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4: 经过(四) 轻喜剧
(2013-06-10 09:42:50)
标签:
杜红超刘韧3沙龙it |
1999年时google刚刚开始,国外的yahoo和国内的chinabyte.com,是中国互联网的重要信息源,前者以英文为主,后者以翻译英文成中文为主,国内的原创消息很少。
腾讯刚开始做OICQ,搜狐和新浪刚起步,瀛海威还以为自己可以打造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局域网,阿里巴巴刚开始做BBS形态的分类信息发布功能,而百度,他的创始人李彦宏还在美国寻找徐勇,走在准备回中国创业的路上。
决定采访邵亦波、唐越的时候,我对于他们两个的了解,主要来自大众媒体的简单报道。缺乏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的支持,意味着对这两个人的这次采访,注定极不顺利,无论是准备过程还是结果。
我和刘韧见面之后才知道,刘韧此前对于他们两个基本没有什么印象。那段时间,刘韧刚刚成为孩子他爹,过来人都知道,孩子一岁之前,父母有多么的手忙脚乱。更何况,还要忙着知识英雄一书的推广,企业方法系列文章的写作、采访,筹划着在世纪城买房,此外,还要为后来在IT业界引起极大震动的一篇文章进行构思和采访,那篇文章就是《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
关于如何采访,刘韧教给我了不少的东西。比如,他发给我了一堆采访提纲供我学习,比如,他告诉我应该如何去了解采访对象。
最重要的是,我从他的只言片语之中,隐隐约约对于周鸿祎为什么要去朝阳区,有了新的感受。
原来,8848,只是互联网热钱涌动中的一个环节,这背后,水深了。
我们十几年后,可以看到1999年夏天的故事全貌。
表面看,国内股票市场的五月井喷行情,让8848和联众在资本市场一夜爆红,带动了国内投资对于互联网的积极性,其实更大的推手,则来自于纳斯达克:中华网在美国股民中,借助中国概念大发其财,融资近亿美金,直接刺激了大量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借助大量海归回国淘金,而深知中国国情、潜伏已久的IDG等天使投资,则不仅是国际资本在中国的领路人,更是创业者与资本之间的深度介入者。
跟搜狐张朝阳为代表的第一代互联网海归相比,邵亦波、李彦宏为代表的第二代海归,代表了更纯粹的商业力量。后者更了解资本和技术,了解互联网,知道如何借助这个机会让自己飞龙在天。
这种全貌认识,我在决定采访邵亦波他们之前,根本就没有。甚至,在采访完他们之后,也没有。
到现在也说不清,刘韧在讨论完之后,最后告诉我他没有时间一起采访,并提醒我没有必要对这两个年轻人那么感兴趣,是出于什么认识。我估计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不过,这次讨论的结果是清楚的,那就是我要自己去完成一篇永远不会有文章发表的采访。
这个采访,被采访对象来说,像是骗局,对我自己来说,像是轻喜剧。
这个轻喜剧的第一幕是,答应了一起采访的刘韧没去,第二幕是,当我和以为已经OK了的被采访对象,明确敲定具体时间时,他们的助理告诉我:现在很忙,以后再约。
无奈之下,只能等待。好在,没有等到花儿也谢了。
----------无奈的分割线----------
作者:杜红超,河南洪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不妨分享到朋友圈让朋友们也能看到。
这个系列会继续写下去的。你觉得,作者续写下一篇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加上些什么,减少些什么,好让你读起来更过瘾、更有味?
您现在阅读的文章,首发自
加“threesalon”微信公众帐号,我们与你一起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