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周国平

标签:
周国平爱 |
分类: 读书之感 |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说实话,当时读的时候没有多大的感觉,似懂非懂。理解尼采就不容易,理解理解尼采的周国平也不容易。而且忙于生存,忙于挣扎,忙于寻觅人生的方向,实在不是细细读那种书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那本书给我留下的是尼采的痛苦挣扎和周国平的理性思考。
一晃八年过去了。
或许哲学家都是善于思考的。或许他们并不仅仅思考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也思考“爱”。现在,我手中有了一本周国平教授思考爱的散文集《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
在书中,周教授谈了男女之爱、夫妻之爱、父母子女之爱、性爱、友谊、家庭,还有就是人类的大爱,并对当前爱的冷漠深为担忧。但是,人到中年,人生不是到了中午,就是过了晌午,有爱有怨,有自夸有后悔,有痛苦有欢乐,有成功有失败,五味杂陈,总觉得没有激情再谈爱的问题了。即便思考,也不会写出什么东西来了。我不知道,周教授有多少时间在思考“爱”这个问题,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否则,怎么能写出这么一厚本关于爱的感言呢?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意思是年轻时是恩爱夫妻,老了就是亲密伴侣,七个字概括了跨越一辈子的婚姻。但现实生活并不总如人意。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夫妻长久、恩爱幸福并非想像得那样容易。所谓人生,不是根据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而来的结果,而是一边听着别人的故事,一边演绎着自己的故事的故事。
我妻子的一位朋友是某医院的一位护士,我和妻子谈恋爱时就认识她。后来,她找了一位大夫结了婚。时间不长,还没有孩子,男方就与另外一位护士产生了婚外情。那叫一个闹腾啊。结果,二人不欢而散,男方与另外那位护士结婚。我这位朋友就离开医院,到保险公司当了代理员。当时正值保险公司兴盛的初期,她的业务开展得很好,有了房,有了车,而且不止一处房,比当护士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她的前夫日子并没有好过,经常吵架生气。男方一有什么不痛快,他首先想到的是找自己的前妻倾诉。后来发展到生气就住在前妻家里不走了。我们再次见到她时,问过她将如何处理此事?她说她也不知道,要说让他离婚吧,他还有了孩子,而且不容易离婚;要说不离吧,分明二人过不下去了。她说:那就这么着吧。我问:那你跟他还有感情吗?她答:没有爱了,但还有亲情。后来,我们就没有再问过此事。但愿有个好的结果。
所以,我断定我那位朋友对其前夫还是有爱的。
爱,真是一种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爱,似乎难以一言以蔽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得到它时喜,失去它时痛,那就是爱。
“爱不是对象,爱是关系,是你在对象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周国平教授说到爱也是哲学的思辨。爱不是对象,但爱需要有对象。即便单相思也是有对象的。因此,周教授才会说:“在我的生活中不能没有这样一个伴侣,我和她互相视为命根子,真正感到谁也缺不了谁。我自问是一个很有自我的人,能够欣赏孤独、寂寞、独处的妙趣,但我就是不能没有这样一个伴侣,如果没有,孤独、寂寞、独处就会失去妙趣,我会感到自己孤零零地生活在无边的荒漠中。”
我想,周教授多少个日日夜夜,独坐沉思,每有所得,随记诸笔端。尽管他写的都是经过提炼的思想总结,但我知道,在写这些文字时,他是知道它们所代表的背后那个故事的,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目睹别人的,或是听别人说的别人的。而读者在读它的字里行间时,也可以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故事。
而本书的特点是不成体系,不是那种前因后果的教科书,确实是散文,周教授写起来没有压力,读者读起来也不会感受到压力。可以随时停下来,加以思考,它允许你发散式的思维,思考自己的人生。
因此,青年、中年、老年都可以看。青年人看可以学习,中年人看可以总结,老年人看可以反思。
什么是爱?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交出的答卷都是独一无二的。
你不可以复制,但可以借鉴。而看周国平写的爱的感言就是借鉴。
尤其是对爱的理解,必有一句触动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