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音乐会,北京、上海惊现“冒牌货
自言“维也纳”血统
谷歌上都搜不到“出身证”
2010年新年,全国各地演出市场一派繁荣,让一直不怎么景气的古典音乐市场,受宠若惊。但在节目单上的有些“历史悠久”的“名团”,在google上却完全不见踪迹。新年前后,一支以“维也纳交响乐团”为名的“新年音乐会”,正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巡演,记者调查却发现:是地道的“冒牌货”。昨天,央视公开曝光了骗子,并发表评论:对于鱼目混珠的新年音乐会,也要打假。
保利剧院发现
“冒牌货”
近年来,内地许多城市,大兴土木抢盖大小音乐厅,并跟风举办新年音乐会。只不过,很多来自国外“新年乐团”,充其量只是临时召集的乐团,却挂上维也纳、史特劳斯等名目招摇撞骗。内地乐评人目前发起“打假”运动,努力要揪出今年市场上挂羊头卖狗肉的节目。
新年前,央视记者来到北京保利剧院,买到了2010年1月2日一张门票,上面清晰地印着“维也纳交响乐团2010北京新年音乐会”。宣传册上印着,演奏乐团是维也纳交响乐团,上面只有指挥人,而到底什么人演奏?什么演出单位,却没有任何介绍。记者在网上查询,有关维也纳交响乐团在中国北京、上海、郑州、大连、秦皇岛的宣传信息比比皆是。票价从280元到1280元不等。
而观众熟悉的维也纳交响乐团,此时,却正在维也纳音乐厅举办以贝多芬作品为主的三场新年音乐会(时间是2009年12月30日到2010年1月1日)。
同一时间,一个国际知名乐团,怎么可能又会分身来中国巡演?记者联系到了身在奥地利的真正维也纳交响乐团代表坎茨安,他证实说,真正维也纳交响乐团,根本没有2010年来中国演出的计划,他们的计划是在2010年9月。这个乐团与他们没任何关系。
驻奥大使馆:名字前后不符
记者联系到了负责签发证件的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文化参赞贾建新透露:“2009年12月中旬,大使馆收到了大连艺隆演出有限公司的更名报告,
12月14日,又收到了辽宁省文化厅给文化部外联局以及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的报告,要求此次乐团中国演出更名为‘交响维也纳管弦乐团’,看到这个正式名称,大使馆才签发了演出证件。至于,他们来到国内演出,用的什么名称,就不清楚了。贾建新披露:这个团有专业团,也有业务团,也有一些临时团,演奏水平参差不齐。
据了解,昨晚,本该是“交响维也纳管弦乐团”在北京演出的新年音乐会,仍然使用的是“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宣传。
资深演出商:团员都是临时工
昨晚,本报记者采访北京著名演出商刘力鸣,他透露:奥地利是古典音乐的故乡,施特劳斯、莫扎特等特别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这几年很多团到中国巡演,可是水平和组成都有问题,有些团员是在国外高校召集,团是临时拼凑的,就冒名国际知名乐团来中国挣钱。
刘力鸣说:“每年到了新年,欧洲一些大城市音乐机构留言版上,常会出现‘招聘乐手圣诞至新年假期去中国旅行演出’广告。这些由学生和业余乐手组成的‘临时工乐团’在国外注册方便、演出价格低廉、曲目通俗易懂,经常游走在中国内地中等城市,偶尔也现身上海、北京。内地古典音乐市场近年随著经济起飞,导致有心人士鱼目混珠抢商机,节目良秀不齐,票价漫天乱喊。”
2008年12月27日,一个叫法国爱乐乐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圆舞曲之王”小约翰·史特劳斯的作品,经查证,法国“国”字辈的乐团根本没有这个团。后来在上海大剧院、
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维也纳管弦乐团,也是无中生有。“草台班子来中国骗钱,其实主要还在于文化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演出公司自身道德问题。为了赚门票,有的演出公司,不惜冒名使用国际知名乐团名称,来推票房。加上新年音乐会的乐团,都是洋面孔,一般观众看不出来。也没有人去追究。”刘力鸣一针见血地指出。
记者 杜恩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