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脸的译者,不识货的编辑

(2020-10-10 12:02:09)
标签:

图书翻译

职业道德

编辑

分类: 翻译杂谈
  最近,有编辑让我帮忙改一下图书的译稿,我发觉还没有机器翻译得好。尽管我不知道译者是不是英语专业的,但想必是在大学学过英语,或是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
  For example, 看到aunt就译成“姑姑”,可是作者致谢的这两位跟作者都不是一个姓,外姓也叫姑姑?难道不能问一下作者吗?
  For other examples, 
  belief systems 信仰体系 译成 信念系统
  mass culture 大众文化 译成 大规模文化
  the developed world 发达国家 译成 发展了的世界
  GDP accounting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译成 GDP会计
  aggregate demand/supply 总需求/供给 译成 合计需求/供给
  interested parties 利害关系人/利益关系人 译成 有兴趣的方面
  governance system 治理体系/制度 译成 政府系统 (把governance看成了government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温室气体减排 译成 温室气体的环节(我不知道为什么“减排”译成了“环节”,细一想,译者可能是想打“缓和”这两个字)
  
  句子如:
  她们听了我在布鲁克林区一顿漫长的午餐谈论会计
  学会布局了新的建立在范式改变的声明基础上的新经济原则
  ......
  细究之下,几乎没有一句是完全可用的。

不要脸的译者,不识货的编辑

  这就是新中国的大学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包括已经毕业的,因为译者未必就是在校的大学生)。中文不行,英文不行,知识面狭窄,翻译技能不足、素养不够,缺少对学问的敬畏之心,精益求精的高质量意识淡漠,缺乏职业道德。但是胆大,脸皮厚,一听有钱可赚,便不知天高地厚地应承下来。但可能是便宜(有时未必,比如老师拿到合同,学生分而译之),还很有市场。要知道,价格低不是你可以胡乱翻译的理由,嫌价低,你可以不干,但一旦签了合同,翻译上就不能打折。但据我观察,很多翻译质量差不是因为价格低,而是译者的翻译能力低。刀不是天生的杀人凶器,只有落在匪徒手中时才是。对于翻译图书来说,这些译者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匪徒(包括不识货的出版社),不论是在庙堂之高,还是在江湖之远,他们抢走了你的钱,却阉割了你的思想。
  
  从上述译者的错误不难看出,此人心中有多么地轻视。从“In 2012,译成“在2012年,”来看,此译者在翻译上有多么地初级;再加上标点符号的乱用,基本可以判断此译者没有文字功底。还能看得出来,这位译者根本没有查过词典,否则,就不会将phenomenal improvement译成“现象级的进步”,因为词典里的释义有“现象的”,但没有“现象级的”。此外,还能看出译者无法使用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缺少一个利器是翻译、出版图书质量普遍差的一大原因。从这一角度看,搜索引擎的质量和翻译图书的质量正相关。
  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给他们这样的自信?
  如果一个社会上上下下崇尚的是成王败寇(始于官场,社会的病根),最终它会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根发芽。比如,我反正弄出来了一堆汉字或英文,你就得给钱。当然,也有编辑告诉我,他们曾经退回过类似的稿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外版图书翻译质量低是普遍现象。

  我建议新中国的大学除了统一军训外,还要统一开一门公共课:《人脸树皮 -新时代的礼义廉耻》,取意于人要脸树要皮(Face is as important to man as the bark is to the tree)。
  只是由谁讲呢?
  
  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可不是只喊喊口号、刷刷标语就会有的。同时也说明,从小到大学习的政治、思想、品德、修养课对于培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几乎)毫无贡献,因为这些课程追求的都是宏大的目标,具体而微的目标如“如何做一个认真负责的合格译者”似乎属于“小学”,是术,难登大雅之堂。更何况在学生眼里,那些只不过是学分而已,不得不浪费精力和时间,Over is fuck over,又怎么能够与职业道德联系起来呢。
 
  另外,这也反映出目前中国翻译出版界的现状。
  编辑也要识货,这样的译稿为什么不退稿?(编辑的英语水平不高、中文功底差、不具备专业知识是不识货的重要原因。)怎么还能进入编辑流程呢?从上述错误看,译者没有会计学、经济学的知识背景,英语句子的基本语法关系、汉语句子的基本逻辑关系都不通,又是如何通过试译的呢?即使通过试译,中间抽查一下,不行就要马上叫停。编辑费心劳力地改好,这也太便宜了那些译者了吧!他们胡翻乱译,反而既得名,又得利。
  有位英语教授称:到了文化交流的层次,有足够水平去做人文图书翻译的,其总人数在人口中的比例,在所谓学外语的人中的比例是有限的。不可能太多,也不会因为外语教育的推广而大幅度地提高。
  在好的译者稀缺,而且翻译费用人为刚性限制的情况下,编辑让哪里去找译得又好、还不多要钱的译者呢?说到这种现象时,那位英语教授说过一句很到位的话:本来想找厨子,结果只能选个价格低的裁缝。
  我知道,有些编辑的领导就鼓励编辑找要价低的译者,找到不要钱的更好。你看,他们只考虑码洋和成本核算,图书质量在他们心中几乎没有意义。而且,出版社(几乎)没有译者分级,好译者和烂译者的价格差不多。(有的编辑并不认可译者的贡献:你说你是好译者,那图书会因为你的翻译而增售吗?增不增售我不掌握,但我知道:如果译者不翻译,你们连出版都出版不了。)或者说,他们看不出质量高低,只要没有读者堵着出版社门口骂大街,那就是质量没有问题。
  很奇怪,不是吗,若是有人买了注水肉,或者卖菜的少给了他们一两,他们就会大骂黑心贩子,无奸不商,但读者买到了注水书,却很少有人大骂译者、书商无德。难道买物质食粮的钱比买精神食粮的钱更值钱?细细想来,只所以买菜者知道少一两,是因为家里有秤,而读者大多英语不好,而无法判断译的好坏,而且即使英文好,也未必能看到英文原文,除非有人为了比对而专门购买英文书。看来,读者比买菜的好骗多了。
    
  那么,出版社是二傻子吗?雇用了一批本科、硕士、博士就是为了处理这样的垃圾稿子吗?在抹布上绣花?给这样的烂译者脸上贴金,让他们侥幸过关,岂不助长了这种恶劣的风气?难道就不能多花点钱找水平高的译者吗?依目前的价格算,也增加不了多少钱,可是出版社买版权时一次性拿出几万美金甚至十几万美金可是很舍得呢。
  出版社不傻,能省几千是几千。他们知道谁好欺负。不给洋人钱,他们就没有版权;而译者是弱势群体,好比美国南方的黑奴,靠你干活,仅此而已。而且出版社不害怕要价高的好译者拒绝他们,因为总有“不要脸”的译者排队等候。
  尽管很少,但确实有不要钱也要译的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们会拿着出版的书捞取其他好处。从这一角度讲,大学教授翻译的书不算科研成果不失为一件好事(毕竟不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则,教授们不得喜极而疯:
  辛苦了,同学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