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聊天记录——关于振动的对话
(2009-11-29 10:50:25)
标签:
固有频率杆头振幅聊天记录挥杆杂谈 |
分类: 高尔夫 |
2009年11月27日晚
N:有机会还是要多做做跳深,脚下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加载的程度。
L:有时候走路看到有一个台阶,我都会跳几下再走。
N:那用处不大,需要些训练。这方面,我查过的资料有30多篇。从40cm到1.5米跳深的效果,对爆发力和偶联的影响,偶联很快,加载不大,偶联慢,则需要加载,比如J。但这不是我需要的。需要能快之后,再自我调整。先具备能力。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体态不同,自振频率不同,构成不同的挥杆总时间。训练后,形成的新的体态,才决定最后加载的量。
L:所谓脚尖点地即跳,就是偶联快吧?
N:是的。肌肉向心和离心的转换时间,练够了,会有结构改变的。
L:那我得做些跳深训练了。
2009年11月28日晚
N:今天去安排了几个实验科目,等那个训练计划一批,我就有实验样本了。
L:那些人会批么?
N:应该能。TD的实验条件真牛逼啊啊啊啊啊。那些软件立即可以做很多处理,加上他们的专业分析方法,全世界都领先。
L:哇,终于可用上了。
N:谈了几个课题,几个假设:1、人体总重心的运动轨迹。2、人体固有频率,球杆固有频率,人杆系统固有频率与挥杆…关联性。3、跳深适宜高度,跳深各项能力指标与挥杆时足下蹬伸力之间的关系。比如:时间,峰值力矩,总冲量。4、各身体环节(刚体)的质心运动轨迹,轴的确定。主要环节:躯干,肩臂三角,手杆。
L:这些能测到并计算出来,那就太好了。
N:如果有了数据支持,基本上,鞭打体系,或称振动体系,就……
N:其实,不管这些,你先可以完全从另一角度考虑挥杆。人体是个弹性体,有自己的固有频率,不同握杆和站姿,都会产生不同的频率,大概在5-8hz间变化。足下获得的冲力,则等于给人体一个受迫振动,这个振动的频率如果和人体频率共振,则被有效放大,最后成为杆头速度。一旦有对抗,或方方面面的挥杆问题,等于破坏波动传导,或增大振动的阻尼。
L:这个专业性太强了。
N:这个规律应用于训练,简单得很,你不断地振动,甚至通过振动机来训练振动的人体反应。你现在可以试试。
L:自振?
N:握杆后,像我给你发的视频那样,振动杆子,让杆子和人体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振频。放弃一切试图用力挥杆的企图,全身协调用力来获得双足下的振动,然后这个振动像波一样放大为杆头的运动速度就可以了,前三指还可以左右振动下杆头杆身,让球杆的自振频率也和身体同频。我下午去练习场找W和另一个学生,让他们试试,结果出奇地好。
L:(试挥片刻)上挥好象也可振动上去。
N:是啊。还记得我以前画的一张图:一根绳子固定在墙上,手捏另一头?
L:(不断试挥)那张图,记得,今天这么一说,明白意思了。妙,和做振动引体向上差不多。
N:对,就是震浪。
L:什么挥比等等问题,都可解决,还有制动点,感觉出奇地好。
N:我后来请人提供数学模型,其实,我有数学模型,只是不太自信。
L:(仍然试挥)舒服舒服。只是我现在不敢全挥,怕再打烂顶灯。
N:哈哈,这样,因为振幅大。只是简谐振动,对人体感知的破坏很小,目标和方向控制非常容易。
L:只可惜我们不在一个城市,否则还真能做你的小白鼠。
N:现在有人来做小白鼠了,国内没有试验样本,只能偷渡。
L:(继续试挥)手更加松了,脚下一起,全来了。
N:所以才有了:轻身(减小阻尼),绝对力量训练,…一系列方案的产生。绝对力量提高后可增大振幅。
L:振频似乎可控?
N:没错啊。
L:关键是共振。
N:振频加大后,速度会变快。
L:对。
N:当然,要达到高水平,则需要训练,特别是平衡。否则振频和振幅加大后,控制能力减弱。
L:那当然,训练是必须的。
N:J的问题也咨询了TD的老师。他的足弓低,跟腱短,老师的话是“拉不起来吧?是不是只会蹲下蹲起的?” 我说:是的。
L:那这套方案无法在他身上实施?
N:也不是,只是无法提高振频,让他练吧,多练脚尖的振动,只是挥杆总时间不能强求快,注意力的要求比较高。虽然有些先天缺陷,但加倍努力也可以出成绩。
L:可能进度会受些影响。
N:TD的老师和我分析了几个人,侯根、Gary Player、老虎等。
L:怎么说?
N:他不太懂高尔夫,但非常精到地看出:Player这种老派球员,多靠小关节(膝盖,踝关节)提供振动,现在的球员则靠核心(同体操震浪一样),而侯根,根本不是别人能学的,完全是个人特点的挥杆。
L:哦?
N:侯根那样握杆,使自振频率增大了,放大的过程当然需要延长,末端环节振幅很大,所以,挥杆后,杆头飞起老高,就像你拿一根很长的鞭子。
L:意思就是侯根那样的握杆能让鞭子凭空长一些。
N:如果没有初期的基本“振动训练”,身体本体感知和阻尼没有减小,只是去学样子,怎么可能? 许多都是假象想象和自我错觉。
L:确实。
N:看了老虎旧视频,老师说,明显的有问题,在生物力学上,对这个先拉,猛制动的方式是不赞成的,果然,左侧产生伤害。我告诉他,老虎也不这样玩了,玩不起了。
他常下运动队,对投掷类项目,特别熟悉,一看就明白了,经验很多。通常运动队都会出题目:把某某运动员的速度再提高一些?他们就做生物力学分析。估计类似老虎的错误,他以前接触过。
L:和那个医学博士一样牛。
N:这个不仅知道会受伤,还知道该怎么改。那个的本事是会治伤。
L:多了这个,那个没事干了。
N:天敌。不扯了,谈J的训练问题,难点在解决足杠杆,另一个关口是震浪。我要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