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煮孔融:机会成本和薄利多销

(2006-08-21 20:08:50)
标签:

机会成本

孔融让梨

分类: 若有所思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自古英雄出少年,但小时候胖不是真胖。聪明反被聪明误,直接死在曹操手里的就有两人,一个是杨修,一个是孔融。此处单表孔融。
 
  水煮孔融
  话说公元157年,孔融4岁。由于计划生育工作抓得不及时,少生孩子多种树的观念远没有现在上墙入脑,触及灵魂,计生用具严重缺乏,导致孔融家成为严重的超生户。与其它家庭先生了女娃再想生个儿子不一样,孔融家是清一色的小蛋蛋,孔融上有5个哥哥,下有1个弟弟。
  就象基数越大,某一可能发生的概率就越大一样,孩子越多,总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存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除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下图自TOM文化)
  

水煮孔融:机会成本和薄利多销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父亲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
  “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孔融4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鲁县(今山东曲阜),继而鲁国,继而广传于汉,继而历史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下图自中青网,只是多了个女孩子了,可能是邻居家的姐姐,也可能是哥哥的女朋友)
  

水煮孔融:机会成本和薄利多销

  岂不知,宣传总是取其所用,其不能弘扬主题的东西总是被灰掉。早在高中时,语文老师就告诉我们,《明史·郑和传》记载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最早其实是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去追寻并处理其侄子建文帝。对郑和的宣传便是灰掉了前半截,弘扬了后半截,使他成为一位来自中国的友好、交流和平使者,成为600年前中国的航海家。
  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有灰掉的后半截。
  据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孔姓人士爆料,及不能考证的史料分析,多年之后某日饭余,金乌已落,月兔未上,油灯之下,孔融父子还有一次对话。
  “老六,那天你一次小小的举动,不但使得全家大快朵颐,而且还享受了一次亲情之旅。我心甚慰。”
  孔融:“让一次梨,能让全家高兴,吾何乐而不为?得到父母的夸奖,得到哥哥的疼爱,得到弟弟的依恋,并且还被评为汉朝十大杰出青年,回报多多啊。而且,当时好像我吃得少了,但你有没有发现,当我吃第二个梨的时候,哥哥弟弟们才吃了没有一半,我是梨虽小而数多,最后还是我吃得多。”
  孔父心中一震,心想这还是我的融儿吗?
  光阴荏苒,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眼1800多年过去了,孔融的父亲孔宙当年的日记被后人发现,此一对话随大白于天下。由于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思维,一时舆论哗然。报纸、电视专题报道不断,某大门户网站更是将孔宙的日记特别进行了连载,相互推波助澜,此一发现随被评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首。考古学家、古籍专家、儿童教育专家、民俗专家从各个角度对日记的真伪进行了学术上的探讨,莫衷一是。而且,关于谁是发现孔宙日记的第一人也产生了分歧,发生了争执,于是,孔宙日记发现第一人签名售书就有好几个,记者越挖疑问越多,疑问越多,稿子越多,于是,奖金越多。出版商更是挣了个盆满钵满。

  机会成本
  社会已经发展到经济学帝国主义,不论你是史实还是文学作品,不论你是兵法还是日记,在经济学家手里总能独辟蹊径,推演出商战规则或是经济原理。孔宙的日记也没有躲过一劫。
  孔融与的第二次谈话被分解成二段,前一段“让一次梨,能让全家高兴,吾何乐而不为?得到父母的夸奖,得到哥哥的疼爱,得到弟弟的依恋,并且成为十大杰出青年,回报多多啊”被用来描述机会成本。
  所有企业、组织或者个人,当他生产、出售物品或者服务时都会产生成本。利润是总收益减总成本,即: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而生产、销售产品或者服务的目的就是使利润最大化。为达到此目的,一是要提高收益,二是要降低成本。当总收益>总成本时就是有利可图,当总收益<总成本时自然就是无利可图。
  就象谈恋爱一样,当然是一夫一妻制,你选择了某一个对象就意味着你要放弃所有其它的选择,而同样的钱因为投资到不同的领域或者项目上会产生大小不同的收益,所以,机会成本是为获得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所有其它可供选择所带来的收益(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就象朱德庸说的:结婚以后才发现到处是美女,“发现到处是美女”便是一种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经常表达为一种非货币的形式(Opportunity cost is often expressed in non-monetary terms)。
  对于“机会”好理解,选择不同结果就不同。但明明是一种收益,可为什么叫“成本”呢?
  作为一个现实的选择,它投入的人工、货币和机器等是显性的,称为显性成本,在它们创造了利润后,合算不合算呢?这就要拿其它可供选择可能创造的利润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其它选择的收益被当成了一种隐性成本。如果其它选择的收益小于现实选择的利润,说明是划得来的(图A);如果是其它选择的收益等于现实选择的利润,则多种选择的价值均等(图B);如果是其它选择的收益大于现实选择的利润,则现实选择就是划不来的,选错了(图C)。从这一角度出发,其它选择的收益和显性成本一起被当作成本用于衡量现实选择的利润在大小,故“其它选择的可能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称之为“成本”。这时,利润公式改为:
  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其它选择的可能收益)
    =总收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总收益-总机会成本
水煮孔融:机会成本和薄利多销
  原则上,做一件事的收益本身最好大于它的机会成本,这样的决策才是明智的。因此,首先应该选择是A,其次是B,而应该避免C。
  机会成本这个舶来品,在英美国家提出也就是20多年吧,但在管理学、投资学和决策学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事实上它把一个人们容易忽略的隐性成本变成了一个可比照的显性成本。
 
  次优他择
  Scarcity necessitates trade-offs, and trade-offs result in an opportunity cost. While the cost of a good or service often is thought of in monetary term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 decision is based on what must be given up (the next best alternative) as a result
of the decision. Any decision that involves a choice between two or more options has
an opportunity cost.
  根据来自NetMBA.com的定义,次优他择(the next best alternative)的提出暗含这样一个假设前提:
  首先,存在一个现实的选择,而且是最优选择,否则,也就没有次优他择;
  其次,不但其它选择的数量是清晰可鉴的,如果是“2 or 4”好办,如果是“2 or more”也只是选择决策者最希望比较的、可能性最大的几种选择,不会是无穷尽;而且其它选择的收益也是屈指可数的,否则就无法比较;
  第三,其它选择的收益中总有一个最大值,即次优他择的收益,它小于现实选择的收益。
  如果是如此理解的话,它是片面的。“次优他择”的概念是基于决策后分析而提出的。实际生活中,机会成本有广泛的用途,包括:消费选择、可行性分析、资本的成本、时间管理、职业选择以及相对优势分析。如果一份商业计划中没有用机会成本加以分析,以至于它就不是一份成功的商业计划书。但这些用途不外乎决策前分析和决策后的分析。
  在决策后分析中,存在一个现实选择,可以将次优他择的收益和现实选择的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判断现实选择是赚了、赔了,还是扯平了,并从中获取经验教训。
  但机会成本更多地是用于决策前分析,在决策前分析中,不存在一个最优的现实选择,有的是一个标杆选择,甚至没有标杆选择,决策者需要做的是将众多选择相互比较,从中选择一最优。比如择业问题,就未必是谁给工资最多就给谁干,可能是职位、工资、老板的态度、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潜力、企业所在区域等的综合选择。
  重要的是,次优他择的收益并不一定小于现实/标杆选择的收益,也可能等于、大于现实/标杆选择的收益。如上图所示。
  孔融不知不觉将机会成本用于了消费选择,而且是用于决策前分析。咱们的祖先利用“机会成本”来规划人生比西方早了1800多年,没办法。
  孔融择梨的显性成本是他所消耗的体力、脑力和时间等,差距不是很大,可以视为相等。但其择梨的机会成本却有天壤之别。
  如果孔融一开始选择了大梨,则有可能被父母及哥哥视为嘴馋,或者自己还没有吃完时梨就已经没有了,选择大梨的“利润”就可能比选择小梨的“利润”少,如图C;也可能对他没有什么坏的影响,因为他毕竟是个小弟弟,家人视为正常,选择大梨的“利润”和选择小梨的“利润”一样,如图B。但是,在他选择了小梨,并作了一番解释后,其选择小梨的“利润”便大大提升,选择大梨的“利润”已经是望尘莫及了。如下图所示:水煮孔融:机会成本和薄利多销
  薄利多销
  孔融的第二段话是“当时好像我吃得少了,但你有没有发现,当我吃第二个梨的时候,哥哥弟弟们才吃了没有一半,我是梨虽小而数多,最后还是我吃得多”。
  读到此,我便想起姐夫说的他在部队上的事。姐夫曾经当过兵,当他是个新兵蛋子时,每每吃不饱,因为当他吃完第一碗饭去乘第二碗时,要不是没有了,要不是少了,不够吃。彼此交流之间,他发现了其他人的一个窍门,即第一次不要乘满碗,因为少,要比别人先吃完,这时就可以再去乘第二碗,这时再多乘一点,于是,同样是乘二次饭,先乘一大碗的做法是自己吃不饱,先乘一小碗的做法是别人吃不饱。
  这也是竞争,但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我长彼减的竞争,起因便是资源有限。当然也有资源无限而使用空间有限的竞争,如森林中树木彼此之间争夺阳光权的竞争。
  不论是孔融让梨还是军人乘饭,可用商业上的一个术语“薄利多销”称之。可能会人说,“薄利多销”,这谁不懂?但是,道理懂,可要依此为准则实践于商业决策和运作,你能做到吗?如果都能做到的话,中国人炒股就不会被套牢了。
  美国人也有执迷不悟的。被誉为美国现代企业管理之父的“蓝血十杰”之一乔治·摩尔就为获得此常识而付出了不少的学费。
  摩尔脱离福特公司后,与人合伙创办了汽车专卖店-Moore-Day Motors,经销福特汽车。在战后初期的美国,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在战时就日益增加而无法得到满足中,因此汽车总是供不应求。摩尔不需要推销,只是送货而已。但好景不长,汽车制造商翻新旧厂,快速推出新车,以致于在1949年初,福特就宣布这是一个买方市场。受不利市场的影响,再加上摩尔不擅长理财,摩尔-戴汽车店面临破产。当摩尔勇敢地告诉自己40名员工这个噩耗,并飞到底特律打算将经销权交回福特公司时,他遇到了时常在福特对一群经销商做演讲的詹姆斯·K·杜布思,时称“世界上最大的福特经销商”。在听了摩尔的倾诉后,这位比摩尔小20来岁的年轻人自告奋勇地要帮助摩尔解决困难。杜布思将摩尔的经销店从人员管理到营业费用进行了调整,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摩尔什么是“薄利多销”。“不管你卖一辆车子是赚230美金还是赚13美金,都没什么太大的差别,只要不断地把车子卖掉,让货源保持流通”。他告诉摩尔绝对不能让一部汽车停在经销店超过10天,因为时间就是利息。原来摩尔开的是老爷店,从不讲价,不买拉倒。原以为如此可以保持利润,反而入不敷出。摩尔学会了交易和讲价,再加上其它让顾客宾至如归的做法,效果奇佳。不出数月,摩尔的业务就改头换面了。
  俗话说,十年读出个秀才,十年未必练成个买卖人。如果没有人点拨和自己的悟性,读书和经商都不会有成效。而要不做书呆子,不做钱呆子,重要的是要练达、通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