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发现真相前,握杆是高尔夫玩家们永恒的话题,我们读过太多的关于高尔夫握杆的文字,也看过太多的关于握杆的图片,有的人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咬,一个词一个词地啃,试图从那些文字和图片中找到握杆秘籍,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发现令我们欣喜,过不了多久泡沫成一个又一个死胡同,不到黄河心不死,撞了南墙再回头,成为多少高尔夫人的写照。
我所看到的关于握杆的文字和图片,绝大多数强调手的形状和位置、握杆力量大小等,很少有涉及握杆真相的文字,唯有下面这张图片,令眼睛一亮,仿佛黑暗中一盏明灯,指明方向,美中不足的是,该图片下面的文字注解,没有抓住图片所要表达的本质,而是无关痛痒的末节,这注解文字“当手握到握把的尾端,杆子感觉特别重”可能令人误入感觉球杆重量的歧途。(图片为张建国《高尔夫长打绝招》插图)。
http://s11/middle/59377d78gc47974117b0a&690
暂且不讨论这张图片要揭示的原理,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们握住球杆干什么?用球杆将球击向目标。那么球如何被球杆击向目标?在挥动球杆的过程中,具备一定速度的球杆头与球碰撞后使球产生一个初始速度并飞向目标。再继续刨根问底,五至八个问题后,便会触及这张图片所揭示的真谛了。
这是一张典型的杠杆原理图,上面显示的是平衡杠杆,下面显示的是速度杠杆。我们说打高尔夫要练就一双灵巧的手,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此图所展示的效果。图中下面拇指一个支点、其余四指一个支点,两个支点作用于握把,即可撑起球杆,甚至撒开食指、中指、无名指,单凭一根拇指和一根小指,也能如图所示那样支撑起球杆。若能这样令球杆静态平衡,意味着手的运动和感知能力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寻到了真相,还用去在乎握杆时左手哪几个手指使劲、右手哪几个手指触杆?双手合拢后是个什么形状?还要去纠结虎口V型朝向右肩还是下巴?还要去感觉双手力度是握鸡蛋还是捧小鸟?手指一碰球杆,条件反射般地一勾一扣,球杆便在两个支点之间跳来跳去,充分利用杠杆原理随心所欲毫无阻滞地挥舞操作球杆,那么双手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握杆的力度,肯定是正确的了。
握杆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但是一般人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做过手指的精细训练,潜意识中不信任自己的双手,生怕球杆在挥动的过程中会掉落而使劲攥住球杆,或者双手象拧毛巾似地旋紧球杆,造成手和手臂肌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对抗,球杆又如何能听使唤。
科里奥利博客中经常说的,知易行难,确实如此。握杆的原理很简单,但要通过双手的十个手指头表现出来,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训练内容甚至与挥杆击球没有任何关系,训练的过程枯燥乏味。我曾尝试让一些球友做些相关的开发手指能力的练习,但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下来。他们宁愿享受击不好球的痛苦,也不愿为将来击出漂亮的球而筑基。为什么?因为练习内容简单而无趣,痛心疾首,无语。
有些夸张,其实每个人怎么玩高尔夫都无所谓。大家都说快乐高尔夫,注重“玩”的过程快乐,真要每个人都玩成顶级高手,那高尔夫也太没有含金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