危险,驾车在
“筷子路”上爬行,在一弯道处,左后轮掉下路中间的沟里,停车搬了几块石头垫上,才重新爬回路面。
“万一我们对面有车驶来,怎么办
?怎么会车呢?”正这样想时,前方突然出现一辆白色面包车。面包车师傅叫车上乘客下车,主动驾车后退寻找可以会车的地方,他倒退50米才找到一块较宽敞的地面。
面包车师傅讲,当地司机们最头痛的事,就是在这条路上会车,“遇到都是小车还算运气好,有时候遇到大货车,就倒霉了,要退几里路才有法错车。”
长期跑从事客运的王师傅则幽默的说:在这条路上修车子相当的方便
,“有一次我车子的底盘坏了,不用打千斤和挖地沟,我直接进去就可以修。”
这条路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三轮摩托车和三轮农用车,都无法在这条路上通行。
村民:总比过去泥巴路好得多
“是专门修成这个样子的,主要是节约钱。”村民们说,谁都希望这路面能够全部修成平整的水泥路,可是没有钱,那只能节约着来了。大家修路的积极性都很高,除开国家补助一些钱外,其余的全是村民们平摊,有钱的就出钱、没钱的就出劳力,人均分担了100多元。
“有这么一条路我们还是很满意了,总比过去的泥巴路好得多。”村民们说
,这个路在没修之前路面是泥巴、沙子,海拔比较高、坡度比较陡,下雨开车很打滑,载重的货车根本上不去。
镇长:下月对这条路进行完善
“这条路还没完工,是去年冬天我们才把他搭起,当时主要是考虑外出务工人员都要回家 ,给大家尽可能一个方便 。下个月我们将集中人力
、物力把路中间填起来,把这条路修好。”通江县洪口镇李镇长说,古宁寨村是高山区,国家补助每公里只有十万元,鉴于老百姓经济还不是很富裕,镇上组织村社干部,通过召开群众党员代表大会
,决定修建又实用又要节约经济的轮迹路。“这条路是通过县交通局同意才在这个高山区来试点,
完工后将会全面解决古宁寨村的交通问题。”
(二级标题)交通厅解释:这叫轮迹路 全省可推广
网友们所质疑的怪路居然会是试点工程?“我们巴中地处高山区,相邻的南江县几个高山村也修建了数条这种轮迹路。具体情况我们已经就此事在网上作出了回应。”通江县交通局办公室一工作人员称。随后,记者在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通江论坛找到了该局所发的《关于网上<通江洪口惊现史上最牛公路>的情况回复》的帖子,贴子中写明:“筷子路”实际上叫轮迹路,是通过上级交通主管部门认可的一种路面结构形式。
贴文中还解释,修建“筷子路”,是考虑了通江县的经济、群众承受能力后作出的决定。如果修建通村水泥路,每公里的成本约为35万元,这样只会加重群众的负担。而“筷子路”的最大优点就是建设成本低,据测算每公里成本约20万元。在此情况下,不少符合条件的村愿意选择轮迹路。“这是省交通厅对我们高山区地段、贫困山区、高山区采取一种特殊的路面基的形式。”通江县交通局分管农村公路建设的李副局长讲,2008年7月份,省交通厅在南江县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对这种路面进行了认定。
李副局长介绍,轮迹路最大优点是建设成本低,每公里可节约15万元,很适合在受益人口少、车流量小、群众投资难度大的地方修建。目前,省公路局决定在全省山岭重丘区全面推广。
记者 苗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