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的增删-Economists(04)
(2021-04-08 20:26:35)
标签:
经济学家马克思李嘉图马尔萨斯 |
分类: 翻译杂谈 |
我曾经写过《语素序乱而不失其义》的博文,指出在翻译图书时,我的翻译方法是“将句子分拆成有意义的最小单元或语素,在不缺语素的基础上,打乱其顺序,且不失其义,从而将句子准确地翻译出来”。对于看得见的字面意义,这好办;可是,作者有时候会有一些不见于字面的暗含之义,如果不了解,就不好处理,甚至无法翻译。
Ricardo had an enormous impact on many foundational economic questions. … Though today he is considered by the liberal (in the British sense) economics establishment to be one of their own, in his time people thought of him as a radical.
-Callum Williams, The Classical School, The Economist, P88
这一段里面出现了in the British sense,并放在括号里,必是用来解释什么,那它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这是英国的表述”,或“英国用词”。那它指的哪一部分呢?因为紧跟在liberal后面,作者指的是英国人表达“自由主义”时用liberal这个词。理解到此,你可能还是似明白不明白。难道其它国家会用其他的词吗?为此,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分成了社会自由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应该向富裕阶层征收更多的税赋,以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创造更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会,思想偏左。而经济自由主义相对成为保守主义,偏向右派。
至此,作者意在表达:若是美国人,他们可能会用left-wing这个词,即左翼。这就是作者暗含的意思了。那翻译时如何处理呢?
因为作者特指liberal这个词,而译成汉语后,读者已经看不到liberal了。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再加括号英文,说明这是英国的用词,就成了无的之矢。所以,此处只适用于英语语境,译成汉语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必要再译in the British sense,只能删掉(deleting the bit)。
Ricardo would no doubt have enjoyed intellectual battles with Marx as much as he had done with Thomas Malthus.
-Callum Williams, The Classical School, The Economist, P102
若是照字面直译,这句话就是:就像跟托马斯·马尔萨斯辩论一样,李嘉图无疑乐于跟马克思进行思想上的交锋。
似乎这也能说得过去,毕竟作者就是这样写的。但这里有颗地雷。
了解经济思想史特别是熟悉古典经济学家的读者对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辩论并不陌生。李嘉图和马尔萨斯是相杀相爱的知己。自从1811年6月相识之后,二人持续通信,交流思想,还经常相互拜访。一方面,彼此理论观点尖锐对立,在谷物贸易(《谷物法》之争)、价值理论、地租理论、经济周期等方面争论不断,一直持续到李嘉图离开人世。另一方面,李嘉图不仅帮助马尔萨斯投资,赚取收益,还遗赠了马尔萨斯一笔钱。
他俩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庄子和惠子,二人友善,但见面必抬杠。“惠子卒而庄深瞑不言,见世莫可与语也。”(刘向《说苑•说丛》)即惠子死后,庄子没有了辩论的对手,整天沉默寡言,了无生趣。惠子是谁?即惠施,名家的开山鼻祖,学富五车之人,也是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那个人。
可是,对于李嘉图跟马克思辩论就有点疑惑了。在马克思主义全覆盖的一片大地上,很多人应该没有听说过李嘉图,肯定更没有听说过李嘉图跟马克思争论的事。那怎么出现了李嘉图乐于跟马克思辩论呢?紧接着,有人会想到李嘉图和马克思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查一下他们三人的生死时间了。按去世时间的早晚排列如下:
李嘉图,1772~1823
马尔萨斯,1766~1834
马克思,1818~1883
可见,李嘉图跟马尔萨斯是同时代人,跟马克思则不是。李嘉图去世时,马克思才5岁,等到马克思有思想、有著作、能与人辩论时,李嘉图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二人争辩之事也就无从谈起。
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要说李嘉图乐于跟马克思辩论呢?
再次细读此句,发现后半句用的是过去完成时,表示李嘉图跟马尔萨斯辩论是之前做的事,是事实;而前半句用的是虚拟语气。什么是虚拟语气?首先,它是不真实的;其次,若要满足一定条件,它就会变成现实;在李嘉图和马克思这个例子中,条件就是二人在有能力就理论展开辩论时见上面,也就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如此,李嘉图也会乐于跟马克思辩论,这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此时就需要将隐形的意思显形;即使采用译者注的形式补充说明,读者也是遇到疑惑之后再寻找脚注,影响阅读体验。不妨在翻译时多说一句,将虚拟语气表达出来,在正文里直接说明白:
毫无疑问,如果李嘉图和马克思生活在同一时代,他就会像跟托马斯·马尔萨斯辩论一样,乐于跟马克思进行思想上的交锋。
若如此,马克思会写出更多关于批判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