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点吐槽脱口秀临终关怀护士 |
分类: 翻译杂谈 |
最近几年,我比较喜欢看吐槽大会,还有O总那伙人的脱口秀,每季都看。当然,吐槽大会也是O总那伙人搞的,只是O总越来越火,跟他一起闯天下的池子却见不到了。池子的“知识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当他说出一个梗,比如,你怎么能喜欢那个修铁路的呢?还没等你反应过来,他就会说:知识点好不好。
在一个浮躁、一切要快、一切向钱看、生存压力巨大的当今社会,在一个见面说好话,凡事夸领导的文化中,吐槽大会简直是逆势生长。很多人在这个节目里得以心理疗愈。因为夸别人容易,夸自己是找死;嘲笑别人容易,自嘲不易开口。自嘲不只表明一个人的成熟,也表明其内心的强大。我都自嘲了,还怕你嘲吗!别人也就下不去嘴了吗。于是,自嘲者卸掉心理包袱,轻装上阵,无往不胜。
当然,也有夸别人难,夸自己容易的人,比如赫鲁晓夫,他认为本宇宙最颠扑不破的一个真理是:如果我不比你懂得多,怎么能当这么大的官?
其实,译者更需要知识点,译一本书好比走一段旅程,一路之上时不时地出现知识点,它们有可能是你充饥解渴的美食佳酿,也很有可能是让你伤筋动骨的地雷。
我在译书时有个习惯,会随时记下备查或记忆的单词或词组、需要紧接着或以后处理的事项、校稿时需要核查的各种表达、需要的各种联系方式,等等,因为在精力长时间高度集中之下,很多事情若是当时不记下,过后就怕很难想起。
我家存有各种纸,习惯使然。为的是在我充分利用之后再抛弃,单面A4复印纸就不用说了,多年前的稿纸都有,甚至我还用过三联单,用完一张,撕掉一张,感觉有某种说不出的快感。有时整理书和杂物时会发现说不清楚怎么还会有的纸。
想来这种珍惜每张纸的意识还是从我小时候养成的,传授自我的小叔,说是小叔,其实比我大不了多少岁。他告诉我:纸要是写不满就不要扔。我上小学那会,农村还很少见成品的作业本,若是听说其他公社的哪个村子的代销点有作业本,几个小伙伴会相约翻山越岭地去买。那是我对不同行政区域存在差别的最初印象。
若是赶上没有作业本,还要写作业,怎么办?那就自己制作。首先,到供销社的代销点买大张的粉连纸(那时我只知道说“粉连纸”,并不知道是哪三个字,直到我写此文,我才在网上查了查),这个好买,白的黄的粉连纸都有,再裁成合适的大小,基本上折几折后就是作业本大小,裁开,整齐,边缘类似今天的毛边书,没有装订的东西怎么办?用一张纸,搓成一个纸捻,一断为二,再用铁钉子在本子的上沿钻出四个洞,用纸捻将纸捆住,若是嫌纸捻鼓疙瘩,那就用铁锤把它们砸扁。我还清楚记得纸捻上会留有铁锈。对于现在的年青人来说,这就是知识点。好比一生下来就用高档手机、Windows 10一样,认为电脑就是这样,对于286的家用电脑怎么会有概念。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我忆苦思甜了半天,是为了引出我前几天偶尔找出的一摞纸的事。说是一摞纸,其实也就几十张,是那种处方签大小的便笺,看抬头,是四川某酒业公司的,我是山东人,怎么会有四川的纸?想来想去,可能是某亲戚带来的,他是酿酒技师,曾经被派到本地酒厂在四川开的酒厂当过师傅,这纸想必是他带着孙子孙女在我家暂住时留下的。
大半天了,你觉得我是在说纸吗?非也,非也。说找出这纸也不是今天的最终目的,而是我在这摞纸的背面有所发现,因为有人用铅笔写了一句话:
要想成为与众不同的人,就要有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
我确实不知道是何人所写,但觉得说得那么富有哲理。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反之,你是什么样的人,说明你拥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信矣!
做图书译者,就要图书译者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这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好比NBA球员,跑跳等身体素质不应是攻防的障碍才行。
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碰到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能是你已知的,也可能是需要你研究一番才能获知的,甚至是你译完了书也未必知道的,因为你没有想到这个地方涉及一个知识点。
总算扯到正题了。那就举个例子说明吧。
One particular
shift overnight, a nurse was basically confronted with several
palliative care patients and several routine patients needing
insulin or intravenous antibiotics. There was a huge dilemma: how
do you provide quality care to these patients, to everybody? It’s
so much bigger than just the patient
- Margaret Heffernan, Wilful Blindness, why we ignore the obvious, Simon & Schuster, 2019, P336
需要知识点的那句话是:It's so much bigger than just the
patient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把我译的这句话前后的中文先发出来:
有位护士赶上了一次特殊的通宵夜班,她要面对的病人大致分几种情况,有几个正实施临终关怀的病人,还有几个需要注射胰岛素或静脉注射抗生素的常规病人。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她的面前: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为每个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呢?It's so much bigger than just the
patient
你首先可能想到的是:提高护理质量不仅仅需要病人配合,病人的家人也要配合。可是为什么作者要用bigger than?bigger如何理解,这也是一个问题。
那么,你会想到是不是:不仅仅是病人,还有家人。可是你会纳闷,陪床的家人你管他干什么呢?护士只管病人就好了。
复杂的钩连理解需要图书译者极有耐心,否则,基本上是吃不了这碗饭的。
此时,译者就要研究她护理的这些病人,其中就有palliative care patients,即“临终关怀的病人”。什么是palliative care?我在网上找到了一句话:
Palliative care service aims to provide holistic care to patients with life-threatening and life-limiting conditions and their families to address their phys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spiritual needs.
它是意思是说:临终关怀服务旨在为生命垂危和不久于人世的病人提供整体护理,并照料其家人,以满足其身体、心理、社交和精神的需求。
临终关怀需要一个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医务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其中护士应该是比较累的,尤其是同时照顾几位临终关怀的病人时更是如此。难怪她会崩溃了。
这就是知识点。
于是,便能理解为什么除了照顾病人外,还要照顾病人的家属的理由了。那句不解的英文就是:“而且不只是病人,还有病人的家人”。相应地,你也就理解了bigger的意思了,因为big有“人多”的含义。
若想get到这种知识点,有时需要译者不止于看到某些词语的中文解释,它们大都是总结,还需要同时查看其英文解释;有的双解词典只告诉你“然”,不译“所以然”;有的词典会兼顾,比如《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对palliative care词条的解释,其英文解释是:
(It refers to the) care for the terminally ill and their families, especially that provided by an organized health service.
但其中文翻译除“临终关怀”外,后面括号里的译文我觉得有待改进,我自己译了一下:
尤指医疗服务机构对临终病人的护理及其家人的照料。
因为病人需要的是护理,家人需要的是照料,尽管英文用的是care,译成中文却要区分开。否则,译成“护理家人”就更加费解了。
只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译者才算真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