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莱布尼茨与斯宾诺莎比较,可以看出两人截然不同的风格:斯宾诺莎是构造体系的大师,而莱布尼茨则把最好的哲学著作写成对话录;斯宾诺莎长期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而莱布尼茨则是一位公共人物,穿行于各宫廷之间,周旋于王公贵族之侧;斯宾诺莎能把自己限制在最紧迫的事业上,而莱布尼茨则把他罕见的天才发散到各个领域。
确实,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年)是涉猎百科的万能大师。他在哲学、数学、物理、生物、地质、机械、历史、语言、法律、外交、伦理、神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研究和贡献,以至腓特烈大帝说,莱布尼茨“就是一所科学院”。

莱布尼茨1646年7月生于莱比锡,其父为莱比锡大学道德哲学教授,在莱布尼茨6岁时去世。虽然父亲对他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父亲留下来的丰富藏书却引起了他广泛的学习兴趣。他11岁时自学了拉丁语和希腊语,15岁时因不满足对古典文学和史学的研究,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20岁时他写出了法学博士论文,但是莱比锡大学因他太年轻而拒绝授予学位,纽伦堡附近的阿尔特道夫大学接受了他的论文,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并愿聘他任教。不过莱布尼茨谢绝了这一建议,开始踏上社会。莱布尼茨曾担任过外交官、宫廷顾问和王室图书馆馆长,广泛结交政治、科学和文化等方面的精英,参与不少国家科学团体的发起和组织工作。他是德国柏林科学院的创办人和第一任院士。还作为俄国彼得大帝的顾问,参加拟定创办俄国科学院的计划。
帕斯卡尔19岁时做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当莱布尼茨读到帕斯卡尔关于加法计算机的论文后,似醍醐灌顶,勾起强烈的发明欲。在他出使法国时,在帕斯卡尔的故乡巴黎,他聘请了一些著名的机械专家和能工巧匠,终于在1674年造出一台能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机械计算机。尽管帕斯卡尔与莱布尼茨的发明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但却是人类计算机史上的第一抹曙光。在1700年左右的某一天,莱布尼茨看到中国宋朝人邵雍所摹绘的“易图”。在放大镜下,莱布尼茨挠有兴趣地把8种卦象颠来倒去,脑海中突然火花一闪——这不就是很有规律的二进制数字吗?在这一发现的启迪下,他最终悟出了二进制数之真谛。虽然莱布尼茨设计的计算机用的还是十进制,但他率先提出的二进制运算法则直到今天仍然左右着现代计算机的高速运算。
1684年10月,莱布尼茨发表了一篇题为《一种求极大极小的奇妙类型的计算》的论文,这是最早的微积分文献。三年后,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中写道:“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莱布尼茨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他并诉述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关于微积分创立的优先权,在数学史上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实际上,牛顿在微积分方面的研究虽早于莱布尼茨,但莱布尼茨成果的发表则早于牛顿。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也是理性论传统的重要哲学家。他提出了“单子论”思想,认为构成万物最后单元的实体是单子。单子无广延,不可分,是真正“单纯”的实体。单子由于知觉的清楚程度不同而有高低等级之分,由构成无机物的具有模糊的“微知觉”的单子,到动物的具有感觉的“灵魂”,再到具有清楚的自我意识或理性的“心灵”,最后达到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单子既无部分,就不能由各部分的组合或分离而自然地产生或消灭,其生灭只能出于上帝奇迹式的“创造”和“毁灭”。上帝在创造每一单子时就已预先确定其本性,使它在以后的全部发展过程中自然地与其他单子的发展过程相一致,这就是所谓“前定和谐”。他认为,世上没有两个单子在质上完全相同,因而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据说有一次,莱布尼茨被请进宫廷讲学。当他讲到“天地间从来没有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时,提出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命题。许多人将信将疑,宫女们纷纷走进宫廷园林去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宫女们累弯了腰找来的树叶,都被莱布尼茨一一指出了它们在大小、颜色、厚薄、形态等方面的区别。
莱布尼茨是中西文化交流之倡导者。在与牛顿并列为微积分的发明者之后,莱布尼茨变得非常自负,瞧不起任何人。然而当他读到中国《河图洛书》的拉丁文译本后,激动之下将自己的微积分的书扔进了垃圾箱。从此,他如痴如醉地研读有关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甚至托朋友向康熙皇帝申请加入中国籍,还向康熙皇帝提议在北京创立一家科学院。他曾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们从前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世界上有凌驾我们的民族存在,但事实上,我们却发现了中国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